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特色小镇的研究涉及产业、经济、旅游、规划等多个方面。文化传承与表达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各个层面发展是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1]。建设特色小镇不仅是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和促进经济的有力手段,同时是产业发展创新、宣传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方式。特色小镇的建立与经营需要多方面考虑,包括规范化的管理与经营、文化底蕴的支撑以及地域性的特色等,应发扬“长板”、补齐“短板”,各方面相互协调,打造民商旅一体的产业链,促进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2]。1辽宁省特色小镇现状调研1.1辽宁特色小镇的数量与分布辽宁省特色小镇的建立已获得阶段性的成果。辽宁省特色小镇共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13个,其中第一批入选的特色小镇有4个,如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镇等、盘锦市大洼区赵圈河镇等;第二批特色小镇有9个,如沈阳市法库县十间房镇、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等。省级特色小镇培育计划中有100个小镇入选,全省特色乡镇建设的投资巨大。从数量上来看,辽宁省特色小镇是东北三省中最多的一个省份,但相较于南方省份还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域分布来看,在辽南、辽中与辽东均有分布,沈阳与大连居多。1.2辽宁省特色小镇发展带来的影响辽宁省特色小镇在建立后稳步发展,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宣扬以及工作就业等各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影响。(1)经济发展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辽宁省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因素,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体验,且旅游收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游客数的增多,周边产业如饮食、住宿和交通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发展。辽宁省通过企业文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加快建设节奏、提升建设质量,促进全省地域间的协调发展。(2)文化传承与宣扬方面。在文化方面,辽宁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等方面的优势。第一,辽宁省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独特的民族风味如服饰、饮食等;第二,辽宁省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二人转、小品以及秧歌等;第三,辽宁省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临海傍山,拥有各类人文景观。(3)工作就业方面。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强化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文化内涵,是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工作就业等方面,随着小镇数量的增多与其经济的发展,其运营发展规划等都离不开人才,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庞大。随着更多的人才流入,可以使小镇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吸引开发建设更多特色小镇,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选择,强化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文化内涵,是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3]。2辽宁省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2.1发展定位问题辽宁省的特色小镇大多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缺少统一管理与规划,部分还未认定的特色小镇普遍存在发展水平较低、功能性不完善、整体结构不合理等一些问题[4]。部分特色小镇在发展中由于跟风发展以及当地特色文化过于照搬的情况下,出现了产业结构、建筑风格整体布局趋同化现象,导致竞争力不强,发展出现阻碍。东北三省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近些年已开始进行产业升级调整与转型,但早期所遗留的产业基础与危害并不能短期内完全解决。2.2地域文化问题在辽宁省的特色本地文化中,地域风景文化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冬季的文化特色十分突出,其他三季较为薄弱,可被其他省份的特色小镇作为替代或更优解去吸引游客,导致一年中淡季与旺季收入差距较大,且淡季时间更长,经济收入不平衡。辽宁省特色小镇的不可替代性较为薄弱,同时也没有在管理下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型或大型建筑群,如苏州园林、北京胡同四合院、内蒙古草原游牧部落等。可被替代性和没有较强的文化特点是目前不可避免的问题。辽宁省特色小镇以小而美、聚而合的特点进行发展,在一定规模上无法承载太多的游客量,也导致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2.3产业结构问题辽宁省的特色小镇不实行终身制,可以灵活变通当地产业经济方向,实现与时俱进、及时止损、稳中求进。但灵活性的变化会导致失去固有的特色与原有产业留下的红利缺失,特色小镇失去特色。在全国范围内,辽宁省的特色小镇并没有太大名气能够去吸引更多游客进行关注与到访,也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本地特色产业、文化、工艺等轻工业与服务的产品知名度与认可度普及率不高,导致当地经济在吸引游客的同时,无法进一步实现经济的变现和带动当地的知名度与宣传[5]。3打造特色文化小镇方案策略3.1坚定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与历史文脉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文化特色是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突出小镇文化特色,科学引领小镇发展。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与当地特色民族文化,明确小镇特点,打造出具有当地文化传统、优美风景的特色小镇。探究小镇传统历史文化,赋予其新时代的新意义,将优秀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明确小镇的定位。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发掘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明确特色小镇与其他特色产业小镇的区别,立足本地域文化,清晰历史文脉,推进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例如,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十家子镇于2005年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是辽宁省十大旅游纪念品市场之一。十家子镇以玛瑙产业为核心,推进文化、商贸、旅游产业的融合创新,打造文商旅结合为代表的案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应当挖掘小镇自身的文化特色与优势,在传承、挖掘、创新当地历史文化中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打造特色小镇文化内涵的策略,应从挖掘传统文化、突出文化“特”色、创新文化观念三个方面出发,以促进特色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与特色小镇的建立与发展联系起来,文化类型包含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产业文化等,不同文化间相互渗透与交叉,又融入景观、建筑之中为其增加文化魅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手工艺品,实现旅游业与手工业双向有机结合,通过纪念品与特色产品的方式对外进行软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推广认知度与普及率。结合实际情况制作对应的插画绘本、海报等纸质实体宣传载体,在特色小镇中担任宣传推广与讲解说明的作用,带动当地居民整体对于特色小镇的认知与了解,也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工作机会与岗位,进一步吸引人才[6]。3.2强化特色小镇产业结构与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打造具有双向融合、产业结构稳定发展的特色小镇,强化产业,突出品牌。将多种产业与文化相结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小镇与产业相结合高效发展、经济文化融合优化前进的趋势。特色小镇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本地独有的文化特征,更需要创新发展文化营造的观念。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强调辽宁特色,使特色小镇成为传承东北文化的优势环境,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准文化标志。在设计中体现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将历史再现,而是侧重追求“神似”,即文化在现代的演变与创新。应当加强点面结合,发挥文化集聚产业的重要作用,将特色文化与产业、业态及技术有机结合。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和新型共同体。共同体的维系需要建立赖以共同的精神纽带,更需要重构和强化“镇民”聚合、联结在一起的文化凝聚力。要求推进规划设计硬件建设的同时,增强文化自觉、挖掘传承历史文化内涵、强化文化凝聚力、彰显文化特色,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3.3完善设施提高质量加强特色小镇内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质量,是发展特色小镇的一大前提和根本保障。在基础设施如餐饮、住宿以及交通等方面发挥辽宁乃至东北特色的同时,也要确保满足广大游客的基本口味爱好需求。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定严格的商业户管理措施,保证各项游乐项目合规合理,突出游客良好感受度的最大化,始终把游客利益放在首要位置。4结语特色小镇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具有与其他意义上的小镇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色。本研究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进行特色小镇规划的相关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现有的规划政策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功能的发挥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着眼于辽宁省规划方案的构建,有利于加快辽宁省的建设节奏,提升建设质量,促进全省地域间的协调发展。辽宁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重在当地的独有文化、民俗以及自然环境等与小镇相融合,使自身特色小镇的“特色”发挥最大优势。辽宁省的特色小镇目前已走向规范化和体系化,但其存在的问题还需不断探索完善。辽宁的特色小镇不仅可作为发扬传承辽宁乃至东北文化的平台,在提高文化塑造、加强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可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