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输方式对比和配置原则1.1运输方式对比我国交通运输方式一般分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及管道运输等5种类型。5种类型之间通过各种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即为耦合[1]。公路运输方式灵活性强,对基础设施要求不高,运行便捷,但具有运输量有限、局限性强、运输成本高以及安全性相对低的缺点。铁路运输方式具有载运量大、运载效率较高、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的特点,可以方便地实现驮背运输、集装箱运输及多式联运,但运输成本较高、货损率较高且不能实现“门对门”运输。水路运输运能较大,通用性较强且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受自然气象条件因素影响较大,营运范围有所限制且安全性相对较低。航空运输方式速度快、效率高、破损少,但费用较高,运载量小,适合紧急小件运输。管道运输方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性高,但只适用于液体或者气体运输,局限性较强。1.2运输方式配置原则(1)公路线网配置。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大小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未来公路发展规模。注重公路、铁路和机场的接驳建设问题,实现高铁站、机场枢纽与高速出入口立交、公路客运站、城市交通的零距离换乘,实现货运物流场站与主干交通网络的无缝衔接,提升转换效率,实现人流、物流的快速、高效转换。(2)铁路线网配置。围绕交通强国建设“123出行交通圈”发展目标,通过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高速铁路和市域轨道交通加以实现。科学论证、合理确定重要节点间的路线走向方案和技术标准。对重要通道的规划铁路,按高标准建设,避免占用有限的廊道,造成综合运输通道资源浪费。避免规划建设客货共线铁路,影响线路综合利用效率和通道能力,充分保障居民的快速出行需求。(3)机场枢纽配置。综合考虑机场服务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以及居民出行需求等因素,科学配置枢纽机场、支线机场和通航机场,在100 km服务半径内,实现县级行政单元全覆盖,省内支线机场串飞。按照综合一体化布局思路,机场枢纽需要紧密衔接铁路网、公路网、城市道路网和轨道交通网,增设旅游集散、房车租赁以及物流集散等功能。2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分析2.1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流动载体,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基础,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行业服务双循环重在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升交通支撑和服务双循环的能力,即通过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加速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2.2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作用机理是两者的内在逻辑。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和发展纽带,交通运输的方式及效率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将交通运输系统和经济系统视为两个子系统,交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就是复合系统的一种状态,其适应性是否达到最佳状态,应通过内部调整或者外部刺激的方式调整至最佳状态[3]。3甘肃省综合交通网耦合与协调性发展现状3.1甘肃经济产业结构布局发展情况近年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甘肃各市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和特色产业日益壮大。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2021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10 243.3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6.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32∶33.84∶52.83。2005—202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如表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5.015.T001表12005—202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生产总值产业结构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2021年第一产业16.3211.9811.1913.2313.32第二产业41.4248.4438.2131.4633.84第三产业42.2739.5850.655.3152.83注:数据来自《甘肃发展年鉴2022》。%3.2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情况近年来,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围绕国家赋予甘肃“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以及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加快构建以连霍高速、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宝兰客专和兰新高铁为横向主轴线,向沿线纵向发展出6条穿过主要城镇的运输通道。各运输方式在通道周边,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稀疏的分布局势,形成若干支线集疏运网络体系,初步建成了由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民航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交通网络。4甘肃省客运交通发展耦合与协调性对策4.1着力强化综合通道交通节点集成耦合高速公路与铁路作为线性工程,两者间的客货交通流与场站之间转换衔接只能通过交通枢纽节点工程,即出入口立交进行联通转换和集成耦合。对于已建和在建的高铁,可通过新增出入口立交的方式,实现两者便捷连通;其余站通过优化改善出入口立交与铁路站之间的道路通行条件或进一步完善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等方式,提高高速公路与铁路站的衔接水平。对于待建高铁,应积极统筹协调各单位,在项目研发和设计层面加强沟通衔接,合理确定铁路站和高速公路出入口立交位置,尽可能实现两者间便捷连通。4.2强力推进运输站场无缝规划建设运营各运输方式场站在布局规划时,需要充分发挥各单位主体责任,统筹衔接各部门功能,以综合和立体为导向,确保铁路场站选址和高速公路出入口等交通枢纽在设计阶段形成一体集成衔接。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资源环境和资金等影响因素,完成交通枢纽在平面和立体上的集约共享,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更高水平的网络组合效率。差异化发展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市州级的综合交通枢纽、县级和乡镇运输场站建设。4.3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通过加快完善综合运输信息服务系统顶层设计,打破行业分割,建立不同运输方式,构建旅游、气象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借助丝绸之路信息港平台建设,将公路、水路、铁路以及民航等数据向信息港云数据中心汇聚,实现各类运输方式的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以新基建为牵引,依托5G、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与高德、百度、腾讯等科技公司加强协作,不断完善居民出行信息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为居民通畅出行和货物高效运输提供综合交通信息服务。5甘肃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耦合与协调性对策5.1构建互联互通物流通道体系甘肃省作为欧亚大陆的枢纽地段,应进一步强化甘肃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扩大对外开放需要,巩固以东连、向西为主、进一步深耕向南发展、促进北方拓展,促进与相邻周边省区和国内外主要经济区的融合发展,积极服务省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5.2打造功能完备的交通物流枢纽节点体系深度融入和推进物流通道体系,加强建设和西部陆海的联动,全力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形成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新格局,全面促进枢纽经济发展[4]。按照需求导向、集约发展原则,加快公铁、铁空等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建设,统筹发展货物集结、中转分拨、流通加工、转口贸易以及交易结算等多元化服务,提升甘肃省作为枢纽物流的服务功能。加强兰州市、天水市、平凉市等重要节点城市的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加强各大城市出入城的道路与高速公路衔接,减少过境货物对城市交通的干扰,构建与机场、铁路以及公路货运站能力匹配的公路集疏运网络系统。推进高等级公路与铁路枢纽站场、机场、大型物流园区的无缝衔接,完善货运站场集疏运网络建设,提高枢纽集疏运能力和效率。5.3培育交通物流产业体系和物联网支撑系统进一步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加快智慧物流、电商物流、跨境物流、冷链物流、城乡配送等物流业态发展,加快物流与商贸市场、国际贸易、文创包装、流通加工、金融、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货运场站中小散弱问题。鼓励传统运输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进一步整合从采购管理、订单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物流环节到上下游协同办公、内外部数据交换、供应链金融等服务环节,推动互联网与大数据应用相融合,打造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完整物流集成管理体系。实现业务在线化、数字化、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新基建”中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技术在物流运营服务领域的运用,不断提升物流服务水平。6结语综合交通运输的耦合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是各类运输方式间协作与竞争彼此促进成长的变化过程,也是提高竞争力水平,实现通道运输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方式。打破各运输方式之间的低耦合度屏障,提高各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高耦合度,强化各运输方式之间的配合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