1BIM技术分析1.1BIM功能概述BIM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托BIM技术能够清晰直观地展示建筑成本、进度、结构等信息。BIM技术应用期间,可根据建筑工程空间信息以及局部气象信息灵活调整原有施工方案,以时间维度为导向统筹规划,确保各项施工环节有序落实[1]。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化技术,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对建筑工程各项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充分表达,是各大建筑企业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1.2BIM应用特征可视化是BIM技术最显著的应用特征。依托BIM技术能够将建筑工程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加以体现,帮助技术人员详细了解建筑的外观以及内部结构信息。相比传统施工建设中的二维CAD图纸,三维可视化的BIM技术能够进一步体现建筑工程各项细节。同时技术人员还可以加入时间维度以及成本元素,依托BIM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可以清晰地观察各工序所需时间以及成果的预期效果。信息的完备性是BIM技术应用特征之一。BIM技术应用期间除了建筑工程本身的结构信息,还能够为施工人员展示建筑施工进度信息、人工信息以及材料信息。管理人员可以从材料节能性角度出发,根据BIM系统提供的重要数据要求施工人员采用新型施工材料。从结构类型角度出发,在管道敷设或机电设备安装环节中,通过软件配套功能完成碰撞试验的方式避免出现施工冲突。1.3BIM模型标准BIM模型能够将建筑工程实体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表达,构建完整的建筑数字模型。完整的BIM模型主要包括子模型、专业构件、基础模型、数据信息模型等4部分。子模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梁、中框架柱以及钢结构等相关模型,能够展示结构形式、大小以及长度。专业构件包括各专业领域涵盖的所有构件信息,如在给排水管道中的各种管道构件以及建筑工程结构专业中的各基础构件等。基础模型是指在建筑工程中各子模型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楼层与场地之间的关系。数据信息模型则包括建筑工程模型、施工模型以及竣工模型等[2]。2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价值分析2.1在进度管理中的优势BIM技术能够实现施工过程可视化,能够为项目相关管理人员提供综合操作平台,将整个施工过程直观呈现在平台中,提高了各职能部门信息交流的效率。BIM技术能够提高施工进度与施工管理的协同性,能够实现工程进度与现场管理有机结合,将工程与三维模型进行数据连接。从时间、空间维度出发将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到可视化模型中,充分协调了施工进度与现场流程,明确了项目建设与进度之间的复杂关系。2.2在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优势BIM技术模型存储的数据应用价值远高于二维数据,不仅可以表示建筑结构信息、机电设备信息等基础信息,还可以根据三维数据自动准确计算工程量。BIM模型构件数据中包含三维信息,技术人员通过输入构件特征确定种类和工程量,有效提高了信息检索效率。若要进行工程量统计,可以利用BIM软件或插件编制报表,再根据地方政府制定的标准将工程成本数据自动转化为电子文档,便于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共享。利用BIM技术可以在投资决策、交易过程中对各类施工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录入,将信息运用到整个施工过程中,为编制概算、预算等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在施工阶段,利用BIM技术对施工环节进行仿真建模处理,计算施工材料用量等[3]。2.3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优势将BIM技术应用在施工建设中能够实现对工程的精细管理。利用BIM技术建立的建筑模型能够将施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展示在系统的主界面,依托互联网技术能够将相关数据信息实时发送到施工现场,帮助现场管理人员掌握现场运行情况。依托云计算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特点构建稳固的BIM模型数据库实现业务协同。3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3.1项目工程概况样本工程占地面积为14 428.00 m2,建筑面积为83 734.32 m2,地上建筑面积为61 378.00 m2,地下建筑面积为24 373.78 m2,按照绿色建筑理念开展施工作业。参数要求包括地上建筑24层,采用筏板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为7级,防水防火等级为1级。公共设施包括地上热交换站以及地下水房。地下停车场共计2层。3.2构件BIM模型构件BIM模型前需要使用Revit建立新的项目模型,创建标高、轴网以及墙体信息,避免与其他楼层的轴网发生冲突。在Revit中需要对各层的功能、厚度、材料等参数进行编辑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更改。对柱、梁、板等构件信息参照工程需求进行参数类型调整,提高工作效率。综合管线三维模型构建期间需要确定建筑模型中的门窗、楼板、柱结构信息,确保门窗高度、楼板与墙体厚度达到设计要求。给排水管道模型构建期间,为了防止管道堵塞,需要技术人员在结构设计过程中注意重力管高度差异,为重力管提供一定的斜率,防止水管堵塞。同时需要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详细告知排水管预留尺寸。3.3工艺质量控制利用BIM技术对关键工艺开展交底工作,构建虚拟模型界面。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复杂节点施工方案开展数据模拟,充分控制工序质量。开展施工作业前,需要详细查看施工图纸。利用BIM技术宏观分析各项工艺的质量控制要点,对于能够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工序,需要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沟通协作力度。3.4碰撞检查建筑结构碰撞期间需要重点检查模型梁、柱、剪力墙等关键部件。样本工程第7层结构模型中,工作人员利用碰撞检查发现剪力墙结构出现重复绘制现象,并进行标红处置,避免后续施工环节受到影响。由于地下管线多敷设在地下室环境中,且地下室存在防火、暖通、电气、给排水等专业结构,需要加大碰撞检测力度,满足不同专业结构对管道的实际需求。地下综合管道布置期间,需要从停车场施工规范出发考虑通风管道布置位置,确保通风管道易于维护并与其他管道区分开处理。排水管应与排烟管道平行。电气管线布置期间要遵循简易布置的原则,减少电气线缆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确保预期施工质量。碰撞检查完毕后应进行碰撞节点优化,严格遵循管线排布原则对原有管道线路进行优化处理,碰撞节点优化示意图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5.025.F001图1碰撞节点优化示意图3.5质量控制在物料进场时需要通过识别二维码准确核对物料和施工设备位置,实现物料和施工设备的快速存储、调用。管理人员需要通过移动应用对现场情况进行记录,并在BIM软件上标注不同颜色,以便充分掌握现场进度、材料等信息,为后续质量验收工作开展提供保障。管理者可以在BIM系统中设置访问权限,确保技术人员通过扫描二维码能够及时获取有关资料,可以查看各单位负责项目的施工进度、资料档案[4]。在现场施工质量检测期间需要利用射频识别设备对各项施工环节进行扫码录入,确保质量信息系统精确记录,以便及时地查询有关的质量信息。监管部门可以在云端平台中获取有关的质量检验资料,并将信息反馈至下一级管理人员,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BIM软件可以对施工项目各项数据进行精确统计,结合实际施工情况探究与图纸工程量之间的差异。竣工验收期间,技术人员依托BIM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虚拟模型与数据的共享。基于BIM技术的数据管理平台可将工程建设数据信息完整收集并加以分析,通过建立模型为工程建设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要求[5-6]。3.6施工项目进度跟踪应用BIM技术进行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有利于在工程前期进行可操作性评价。实施工程建设前对工程进度进行优化调整,确保技术方案得到全方位、精细化控制。建设活动开始前管理人员需要对项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图文、音频、视频等资源,通过数据采集的方式为后续信息查询工作提供便利。通过BIM软件将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形成理论模型,与施工现场实际进展进行对应,从而准确定位项目进度。3.7成本管理方面应用的特点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BIM技术在成本管理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且应用效果较好。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模型中的各类要素,对项目实际工程量以及可能应用的具体工程材料进行计算和掌控,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果再与制定的预算方案进行比较,提出成本管控的有效方案,可有效减少不必要投入。竣工结算阶段,由甲、乙双方按照合约计算实际工程量,得出最终结算价。若施工建设期间出现技术变更,采用BIM软件能够自动计算工程量。4结语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各建筑企业需要充分重视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价值。在项目进度管理、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工作环节中,应充分利用BIM及配套功能开展数字化建设,为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高水平的技术辅助平台。在项目建设的前、中、运维阶段,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全面提升建设项目的专业化程度,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供有效、可靠的技术支持。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