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城市更新不仅是提升城市既有社区的品质,更多的是要使更新后的社区更适合当今社会现状和人群需求,延长旧建筑、旧社区、旧城区的生命周期,赋予新的生命意义,为更广泛的人群能够更便捷、更有效的使用[1]。老旧小区改造、危旧楼房建、老旧厂房改造、老旧楼宇更新、核心区平房更新等,均划入城市更新的范畴。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的建设标准,在建筑设计方面考虑大部分使用人群的使用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对于老年人的舒适性、便捷性等并未充分考虑。因此,在城市更新中加入适老化改造的内容,是城市更新课题中的重要环节。2调研对象的确定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模式。老旧小区作为老年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区域,对研究老年人在既有社区中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具有重要价值,调研老旧小区跟随城市更新所作出的改造措施,可以有效筛选出高适合度、高效的适老化改造措施,为城市更新中的适老化改造提供设计思路和设计依据[2]。本文选取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航运小区、包河区邮电西村小区以及蜀山区林业小区作为调研对象。通过调研小区的既有问题和改造措施而归纳总结出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策略。3老旧小区适老化程度调研情况3.1合肥市包河区航运小区航运小区位于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巢湖路之间航运巷内,建设年代较久[3]。2017年该小区进行了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其主要改造措施有建筑的屋面防水翻新维修、治理外墙粉刷层脱落及外墙渗水维修、小区道路翻新维修和步行系统升级、雨污分流、水电表出户、小区休闲绿化区提升、住宅出入口改造修缮、停车位设置、增设健身器材以及休闲座椅等。3.2合肥市包河区邮电西村小区包河区邮电西村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包河区老旧小区的典型代表。小区改造前存在屋顶漏水严重、外立面局部脱落、排水管道锈蚀、路面损坏断裂、无公共服务设施、无监控安防系统、车位严重不足等老旧小区的通病[4]。邮电西村小区改造内容包括整治屋面防水、外立面翻新、更换屋面落水管、改善雨污排水、修整小区道路、增设停车位、增设电子监控、安装单元门、增设移动灭火器、增设宣传栏、标准垃圾桶等公共设施。3.3合肥市蜀山区林业小区为了使老旧住宅更符合老年人的使用和生活行为模式,蜀山区林业小区选择在既有住宅外侧加装电梯[5]。加装的电梯采用脱离建筑主体通过连桥与住宅主体相连的形式,为使加装电梯施工期间和建成后对小区环境以及地下管线、建筑基础等因素影响最小化,加装电梯均采用“钢结构+玻璃幕墙”的建筑结构。电梯主体位于主楼单元门前2 m范围内,电梯停靠高度与已有住宅楼梯的各层休息平台水平高度一致,通过连桥相连;测算对既有住宅户数和住宅面积,加装电梯的电梯参数与新建建筑常用电梯相比略小,限载人数6人,最大载重450 kg。3.4合肥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调研总结室外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包括交通系统的改造、室外步行道的无障碍改造、室外台阶的适老化改造、室外活动场地的修缮和增加、健身场地的营造、停车系统的重新规划等。室内空间的适老化改造包括空间和设施尺度的适老化改造、建筑出入口的无障碍改造,门厅标识标牌的设置。人工照明的适老化改造包括室外道路系统的照明、室外活动场地的光环境营造以及室内公共区域的照度补充。电梯和楼梯的适老化改造包括多层加装电梯和既有楼梯的无障碍改造。智能化系统的适老化改造包括楼宇的呼叫对讲系统、紧急求助报警系统以及漏水、漏气的检测装置等。4对城市更新中的适老化改造的建议4.1室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由于建设年代的经济水平,老城区对车辆的需求度不高,家用汽车的普及率较低,很多社区在进行社区级道路系统的统一规划和设计时,未将车辆作为规划设计的参考对象,导致在既有社区中现有车辆的行驶密度和已有的车行道宽度不匹配,车辆行驶经常需要和人行道路系统混用。考虑老年人在反应速度、避让速度和身体机能方面较青壮年人群有所下降,在进行城市更新项目对现有交通系统进行改造治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规划出能到达本区域各建筑单体和空间节点的步行系统,避免人车混流的情况[6]。结合老年人户外活动的行为习惯和使用安全性,步行系统需要按照无障碍路线设计,保证步行系统在本区域较高的可到达率,形成环路。步行系统的纵坡不应大于5%,路面材料选择防滑材料并作防滑处理,不设置台阶、梯道,在主要的节点、出入口等处设置明显的标识。相较于年轻人需要外出工作的生活模式,老年人除了采购生活必需品外,活动健身和邻里交往成为老年人外出活动的主要内容[7]。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老年人的活动范围较小,大部分的老年人都会就近选择在居住空间附近的公共区域进行活动健身和邻里交往。根据改造区域的住宅区分布,适当增大公共空间的设置密度,缩短出行流线,便于老年人就近户外活动,满足既有社区内不同居住位置的老年人交往需求。设计老年人交往活动空间时,要考虑地面的平整度,整个场地坡度不应大于3%,有坡道的地方,坡道的设置应该满足轮椅通行与回转需求。老年人活动交往场地宜靠近人行通道布置,为保证运动健身场地的动态性和休憩场地的静态性,需要对交往场地进行动静区块的划分,动静两区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相互干扰。场地的铺装也需要考虑其适老性,应选择坚实、牢固、防滑的材质作为地面铺装材料。在户外活动场地的设施方面,可以在公共场地上增加健康的低龄段老年人可使用的健身设施,同时布设一些半自理老人、失智老人可以进行康复训练的设施和器材[8]。另外,需要在活动交往场地和步行系统的附近按照一定比例配置休息座椅,方便老年人就近休息,座椅的设置可以结合具有遮阴效果的高大乔木统一规划,也可以在座椅上方设置遮阳棚。4.2人工照明的适老化改造在对既有社区的改造过程中,要注意室外道路系统的照明、室外活动场地的光环境营造以及室内公共区域的照度补充等方面[9]。室外环境的照明应重点考虑建筑的出入口、室外的标牌、室外活动场地和室外道路系统等位置的设计,室外环境的照明建议选用柔和、漫射的光源,避免眩光。室内空间的照明应重点考虑门厅空间、电梯前厅、走廊以及楼梯间等交通空间的照度,设置人工照明时应考虑到老年人控制不便,采用感应控制或延时控制。4.3电梯的适老化改造对老旧住宅加装电梯时,需要注意选择电梯的轿厢进深、门洞宽度、按钮高度等参数,应符合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以及突发状况的使用需求[10]。增设的电梯厅及轿箱门尺寸应保证轮椅和急救担架进出方便,轿厢内可以考虑设置便于老年人休憩且易于收放的坐凳,在距地750 mm及900 mm处设置防护扶手,帮助老年人在电梯启动和停靠时稳定身形或行动不便时辅助行走。老年人的反应速度以及行动敏捷度均有所降低,电梯门应设置延缓关门及防夹的电梯门。电梯厅和轿厢内的操作面板应考虑驼背及使用轮椅的老年人的身高,增设低处操作面板。4.4智能化系统的适老化改造结合对合肥市老旧小区的改造措施调研和总结,在既有社区的改造中加入智能化系统,是城市更新中适老化改造的一个重要途径。智能系统的适老化改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楼宇的呼叫对讲系统、紧急求助报警系统以及漏水、漏气的检测装置。楼宇的呼叫对讲系统和紧急求助报警系统,可以与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社居委的管理中心以及社区公安系统实现联动。漏水、漏气的检测装置建议搭配户外报警装置,配套蜂鸣器安装在户门外或物管用房等部位,发生意外报警引起注意,及时解决处理。5结语老旧小区作为公共空间狭窄、管理复杂的典型,其适老化改造措施对城市更新的适老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合肥市典型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措施,总结了现状问题和改造特点,从室外环境适老化改造、人工照明的适老化改造、电梯楼梯的适老化改造以及智能化的适老化改造等方面,针对性提出城市更新中的适老化改造建议,以期为城市更新中的适老化改造提供参考。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