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甲乌鳢(Opniocepnalus argus var Kimnra)又名白乌鱼,是原产自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的一种地方特色经济鱼类,具有生长快、食物链短、饲养成本低、易养易捕的优点,营养价值高,具有滋补调养的功效[1-2]。白甲乌鳢的人工驯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初开始以内江市中区为中心,初步完善了其育、繁、研、推体系,构建了“池塘精养”“池塘混养”“稻田生态养殖”“池塘高效健康养殖”“陆基循环生态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养殖[3-6],养殖生产已形成规模,2020年养殖产量达200 000 kg。目前,已成功选育出生长、体色和形态良好、具有较强遗传稳定性的“玉龙1号”新品种,填补了四川省水产新品种领域的空白。白甲乌鳢属肉食性鱼类,在苗种培育阶段,其饲料以鱼糜为主,而在养成阶段,饲料则呈多样化,可继续投喂冰鲜鱼肉或鱼肉混合人工配合饲料投喂,也可完全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有关配合饲料和冰鲜鱼肉的投喂对比研究已在大口黑鲈、钝吻黄盖鲽和翘嘴鳜等多种经济鱼类中相继开展,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生长性能、肠道功能、肌肉营养成分、免疫功能等方面[7-9]。生长指标是鱼类养殖过程中最受重视的参数,肠道作为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肠道健康与否关系鱼类的正常生长。不同饲料投喂影响鱼类肠道的结构和功能[8,10-11]。本研究比较不同饲料种类(鱼肉、鱼肉+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对白甲乌鳢生长、肠道结构与消化酶的影响,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白甲乌鳢饲料配方、促进白甲乌鳢健康绿色养殖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所用白甲乌鳢幼鱼购自内江市市中区嘉之渔养殖家庭农场。暂养驯化1 w后,挑选体质健壮、规格均匀、体重为(42.36±2.15)g的幼鱼270尾进行试验。试验期间,水温21~23 ℃,溶氧5 mg/L,氨氮0.5 mg/L,亚硝酸盐0.01 mg/L,pH值7.8~8.2。试验用3种饲料:冰鲜鱼肉、鱼肉+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其中,鱼肉为水产市场购买的鲢鱼经去鳞去骨去内脏后剩余的肌肉,-20 ℃冰鲜保存;配合饲料为德阳大川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鲈鱼鱼种配合饲料。冰鲜鱼肉和配合饲料营养水平见表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5.010.T001表1冰鲜鱼肉和配合饲料营养水平项目冰鲜鱼肉配合饲料粗蛋白质16.2548.46粗脂肪2.725.23水分79.548.65粗灰分1.0615.15%1.2试验设计试验在100 cm × 40 cm × 100 cm的网箱中进行。将选取的幼鱼随机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3组幼鱼分别投喂冰鲜鱼肉(冰鲜组)、鱼肉+配合饲料(混合组,鱼肉和配合饲料比为2∶1)、配合饲料(饲料组),每天8:30、17:00饱食投喂,投喂1 h后检查网箱内残饵情况并捞取烘干称重。试验期60 d。1.3测定指标及方法1.3.1样品采集试验结束后,禁食24 h,统计试验鱼数量并称重。每个重复随机取10尾幼鱼,100 mg/L MS-222麻醉后迅速解剖取肠道组织,取少量中肠组织用Davison's固定液固定,4 ℃冰箱保存;剩余部分全部装入冻存管中液氮速冻,-80 ℃冰箱保存。1.3.2生长性能统计试验鱼的存活率,并根据初重、末重和摄食量计算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等指标。WGR=(m1-m0)/m0×100%(1)SGR=(lnm1-lnm0)/t×100%(2)FCR=md/(m1-m0)(3)式中:t为试验天数;m0为试验鱼初重,m1为试验鱼末重,md为试验鱼的摄食量。1.3.3肠道组织学观察Davison's固定液固定的肠道样品经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后,进行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度4~6 μm),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观察并拍照,测量肠道褶皱的数量、高度和宽度及环肌与纵肌的厚度。1.3.4肠道消化酶肠道组织从-80 ℃冰箱中取出后置于冰上解冻,取1 g组织,按组织∶生理盐水1∶9加入0.86%冰冷生理盐水,用匀浆机进行匀浆,匀浆液在4 ℃、4 000 r/min离心10 min,所得上清液分装到离心管中。采用福林-酚试剂法测定胰蛋白酶活性,淀粉酶检测试剂盒测定淀粉酶活性,脂肪酶检测试剂盒测定脂肪酶活性。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1.4数据统计与分析试验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2结果与分析2.1不同饲料投喂对白甲乌鳢生长指标的影响(见表2)由表2可知,试验期间各组白甲乌鳢的存活率均为100%。鱼肉组和混合组白甲乌鳢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均显著高于饲料组(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5.010.T002表2不同饲料投喂对白甲乌鳢生长指标的影响组别存活率/%初重/g末重/g增重率/%特定生长率/(%/d)饲料系数/%饲料组10042.56±2.22110.75±8.70167.97±15.77b1.64±0.10a1.41±0.08c混合组10042.81±2.17133.25±12.52210.78±15.56a1.89±0.08b3.13±0.17b鱼肉组10041.35±1.77125.50±8.85194.54±13.94a1.80±0.08b4.38±0.16a注:同列数据肩标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同字母或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下表同。2.2不同饲料投喂对白甲乌鳢肠道结构的影响(见图1、表3)由图1、表3可知,各试验组白甲乌鳢肠道褶皱和肌层结构完整,未见坏死脱落。相同视野内鱼肉组白甲乌鳢肠道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皱褶数量和环肌厚度显著高于饲料组(P0.05),而各组白甲乌鳢肠道的褶皱高度和宽度及纵肌厚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5.010.F001图1不同饲料投喂对白甲乌鳢肠道组织学结构的影响注:CM为环肌;GC为杯状细胞;IP为肠道褶皱;LM为纵肌。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5.010.T003表3不同饲料投喂对白甲乌鳢肠道形态指标的影响组别褶皱数量/个褶皱高度/μm褶皱宽度/μm纵肌厚度/μm环肌厚度/μm饲料组15.33±5.03b749.04±70.13127.99±35.2728.48±6.0793.65±6.67b混合组19.50±1.29ab751.36±59.72154.70±25.7522.61±7.88115.23±15.17ab鱼肉组22.67±4.62a790.39±116.76116.45±7.6724.81±3.24128.75±24.22a2.3不同饲料投喂对白甲乌鳢肠道消化酶的影响(见表4)由表4可知,鱼肉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饲料组(P0.05),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饲料组和混合组(P0.05),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饲料组和混合组(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5.010.T004表4不同饲料投喂对白甲乌鳢肠道消化酶的影响组别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饲料组26.37±14.30b1.05±0.16a11.68±2.25b混合组43.95±19.27ab1.27±0.45a13.53±4.41b鱼肉组58.75±21.21a0.48±0.12b18.87±2.37aU/g3讨论3.1不同饲投喂对白甲乌鳢生长性能的影响饲料是鱼类营养和能量的主要来源,饲料质量对鱼类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投喂3种饲料对白甲乌鳢的体重无显著影响,但鱼肉组和混合组试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饲料组,且两组试验鱼的饲料系数也显著高于饲料组,这与钝吻黄盖鲽[8]、翘嘴鳜[9]和大口黑鲈[12]等肉食性鱼类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投喂冰鲜鱼较投喂配合饲料更有利于白甲乌鳢生长。白甲乌鳢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自然条件下以幼鱼、幼虾为主要捕食对象[13],投喂冰鲜鱼肉符合其摄食特性,因此鱼肉组和混合组试验鱼比饲料组试验鱼摄食更多饲料;加之冰鲜鱼肉水分含量较高,水分含量占鱼肉鲜重的70%以上[14-15],从而导致摄食鱼肉的白甲乌鳢的饵料系数偏大;但相比配合饲料掺杂植物性蛋白,冰鲜鱼肉全部为动物性蛋白,更易被肠道消化吸收,这也是鱼肉组和混合组试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饲料组的重要原因之一。3.2不同饲料投喂对白甲乌鳢肠道结构的影响肠道是鱼类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组成[16]。黏膜层隆起形成肠道褶皱,增大肠道和营养物质接触的面积,保证肠道消化吸收效率,因此肠道褶皱的数量、高度和宽度等形态指标可作为判断肠道消化吸收能力的重要参数[17-19]。牟明明等[7]和欧红霞等[10]研究了冰鲜鱼肉和配合饲料投喂对大口黑鲈肠道结构的影响,结果均发现,冰鲜组大口黑鲈的肠道褶皱数量和长度均显著大于饲料组,且饲料组大口黑鲈肠道杯状细胞减少,肠道空泡化严重。在钝吻黄盖鲽[8]和乌鳢[11]的研究中也得到相似结果。本研究中,鱼肉组和混合组白甲乌鳢肠道数量和杯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饲料组,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此外,鱼肉组和混合组白甲乌鳢肠道环肌厚度也显著大于饲料组。环肌与纵肌共同构成鱼类肠道肌肉层,且环肌比纵肌发达,肠道的蠕动主要依靠环肌的收缩推送饵料在肠道内移动,并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匀,因此发达肌肉层可提高肠道消化吸收效率,尤其是环肌[20-22]。在大口黑鲈的研究中也发现,投喂冰鲜鱼肉的大口黑鲈肠道肌肉层厚度显著大于饲料组[10]。本研究中,鱼肉组和混合组白甲乌鳢肠道的褶皱数量和环肌厚度均显著高于饲料组,表明摄食鱼肉可提高白甲乌鳢肠道消化吸收能力。3.3不同饲料投喂对白甲乌鳢肠道消化酶的影响鱼类对饲料的消化吸收与肠道消化酶密切相关,而饵料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又会影响消化酶的活性[23-25]。孙翰昌[26]和班赛男等[27]在不同饲料对翘嘴鳜消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中发现,与饲料组相比,活饵组鳜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提升,而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叶建生等[28]在胭脂鱼的研究中发现,水蚯蚓组试验鱼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高于饲料组和卤虫组。本研究中,鱼肉组白甲乌鳢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饲料组,而淀粉酶活性则呈相反趋势,研究结果与孙翰昌[26]和班赛男[27]对翘嘴鳜的研究结果一致。白甲乌鳢和翘嘴鳜均为肉食性鱼类,对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不高,但配合饲料中淀粉含量较鱼肉高,也会影响肠道需要分泌更多的淀粉酶将其消化吸收;而鱼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配合饲料高,促进了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的分泌,进一步表明鱼类摄食饲料后,自身具有适应能力,调节肠道消化酶的分泌[23,27,29]。4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饲料投喂对白甲乌鳢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和肠道消化酶具有一定的影响。投喂鱼肉可显著增加白甲乌鳢肠道褶皱数量和环肌厚度,提高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提高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摄食鱼肉的白甲乌鳢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摄食配合饲料的白甲乌鳢。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