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肉类、禽蛋、奶制品等畜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1-2],促使饲料消费量呈指数级增长[3]。2022年4月8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黄庆生处长在“中国氨基酸与饲料原料应用研讨会”上指出,“预计2035年我国饲料消费需求达到峰值,接近5.3亿t”[4]。该会议指出“我国进口原料数量占饲料总消费量比重超过30%,其中豆粕全部为进口”,显示我国大宗饲料原料对进口的依赖。大宗饲料原料依赖度不断增加为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压力[5]。因此,如何降低对进口大宗饲料原料的依赖,提高本土饲料原料质量和产量,成为当前我国饲料产业安全稳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出口市场特征、未来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饲料生产布局调整、畜牧业稳定生产提供有益启示。1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出口市场特征1.1出口增长滞后于进口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口市场非常活跃。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出口贸易量增长对比见表1。由表1可知,我国大宗饲料原料的进口量自2010年开始快速增长,尤其是2012年以后,进口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可能是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我国大宗饲料原料需求大幅增加,但国内饲料原料供应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6-7]。此外,进口饲料原料价格相对较低,也是促使进口量增加的原因之一[8]。相对来说,我国大宗饲料原料出口贸易增长较为缓慢。进一步分析,现阶段我国大宗饲料原料出口规模较小且出口增速滞后于进口。2020年我国大宗饲料原料出口量为414万t,同比增长14.68%,但进口量已高达7 474万t,同比增长42.63%。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1.038.T001表1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出口贸易量增长对比年份出口进口出口量/万t同比增长/%进口量/万t同比增长/%2004年490-70.3048002005年980100.005004.172006年490-50.0062024.002007年61525.5175020.972008年250-59.35710-5.332009年240-4.00450-36.622010年2431.25990120.002011年239-1.651 25026.262012年220-7.951 000-20.002013年2200.001 75075.002014年219-0.451 95011.432015年2200.462 67537.182016年2200.004 00049.532017年218-0.914 1253.132018年2190.464 56810.742019年36164.845 24014.712020年41414.687 47442.63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1.2进口来源国集中中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口种类繁多,包括大豆、豆粕、玉米、棉籽粕等原料[9]。就大豆、豆粕而言,大豆和豆粕主要进口自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地。根据《中国主要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2021年度)》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6 488万t,从美国进口大豆2 481万t,从阿根廷进口大豆1 297万t,分别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67.0%、25.7%、13.4%[10]。就玉米而言,玉米可用于生产饲料配合料,主要进口国包括美国、乌克兰、阿根廷、巴西等国家。棉籽粕是棉籽提取油后形成的一种副产物[11]。2021年中国棉籽进口来源见图1[12]。由图1可知,2021年,中国进口棉籽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及缅甸三国,其他国家的进口量相对较少,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棉籽比例达90%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不同类型的大宗饲料原料进口来源相对集中。这种集中化的进口方式存在一定风险,如一旦进口国出现质量问题将影响我国饲料供应[13-14]。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1.038.F001图12021年中国棉籽进口来源1.3进口价格波动较大我国大宗饲料原料的进口价格波动较大。据进口食品网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进口大豆平均价格为2 734.89元/t,2021年进口大豆平均价格为3 583.89元/t,波动幅度达31.04%[15]。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2021年间中国玉米进口均价呈波动态势,其中2015年中国玉米进口均价为234.4万美元/万t,2016年降低为201.4万美元/万t,随后波动上升,到2021年高达282.4万美元/万t[16]。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众多,包括国内外市场供需关系、汇率波动等因素。就国外市场供需关系而言,国际市场上的大宗饲料原料供求关系与全球经济密切相关[17]。如果国际市场上某种饲料原料的供应量增加,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如果供应量减少,价格就会上涨[18]。就国内市场供需关系而言,国内市场大宗饲料原料的需求量与人口数量、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19]。如果国内市场上某种饲料的需求量增加,进口价格就会上涨。就汇率波动而言,汇率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汇率波动较大可能会对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口价格造成影响。总的来说,我国大宗饲料原料的进口价格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价格波动较大。2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出口市场未来趋势2.1自给率进一步提高自给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生产和消费的产品占总需求的比例[20]。在大宗饲料原料方面,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自给率已经逐步提高,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大豆为例,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2年中国大豆的自给率约达18.5%,同比增加3%[21]。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约102 667 km2,明显超过2020年98 666 km2的阶段高点,是1958年以来最高水平,产量更是创历史新高[22]。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指出未来十年,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将得到切实保障,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将显著提高,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够完全确保,粮食自给率将提高到至88%左右[23]。其中,玉米单产有望提高18.3%、大豆单产有望提高34.1%,分别达到0.75 kg/m2、0.26 kg/m2,这充分表明未来我国将有效提升大宗饲料原料供给率,有望摆脱大宗饲料原料进口依赖,实现大宗饲料原料自给自足。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将更加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24-25],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大宗饲料原料自给率。政府出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举措[26],亦促使大宗饲料原料自给率不断提高。2.2进口来源国范围扩大未来,我国将通过扩大进口来源国范围,降低对大宗饲料原料主要进口国家的依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成为我国大宗饲料原料的重要进口来源地[27],这些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28]。如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等地区地理环境优良,利于造就品质优良的大豆产品,存在巨大开发潜力,可为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口提供有效支撑。南美洲国家的大宗饲料原料种类繁多、质量优良、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29],利于降低我国大宗饲料原料的进口成本。就巴西而言,2022年5月,海关总署与巴西农业农村部签署《巴西玉米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标志着巴西玉米在时隔9年之后将重新进入中国市场。2022年11月份初海关总署公示,136家巴西企业获准向中国出口玉米,表明巴西玉米进口即将提上日程。2023年1月,载有巴西玉米的货轮自巴西桑托斯港抵达广东麻涌港,标志着巴西玉米输华走廊正式打通。总的来说,伴随“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未来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口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逐步打破当前进口来源国集中的局面。2.3进口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宗饲料原料的需求量仍将持续增长。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畜牧业总产值将达到8.3万亿元,其中猪肉、牛肉、羊肉、禽肉和乳制品的消费量均将保持较高增速,这使得中国本土饲料原料供应受到较大压力,需要扩大进口来满足养殖业饲料的需求。以鱼粉为例,鱼粉是主要用于水产、生猪养殖饲料的大宗饲料原料,其需求量会随着水产、生猪养殖业繁荣发展而不断增长。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鱼粉消费量呈稳步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121.5万t增长到2019年的194.6万t;2020年我国鱼粉市场需求有所下降,仍高达173.6万t[30]。这充分说明未来我国鱼粉需求量巨大。然而,在生产方面,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鱼粉产量约为71.1万t,于1017年达到最低值63.9万t,2020年产量回升到70.8万t。可以看出,我国鱼粉生产量与消费量差距较大,需要通过进口来补足消费缺口。除鱼粉外,大豆、玉米等大宗饲料原料存在相同的现象。由此可知,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口需求将持续增长。3相关政策建议3.1提高大宗饲料原料供应能力提高大宗饲料原料供应能力是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为提高大宗饲料原料供应能力,需要采取以下举措:(1)增强大宗饲料原料生产技术水平。政府可通过推广高效、环保、安全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大宗饲料原料的生产效益和质量水平。政府可积极开发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增强大宗饲料原料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促使大宗饲料原料供应稳定。(2)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政府可通过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打造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从而提高大宗饲料原料的生产效率和供应能力。(3)优化饲料原料相关产业结构。政府可以通过多元化种植和养殖方式,调整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生产布局,降低种植或养殖风险,减少市场波动对大宗饲料原料供应的影响,为大宗饲料原料供应能力提高提供保障。3.2强化大宗饲料原料储备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大宗饲料原料生产能力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庞大的畜牧业养殖需求。因此,建立完善的饲料原料储备体系,对于保障畜牧业生产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原料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在储备仓库方面,政府应将储备仓库优先建设在交通便利、物流通畅的地区,以便于储备物资运输和调配。在储备运输车辆方面,政府应为大宗饲料原料配备专门储备车辆,以确保储备物资安全和及时。在储备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便于储备物资统计、调配、监管。其次,规划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在物资品种方面,政府应根据养殖业实际需求,储备适量玉米、豆粕、鱼粉、蛋白粉等饲料原料、适量饲料添加剂、药品,为大宗饲料原料供应提供保障。在物资数量方面,政府要根据养殖业发展规模和需求,科学制定储备计划,确保储备物资总量和品种能够满足养殖业需求。最后,建立储备物资的有效管理机制。在储备物资采购方面,政府要优先选用质量稳定、供应可靠的供应商,确保储备物资质量和数量。在储存方面,政府应严格按照储存要求进行储存,保证储备物资质量和安全。在调配方面,政府要根据养殖业实际需求,及时调配储备物资,以确保养殖业正常运转。3.3完善大宗饲料原料进口市场监管机制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口需求也不断增加。但限于国内监管机制不完善,我国进口大宗饲料原料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因此,为保障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大宗饲料原料进口市场监管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加强对大宗饲料原料进口企业监管。政府应该建立健全进口企业备案制度,对进口企业的资质、信誉等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进口企业合法合规。对进口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以此保证进口大宗饲料原料质量和安全性。其次,完善大宗饲料原料进口检验检疫制度。政府应该加强对进口大宗饲料原料的检验检疫工作,对进口大宗饲料原料进行全面检测和严格把关,确保进口大宗饲料原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质量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不符合标准的大宗饲料原料进行退货或销毁处理,从而保障国内畜牧业安全和健康发展。最后,建立大宗饲料原料进口风险评估机制。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宗饲料原料进口风险评估机制,对进口大宗饲料原料来源、生产过程、质量等进行全面评估,对存在风险的大宗饲料原料进行限制或禁止进口,以此保障我国畜牧业安全和健康发展。4结论作为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饲料原料供应稳定性对于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提高饲料原料自给率,但饲料原料进口产品仍然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当前,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出口市场呈现出口增长滞后于进口、进口来源国集中、进口价格波动较大等特征,表现出饲料原料出自给率进一步提高、进口来源国范围扩大、进口需求持续增长的发展趋势。为确保饲料原料供应稳定、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前瞻性措施,从提高大宗饲料原料的供应能力、强化大宗饲料原料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大宗饲料原料进口市场监管机制等方面应对市场的变化和趋势,这对解决当前和今后畜牧业生产中饲料原料供应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为我国畜牧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