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新动能。随着数字经济在乡村地区的快速发展,“数商兴农”已成为国家重点部署的战略任务。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实施“数商兴农”工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工程。2023年4月13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指出要持续深化“数商兴农”,进一步培育壮大农特产品网络品牌。“数商兴农”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各地结合发展特点部署“数商兴农”工作。“数商兴农”已成为新时代适应数字经济新形态,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1]。1“数商兴农”的内涵“数商兴农”即发展数字商务振兴农业,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赋能农村商务发展,实现涉农商务数字化转型,促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以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相比农村电商更多集中在交易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数商兴农”更注重向农业生产端纵深延伸。“数商兴农”工程依托数字技术带来的渠道和数据优势,在推进过程中不断改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电商配套服务、促进农业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实现电商体系和生产体系深度融合。“数商兴农”利用数字商务手段提升农产品上行效率,实现农产品供需双方的互利共赢,是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数商兴农”工程借助数字手段,充分调动市场资源与力量,鼓励发展新兴业态和新型模式,全面提升农村商务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推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2我国“数商兴农”发展现状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农村电商为牵引,数字化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环节,数字商务不断赋能农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供新的动力。2.1农村电商规模持续扩大农村电商是“数商兴农”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我国2015年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2016年开始,农村电商发展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特点,在促进农产品上行、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成效显著。到2022年,我国农村电商保持乡村数字经济“领头羊”地位,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17万亿元,是2015年的6.2倍。随着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从全局发展方面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如表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5.031.T001表1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年份农村网络零售额/万亿元同比增长/%20150.3596.0020160.89153.0020171.2439.1020181.3730.4020191.7024.0920201.798.9020212.0511.3020222.173.60注:数据来源为商务大数据,公开资料整理。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和冷链物流等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走上网络销售的道路并且发展势头迅猛。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5 313.8亿元,同比增长9.2%,是2015年的3.8倍,农村电商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为乡村发展构建了农产品沟通新平台,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径,激活了乡村振兴潜能。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如表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5.031.T002表2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0151 505.0020162 200.0020172 436.6020182 305.0020193 975.0020205 750.0020214 221.0020225 313.80注:数据来源为商务大数据,公开资料整理。亿元2.2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近年来,我国全面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大幅度提高。2023年发布的《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行政村宽带覆盖比例达100%,通光纤、4G占比均超过99.0%,基本实现农村和城市同网同速。截至2022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9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8%,是“十三五”初期的两倍,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近15%。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改善了城乡资源配置,畅通了城乡要素流动。2.3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是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快递服务不断向乡村基层延伸,快递进村比例超过80.0%,2021年农村地区收投快递包裹总量达370亿件。随着2022年快递进村工程深入推进,累计建成990个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27.8万个村级快递服务站点,全国95%的建制村实现快递服务覆盖。目前每天有1亿多件快递包裹在农村进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建设,农村电商物流运营体系不断完善。通过整合和优化各类物流资源,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全力打通农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上行的末梢循环。2.4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农村电商发展模式越发多样化,直播和短视频电商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动能。手机和直播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和新农活,2022年直播电商超过1.2亿场,全年预计直播电商市场规模34 879亿元,增长47.69%。以数据技术支撑的农村电商在交易过程中形成大量真实的交易数据,有利于精准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创新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从而提升农产品供应链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3“数商兴农”赋能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数商兴农”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引擎,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影响着“数商兴农”对乡村振兴赋能作用的有效发挥。3.1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虽然我国农村地区的网络接入条件已基本完善,但由于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的差异化,通信已经普及的地方也存在信号弱、网络覆盖率低的问题,不同地区的信息化程度差异使得市场信息领域辐射效应和共享效应的发挥受到限制。3.2农村物流寄递体系不完善农村地区“最初一公里”存在着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部分农产品流通损耗大,冷链物流存在短板。3.3农产品数字商务的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农业生产受单位种殖养殖规模限制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导致小生产不能满足大流通。阶段性供应是目前农村电商的普遍状态,电商从业主体无法全年开展销售。电商农产品与市场的衔接不够畅通,其他产业对农产品电商化的支撑能力较弱。3.4专业性数字商务人才队伍相对短缺目前农民缺乏农村电商行业针对性的培训,农村电商培训评估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导致农村数字人才难培养。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未形成满足电商需求的产业基础,导致数字商务人才相对短缺造成新的城乡数字鸿沟。4“数商兴农”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4.1加强农村互联网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2]。持续实施通信网络质量提升工程,提升5G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多家运营商网络同时覆盖的能力;持续扩大光纤网络覆盖面,推进光纤网络向自然村延伸;加强农村地区通信网络日常运行维护,提升偏远地区及边境地区宽带网络接入服务能力。加快农村流通物流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商务与流通物流协同发展水平。在农产品重要聚集地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仓储保鲜能力,加快畅通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贯通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支持乡镇运输服务站等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作,加快健全农村物流节点,不断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节点覆盖率。4.2着力打造可电商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以品牌化为核心,打造可电商化农产品网络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规格、品牌包装、产品组合等多方面进行精准设计,设计反映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品牌名称和标识,打造品牌文化。强化农副产品品牌意识,提高农副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从设计、注册、宣传、保护等方面做好农产品品牌维护能力,形成品牌资源优势。挖掘地域特色,打造新品牌,推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竞争力和显著溢价能力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加速推广大数据+农产品品牌的新型营销模式,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推介洽谈活动,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加强可电商化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推广,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4.3积极探索“数商兴农”的新业态新模式聚焦商产融合,积极探索“数商兴农”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和规范发展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社交电商、社区团购、小程序订购、电商直采以及定制生产等新业态。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规范发展农产品直播带货,完善售后服务机制。加强商务平台与农业农村的融合发展,创新平台+农户、平台+农业的发展模式,打通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产业与销售对接。逐步构建大数据+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数智化模式,促进农村电商由消费和销售为重点的发展模式过渡发展到以消费和生产并重的发展模式,以数据技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数字商务与工业加工、民宿旅游等结合,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4.4加强数字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培育乡村本土数字商务人才。积极挖掘并培养农村内部数字商务人才,通过开展电商专家下乡活动,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效果。在国家双创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鼓励和支持年轻人返乡创业,返乡创业者更善于利用互联网和电商等信息技术开展创业、创新,更具有参与农村数字商务农产品上行的优势。探索订单式培养,政府、企业、学校合作培养符合需求的农村数字商务人才,做好电商专业学生与企业平台、农村电商服务站等的无缝对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5结语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需要利用好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的新机遇,大力实施“数商兴农”工程,从多个层面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注重数字商务人才培养,采取公益+市场的培训方式,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的多层次人才培养。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标准和认证体系。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安居保障,提升服务人才水平。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