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有限,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的日益突出[1],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必须寻求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淅川县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后,作为核心的水源县同样面临着人地关系日益紧张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所带来地对水土资源需求的重大压力[2-3]。目前,针对大型水库的影响程度,国内外有关资源、环境容量、土地使用效益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淅川县为例,针对淅川库区的特殊情况构建因地制宜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淅川库区资源本底,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平衡资源保护与利用。1研究区概况淅川库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淅川县,与湖北陕西南北接壤,总土地面积2 820 km2,总人口数量74万人。地形狭窄且长,地貌高低落差较大,平均海拔567 km,由西北延伸至东南,总长10 km,宽约45 km,南、北、西三面有山环绕,西北呈突起状、朝东南倾斜,整个区域为马蹄地形。常年降雨充沛,年降水量为391~1 423 mm,年平均降水量804 mm。淅川县遥感影像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8.014.F001图1淅川县遥感影像2数据来源与处理2.1数据来源淅川县自然资源局、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统计局、气象局及网络资料文献数据等。2.2数据处理利用ArcGIS10.2对研究区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操作基础均建立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上,根据全国土地利用类型遥感监测空间分布数据的人工目视解译成果,通过ArcGIS10.2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可视化表达及后续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制作。3土地利用现状3.1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淅川县土地总面积约为282 000 hm2,土地利用面积现状如表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8.014.T001表1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面积/hm2比例/%面积总计/hm2比例总计/%耕地水田227.900.4649 683.7717.94水浇地511.691.03旱地48 944.0098.51园地果园10 657.1487.1112 234.764.42茶园138.141.13其他园地1439.4811.76林地乔木林地62 661.8548.59128 964.0046.57竹林地3 763.050.19灌木林地52 154.0840.44其他林地13 897.2310.78草地9 972.413.609 972.413.60湿地1 099.830.401 099.830.4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建制镇用地2 179.6812.1617 927.706.47村庄用地15 061.5584.01采矿用地557.173.11名胜风景及特殊用地129.300.72交通运输用地铁路用地39.330.944 192.561.51公路用地1 844.1543.99农村道路2 307.0155.03港口码头2.070.0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面2 267.364.2952 831.9319.08水库水面48 785.1392.34坑塘水面773.311.46沟渠595.531.13水工建筑410.600.782020年,研究区农用地总面积204 534.60 hm2,占比72.53%;建设用地76 309.20 hm2,占27.06%;湿地面积1 099.83 hm2,占0.40%。3.2土地利用变化分析3.2.1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根据淅川县2010年及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遥感监测空间分布数据的人工目视解译成果,通过ArcGIS10.2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可视化表达,得出2010年及2020年土地利用分类图。2010年、2020年淅川县土地利用分类如图2、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8.014.F002图22010年淅川县土地利用分类10.19301/j.cnki.zncs.2023.08.014.F003图32020年淅川县土地利用分类3.2.2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转移矩阵[4]表现两个时期的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在数量和结构方面非常直观地体现和定义所研究区域各个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理论,利用ArcGIS10.2对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分类图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如表2所示。通过对淅川库区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以及空间分布演变特征的分析可知,2010年、2020年土地类型中水体相对于其他县区,水域面积占比相对较大,由14%扩展到18%,主要由耕地、林地以及草地转化而来,其中以耕地最为明显;林地几乎占据所有土地面积的一半,其面积变化并不明显,几乎没有太大的波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占比较小,但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10.19301/j.cnki.zncs.2023.08.014.T002表2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地类2010年2020年增加百分比/%面积/hm2比例/%面积/hm2比例/%耕地84 754.4330.0564 818.5322.98-7.07林地129 509.6045.92128 964.0045.73-0.19草地12 199.394.329 972.413.54-0.78湿地1 368.960.491 099.830.39-0.10水体39 520.7114.0252 831.9318.734.71建设用地114 654.215.2024 100.268.553.35裸地00220.140.080.082020年耕地面积占比仅22.98%,相比2010年下降较为明显。耕地面积小,土地利用效率低,自然保护区面积为中等偏高,略低于全省耕地比例,具有相对丰富的后备用地的同时,研究区的耕地在不断地转移流失,需要进行耕地保护。4结语在研究区的耕地范围内,需要保证土地的面积不能再减少,严格控制土地的占用。研究区继续坚持发展绿色有机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并进行科学调整。淅川区森林资源丰富,可以利用这一机遇,发展生态经济林,使耕地更有利用价值,打造特色农业用地。此外,研究区存在着大量的闲置宅基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可以对偏远山区的闲置房屋、宅基地,采取拆除复绿的办法,将土地转入林地、园地、草地等;可以对保存完好、位于景区附近的农舍、宅基地,通过修缮、改善居住条件、装饰特色等形式,开发特色旅游民宿,吸纳外来游客,提高村民收入;少数与农田相邻的未利用土地,如耕地,可以进行复垦,以保证库区居民的粮食生产。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