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彼尔·卡尔索普于1992年研究提出了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理念[1],基于TOD理念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其集约节约城市用地、提升市民出行效率、降低资源能耗等优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实践与认可。南宁市是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尚有潜力挖掘的二线城市,在学习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的摸索与实践。1南宁市推动TOD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的背景1.1城市规划思路的局限南宁市地处邕江河谷,地势平坦、平地居多。南宁市的城市空间扩张格局与居民各发展阶段主要出行方式的出行半径相呼应,即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小汽车。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布局与交通网络布局,也针对主要出行方式而设计。在城市发展起步阶段,上述规划布局尚无大碍,但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居民出行方式转向小汽车出行后,商业、行政、教育、文娱等配套设施按车行可达距离分散布置,小汽车的道路断面、路幅、密度等交通网络也按小汽车通行需要设计,导致城市过度扩张,空间布局集聚度不高,增加了居民出行的通勤成本与配套设施的建设投入。1.2城市开发强度的矛盾南宁市传统旧城片区如麻村、白苍岭、朝阳等区域,建筑密度高而容积率低,空间利用效率较低。尤其是在旧城片区中心设有轨道站点的周边区域,应结合轨道站点的实施同步推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以提升开发强度,使旧城片区重新焕发活力,但在政策、新增配套规模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站点周边的高强度开发或城市更新建设未能实现。不是所有区域都适合高强度开发,如琅东、五象等新城片区,建筑密度低而容积率高,但忽视了街巷尺度、生态景观和步行系统的打造,并不宜居。1.3城市持续运营的挑战南宁市应当转变产业结构,在区域产业竞争中胜出以持续获利,但南宁市的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对口人才、高等教育、上下游产业链等并不乐观。南宁市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城市无序扩张、低效用地入不敷出,亟须从思想观念、顶层设计、项目实践等多方面努力以改善城市发展不可持续的局面。土地是南宁面临诸多问题的物质载体,为了妥善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首先应对土地进行科学、经济、有效综合开发。基于此,结合轨道交通建设,近年来南宁市开始逐步探索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新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抓手,即基于TOD理念的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2基于TOD理念的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实践2.1TOD1.0:站城分离TOD1.0时期的轨道站点周边城市综合开发的主要特点是站城分离式,即仅意识到轨道交通对城市综合开发具备带动作用,在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中有意将轨道站点与综合交通枢纽、集中商务区、高密度住区等集中布置,未能深入考虑站点与其他功能空间之间的便捷交通联系与功能上的互补互动,且站点建设与周边土地开发在时序、主体、规划方面缺乏统筹。以南宁东站为例,其位于南宁市东门户青秀区凤岭北片区,地面站房建筑、南北站前广场及周边道路围合区域共计约2 km2,该围合区域内已建成的建筑及设施包括高铁南宁东站、凤岭客运站、轨道交通1号线南宁东站、国际旅游中心等。其中高铁南宁东站是南宁“两主一辅”铁路枢纽客站中主要的客运站之一[2]。轨道交通1号线南宁东站是南宁首条开通的轨道交通线路的起点站,两者叠加能够为区域带来可观的人流和发展潜力。但目前该区域人气欠佳,究其原因首先是经营主体有别,交通枢纽间未能实现安检互信和贯通运营。乘客乘坐高铁到达南宁后,需要步行7~10 min才能到达地铁站厅层安检,且高铁的瞬时客流远高于地铁安检的正常通过能力,地铁安检通道人流量较大,通过安检通常需要耗费5~10 min,加上在地铁站台层的候车时间,乘客高铁换乘地铁的花费时间长达15~25 min。换乘时间较长与换乘方式不便捷,导致多数乘客不愿在南宁东站区域多停留。高铁南宁东站的站房为高架式,交通组织主要考虑上进下出式,站房四周仅通过高架桥与周边市政道路衔接。南宁东站2014年投入使用,南北广场至今仍未开放机动车通行,高铁轨道本身的东西方向交通阻断、高架桥对车流的迟滞,路网尺度、路幅完全不适合步行,既不利于车行,也不利于步行。此外,交通标志系统不明显、不直观,立交交通组织杂乱,易迷路。周边开发地块(城)与公共交通枢纽(站)之间联系不便,评估公共交通枢纽的开发带动影响时过于理想化,导致开发地块的规划设计条件违背客观市场条件。南宁东站南、北广场两侧的开发地块与高铁站房、轨道站点间仅有步行通道连接,且沿路多为空旷的广场,南宁气候炎热,步行路程大约10 min,使得地块不适宜作为商业商务办公用途。由于认为公交枢纽将带动区域发展的观念,最终南宁东站周边绝大多数地块的规划用地性质均定为商业商务用地,容积率均在4.0以上,部分地块容积率高达7.0,高于南宁市其他商务办公区域。实际上,南宁市商务办公写字楼的空置率近年来一直较高,在脱离实际规划设计条件的影响下,南宁东站周边至今仍有大片土地难以开发。2.2TOD2.0:站楼一体TOD1.0时期南宁市已经开始重视围绕轨道站点、高铁站点等公共交通枢纽的开发建设,但缺乏科学规划,部分项目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站”与“城”都以独立的个体存在,缺乏双向正面反馈。TOD2.0时期的特点就是轨道站点的上盖开发或站点周边800 m范围内的集中开发,通过竖向交通、商业地下空间与站点相连接。以万象城项目为例,项目位于南宁市青秀区万象——东盟商圈,毗邻南宁市著名的城市主干道民族大道,通过多个商业地下空间、地下停车场与轨道交通1号线万象城站相连接。万象城总建筑面积约27 万m2,于2012年末建成投入使用,高端签约品牌多,商户入住率高,为市民提供了品质高、种类多的购物、休闲、餐饮、文娱、运动等各种服务。考虑与东盟商务区、会展中心之间的站间距等因素,在南宁市轨道交通最早的线网规划中,轨道交通1号线并未在万象城周边设站。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最终以牺牲万象城相邻区间的部分地铁运行速度为代价,1号线增设万象城站,于2016年底全线开通试运营。现阶段,万象城项目与1号线万象城站已成为城市综合开发与轨道建设互相成就的典范。万象城是南宁人气最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1号线的日均客流水平远高于2~5号线,其中万象城站的日均客流是1号线各站点中的领先者。南宁市轨道交通1~5号线2023年3月日客运量趋势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7.002.F001图1南宁市轨道交通1~5号线2023年3月日客运量趋势万象城项目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与轨道万象城站之间便捷的交通联系,万象城站C出口步行3 min即可到达万象城2号门负一层入口(由于双首层设计理念及下沉广场处理,该入口气质并不输于一层入口);D出口通过一个商业化的地下空间与万象城9号门相连。两条交通流线均结合南宁当地高温多雨的天气设置了风雨连廊,确保市民以良好状态进入或离开万象城。万象城自身内部与华润中心其他业态及轨道地下商业空间做到了功能互补与和谐共生。万象城内部每一层均有鲜明的功能主题,同时也配置部分辅助功能(例如负一层的美妆专题佐以少量餐饮轻食功能);与华润中心的写字楼、住区、酒店等一道构成一个具备居住、工作、游憩等完备功能的城市组团;与轨道地下商业空间结合实现了客户群体的细分与接纳。万象城内部的商业业态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精致典雅且消费较高,而地下商业空间的商业业态面向大众消费群体,具有趣味性、话题性,且价格亲民。2.3TOD3.0:站城一体TOD2.0仅能称为站楼一体而非站城一体,此时期的城市综合开发固然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思维仍局限在单一站点、单一项目的“点”上,未能基于“面”对区域的发展进行统筹协调谋划,未能结合城市其他功能业态(工业、市政、绿化等)对空间进行整体布局,未能深远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南宁万象城项目,虽然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但在维系城市的生命方面作用存在局限性。对此,南宁市开始尝试围绕轨道站点进行片区整体开发,片区内除居住、商业、绿化等用地外,还计划布局产业、市政、文教体卫医养等用地,践行产城融合理念,以产业带动城市发展。南宁市屯里轨道新城项目是南宁市于2019年明确打造的首批3个轨道新城之一,项目位于青秀区凤岭北片区,拟打造成集商贸物流、国际会展、商务金融、品质社区、休闲游憩等业态于一体的片区级综合开发项目。南宁市屯里轨道新城项目概念性规划如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7.002.F002图2南宁市屯里轨道新城项目概念性规划南宁市屯里轨道新城项目具备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区位方面:项目位于南宁自西向东发展主轴和东部门户,符合南宁向东发展的战略主方向,也是中心城区至东部产业新城的必经之路,有利于承接产业发展的总部办公、商务金融、居住、教育配套等需求。交通方面:项目中心位置规划有轨道交通S0环线及低运量轨道交通(云巴)凤岭环线的站点。环境方面:项目东侧毗邻蓉茉湖湿地,是《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集中区域。通过该项目的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实践,也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例如市财政支出收紧背景下的项目一、二级联动开发可能性;依靠短期开发变现与长期运营收入支撑城市发展、企业生存;创造有利条件促成产业导入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引入;职能部门、城区政府与相关企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分工合作等。2.4展望TOD4.0:产站城人一体到XOD对于TOD4.0,不同城市、不同专家的定义表述有所区别,但多数认同应当在综合开发中更多考虑人文元素,注重新时代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追求[3]。XOD是在TOD的基础上,对城市开发模式的系统性选择与考虑,其概念包括TOD、EOD(生态导向)、IOD(产业导向)等[4]。XOD理念在南宁当下的城市开发建设中有所涉及,但还未形成完善的理论,随着城市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上述理论有望引导未来南宁市的城市发展方向。3结语南宁市通过多年来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实践,在不断夯实TOD理念基础、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对于城市建设也从着眼“点”的打造拓展到“面”的联动统筹,迈向可持续良性发展。南宁市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仍任重道远,但相信基于TOD理念的发展模式将创造显著的社会效益、人文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