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数据+微服务”模式下智慧图书馆的特征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日益普及,图书馆服务体系向着智慧化方向发展已成必然趋势。“智慧图书馆”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展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知识传播、信息共享、文化传承和技术进步等内容[1]。图书馆应根据结构化数据分析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大数据信息量大,数据类型多,而“微服务”以“短、小、精”为主要特征,从点到面,能够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大数据+微服务”实现了图书馆服务内容数据化、功能整合化、方式多元化,进一步实现了智慧图书馆智能化管理、个性化服务[2]。1.1提升管理效率智慧图书馆方便馆员统计馆藏文献资源变化趋势以及各种文献馆藏分类分布;每日门禁系统的人员进出信息统计、进馆读者类型、各阅览室人数统计;每日图书借还次数、借还图书的种类、各学院学生借阅比例、畅享书统计、电子阅读本借还情况等;每日研讨室预约量、座位使用量、使用时长、使用高峰段统计等;每日自助打印机及复印机使用人次、故障统计等;基于RFID技术,方便馆员盘点上架、倒架及图书3D导航上架等。1.2便捷受众服务研究课题的时效性、前沿性依赖于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智慧图书馆要提供国内、国际上新事物、新观点、新技术的查询服务,方便科研需求以及备课需要;方便学生的论文查重、考研资料查询、教务系统查询等;读者可以通过App查询馆内各阅览室的开放信息、馆内剩余座位数量、人员密度信息、馆内近期活动安排等,方便进馆预约、空间预约以及座位预约等[3-4]。1.3加强馆际共享为满足读者更多的需求,大数据分析平台以提供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服务的形式,支持从数据汇聚到数据处理,再到分析与可视化的大数据分析全过程。馆内书籍、读者、管理人员可以协同互联。1.4强化移动举措用户访问图书馆方式不再单一,访问的时间和空间也随之改变,即用户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越来越碎片化。智慧图书馆要最大化发挥资源优越性,向更广泛用户在更多时间开放,智慧图书馆不仅存在于固定的物理空间,而且以移动图书馆、微信、微博、学习通等方式,实现服务时时在、处处在,不受时空限制,增加资源开放,助力教学科研[5-8]。2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分析图书馆大数据使用分析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6.040.F001图1图书馆大数据使用分析2.1数据收集图书馆数据的来源较为广泛。数据收集的类型包括直接数据和间接数据。直接数据是指能直接获取的数据,如图书馆内部数据库;间接数据是指需要清洗、转化、加工整理后获得的数据。数据收集的来源主要依靠网络、数据库、公开出版物、调查问卷等。2.2数据存储数据收集之后,图书馆要及时保存原始性数据,数据可以保存在AWS、谷歌云、微软Azure等公有云服务器上;可以使用“云-本地”混合云存取系统;也可以采用分布式存储文件。2.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将收集、存储的数据进行过滤、筛选。数据处理的基本工作是从庞大、杂乱、低质量的数据中提取并导出有意义、有价值、用户所需的数据。数据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清洗、转换、提取、计算等。Hadoop适用于批处理操作、Spark适用于流式与交互式数据处理与查询。2.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和专业的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图书馆及用户的需要,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的过程。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分为可视化分析、挖掘性分析、预测性分析、数据存储、数据质量与管理以及语义引擎。按照处理方式分为对比分析、分组分析、回归分析、预测分析和指标分析[4]。3大数据时代独立学院图书馆开展微服务的意义大数据时代,数据创造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数据传播速度快、方式多、途径广,每个馆员和用户的行为举止都可能创造出大量的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数据。3.1便于最大化利用信息资源传统数据分析方法运行速度慢、容量有限,处理方式单一。智慧图书馆信息存储表现为数字化、多媒体化;信息处理智能化、信息共享网络化、信息传输高速化。而计算机软硬件升级,使得运算储存容量更大、处理方法更为先进,能够将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分类,充分转化为用户所需的馆藏资源。这些数字化资源通过图书馆全方位、个性化服务,使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数字成果。3.2便于提升馆员专业素养在“大数据+微服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不只是馆藏资源管理者和用户服务者,现代馆员除熟悉常规工作,还要提升工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事件分析能力,了解图书管理学、信息学等方面知识,具备为用户提供信息的采集与筛选、数据分析与组织等能力。图书馆应打造三级微服务人才队伍体系,即兼职微服务馆员、专职微服务馆员和专家级微服务馆员的三级馆员组织结构。兼职微服务馆员与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内容相似,均以直接和用户接触为主,处理一些常规性工作;专职微服务馆员主要是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既熟悉图书馆的一般业务并且了解图书馆的专业知识,能够掌握微服务的关键内容;专家级微服务馆员一般为业内专家,能够系统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且掌握国内外图书馆发展的前沿动向。3.3便于体现图书馆特色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在校师生,通过图书馆的便利条件,帮助专业教师打造微课、录制慕课,使图书馆融入教学,将第一课堂的特色课搬进图书馆。为了充分表现图书馆功能、增加图书馆的利用率,引导师生到研讨室进行科学研讨活动、欢迎社团到图书馆找灵感、班级到图书馆搞团建;对于重要的节日可举办主题活动、举行书法绘画展、摄影展、捐书、义卖等活动,以此积极调动读者与图书馆的互动,使师生充分参与到图书馆发展建设中。3.4便于拉近馆员和用户距离图书馆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研究方向等,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进行个性化信息推送,保持线上交流互动;图书馆不定期推送各专业必读书目、优秀电影、相关微博或是优秀文章等内容,与用户资源共享;图书馆开通专门的微服务平台,设置留言区,为用户提供留言、评论以及意见反馈的平台,方便用户咨询交流;图书馆最新公告、最新动态、新书上架第一时间通过App进行信息传播;缩减读者用户证件丢失、污损、补办程序,为节省读者时间,提供一站式服务;读者能够及时查询阅览室的座位数量、研讨室的借阅情况等动态信息;图书馆通过微服务平台,对大型活动进行微直播,使校内外用户成为图书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而拉近馆员和用户的距离。4结语社会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大数据+微服务”的图书馆设计模式为馆藏工作的优化更新提供了新思路,解决了以往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在信息处理方面,对于与日俱增的海量文献数据,要保证高水平的文献信息处理能力,挖掘新的数据计算、知识存储方式,利用“互联网+图书馆”,不断完善新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在服务内容方面,不再局限于传统内容的迁移,通过大数据,能够对用户进行分析,将驳杂的微信息及时筛选提炼,更有针对性地推送给所需用户,加强了图书馆微服务的个性化、私人化;在用户服务方面,对于用户越来越碎片化、移动化信息的需求,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的及时性、精准性。大数据打破了图书馆服务的传统格局,充分拉近了图书馆与用户间的距离。大数据与微服务的结合,使图书馆服务更贴近时代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用户服务需要,有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更加智慧化、时代化、精准化,也有利于用户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高效、优质的服务。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