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越来越多历史街区投入开发保护,需要科学评估开发后的街区空间环境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历史建筑的文化遗产价值是否得到彰显、街区旅游业发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现有对街区更新保护评价对象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构成因子的基础上,构建多维度、全面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效益评价体系,为街区后续发展提供改进思路。1评价模型构建思路概述评价体模型建思路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8.030.F001图1评价模型构建思路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初选评价指标,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运用灰色统计法(GST)对指标进行筛选,构建基于环境感知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效益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指标权重值的计算,引入环境感知评价模型的计算方法,构建基于环境感知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效益评价模型,制定评价标准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解读。2评价指标初选采集2.1指标选取原则构建基于环境感知的历史街区更新保护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了解历史文化街区的性质与特点,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集景观、建筑、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复杂整体,其可持续发展受多因素影响。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效益,评价体系所选取的指标应符合相应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过程应严格遵照科学方法,构建科学严谨的指标体系。(2)整体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应注重其整体性、综合性,避免以偏概全。(3)动态性原则。历史遗产的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评价指标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评价体系。(4)实践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源于历史街区的实际状况,并在实践中对街区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2.2指标选取依据本文参考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类规范及相关领域资料,从各领域现有的研究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归纳并借鉴这些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因子,选取适合本研究的评价指标。(1)环境感知评价。焦议[1]:古建筑、基础设施、绿化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整体感知。罗微[2]: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科考教育价值、游憩价值、环境场所价值、旅游接待设施价值。成阳超[3]:历史文化感知、景观审美感知、娱乐休闲感知、环境感知、服务感知、形象感知、知识教育感知、经济性感知。陈员新等[4]:人文影响、业态、公共空间、建筑、交通、街道环境。(2)建筑遗产评估。朱光亚等[5]: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空间布局价值和实用价值。黄晓燕[6]: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情感价值、环境性影响。梁雪春等[7]: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环境地带。(3)景观效益评价。张海超[8]:社会影响力、居民利益、区域功能、经济活力、旅游体验、文化延续、景观风貌、空间规划、建筑单体。刘雅静[9]:物质环境、非物质环境、产业构成发展情况、社区经济收益、居民收入、外部经济性、社会组织结构、人口发展、街区活力、社会影响、保护意识。徐泽[10]:投资环境、旅游业经济、项目建设周期、项目投资、商户预期成本、城市形象、社会就业、居民结构、医疗卫生条件、交通系统、特色历史文化传承、绿化提升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历史建筑环境适应性。(4)全球可持续旅游标准。目的地可持续营运管理;当地社区经济利益最大化与负面影响最小化;社区特色性保护、游客体验、文化传承效益最大化与负面影响最小化;环境效益最大化与负面影响最小化[11]。2.3评价指标选取(1)空间层面。①历史空间保护效益。街区历史空间主要由历史建筑、传统街巷等建筑类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园林、历史景观构筑物、古树名木等景观类物质文化遗产组成[12]。历史空间保护效益即街区开发对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保护成果的评估。评价因子包含建筑空间的评价,即历史建筑特色彰显度、历史建筑保护形式、结构、材料还原度、历史建筑功能延续性、历史建筑保存度、传统街巷空间形式特色性、传统街巷空间格局完整性、传统街巷活化度;景观空间的评价,即传统园林空间布局特色性、传统园林空间原真性、传统园林功能延续性、古树名木保护情况、牌坊、古井、古桥等景观要素保存情况。②街区空间提升效益。街区空间主要包含形式布局、内外部道路、承载环境等空间景观要素,街区空间提升效益可概括为空间布局和交通情况两方面的提升成果的评估。评价因子包含空间布局的评价,即街区布局独特性、环境承载适宜度;交通情况的评价,即外部交通便捷性、内部交通通达性、道路分级明确性、道路衔接度。③环境效益。街区环境可分为植被、水体、光照等自然环境和建筑、休憩广场、基础设施等人工环境,环境效益即街区的更新保护对街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保护和发展情况的评估。评价因子包含自然环境的评价,即植被覆盖度、植物观赏性、声环境舒适度、光照舒适度、水景布局合理性;人工环境的评价,即街区内外环境和谐度、街巷建筑天际线协调度、新旧建筑立面风貌协调度、道路铺装舒适度、休憩空间景观舒适度、街区卫生环境舒适度、基础硬件设施布局合理性、景点解说设施建设情况。(2)使用者层面。①文化遗产传承效益。游览者在街区中能直接感受到的历史文化除了历史建筑、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民俗活动、地方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街区特有的历史文脉,文化遗产传承效益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脉在街区内的保护和延续效果的评价。评价因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价,即地方传统表演艺术展现情况、地方民俗活动延续情况、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保存情况;历史文脉的评价,即文化独特性、街区历史氛围感染力、特色历史、人文景观展现程度。②游客体验效益。游客体验效益不仅表现了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街区管理、个人行动的身心感受,也表现了游客对街区商业环境的接受程度,即街区开发对个人情感的和商业氛围影响的评估。评价因子包括个人情感,即空间认同感、空间归属感、街区内行动安全感、步行舒适度、街区管理与服务体验感;商业氛围,即商业布局合理性、本土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商铺设计独特性、商业环境舒适度、物价满意度。(3)社会层面。①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街区被社会接受程度以及街区本体价值的体现,即街区开发对其社会价值的彰显程度与社会影响力的评估。评价因子包括社会价值,即休闲旅游价值感、科普教育价值感、宗法等级体现程度;社会影响力,即城市街区历史格局反映程度、街区活化度、社会认同感、社会知名度。②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街区旅游开发对街区内部和外部经济影响程度的评估。评价因子包括内部经济,即居民就业带动力、街区发展带动力;外部经济,即旅游发展推动力、周围房产价值影响程度、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力。根据选取的评价指标,确定了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效益评价体系由目标层、基准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涵盖14个一级指标及58个二级指标。3基于环境感知的历史街区更新保护效益评价体系3.1灰色统计法筛选指标为保证所选取指标的客观性,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发放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的调查问卷,用灰色统计法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1)确定评价等级。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法将指标重要性程度等级分为7级,分别赋值1~7分。(2)确定评价样本矩阵。定义评价专家的序号为e,j为指标,专家对指标的评价分值为dje(u)。根据评分表可建立对评价对象U的评价样本矩阵D(u)。D(u)=d11(u)d12(u)...d130(u)d21(u)d22(u)...d230(u)............d581(u)d582(u)...d5830(u) (1)(3)构建灰类白化函数。根据灰色统计法,按照高、中、低3个等级对初选指标集构建分段函数。定义函数fk(ij)表示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为i等级的白化函数值。①高重要性的白化函数,k=1。f1(ij)=1,hij≥7hij-47-4,4hij70,hij≤4 (2)式中:k——灰类数;hij——第j个指标重要性程度为i等级的评判值。②中重要性的白化函数,k=2。f2(ij)=0,hij≥77-hij7-4,4hij71,hij=4hij-14-1,1hij40,hij≤1 (3)③低重要性的白化函数,k=3。f3(ij)=0,hij≥44-hij4-1,1hij41,hij≤1 (4)(4)计算灰类决策系数与灰类决策向量。灰类决策系数ηk(j)计算公式:ηk(j)=∑L(ij)×fk(ij) (5)式中:ηk(j)——第j个评价指标属于第k个灰类的决策系数;L(ij)——对第j个初选指标的重要性因子赋值为i的专家数量;fk(ij)——第j个指标重要程度为i的白化函数值。每个评价指标的灰类决策向量均由高、中、低三类组成,即η1(j),η2(j),η3(j),通过对所回收专家调查问卷的各指标重要程度分值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每个初选评价指标的3个灰类决策系数,即η高、η中、η低。3.2确立指标体系对比每个指标的决策系数,选取重要程度为高的44个评价指标;剔除重要程度为中的历史建筑功能延续性、传统园林功能延续性、植被覆盖程度、声环境舒适度、物价满意度、宗法等级体现程度、周围房产价值影响程度7个指标;结合专家意见,将内部经济改为街区经济、外部经济改为社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力改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力。通过对指标的整理得到一个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3个基准层、7个准则层、14个指标层共51个评价因子。4评价指标权重确定4.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对构建的基于环境感知的历史街区更新保护效益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并按重要性对指标进行排序。运用yaahp软件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0.1时,认为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0.1时,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直到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4.2指标权重计算结果本研究面向风景园林相关专业的专家发放重要性比较问卷,将所得数据导入yaahp计算指标权重值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所有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R均小于0.1,故问卷具有有效性,各判断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得结果可被采用。根据所得各层级指标权重,对指标层二级指标进行重要性程度排序,得到基于环境感知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效益评价模型。5指标评价方法与标准5.1设计调查问卷基于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游览者对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效益的感知评价。问卷的设计采用语义标度量法,将评价结果分为很差、差、一般、好、很好5个等级,对应赋值1~5。5.2建立感知评价模型利用感知评价模型计算各影响因子的评价结果,衡量街区的更新保护情况。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是一个以定性指标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故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W-F定律与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进行结合,构建多维度的感知评价模型[13]。P=∑i=1nkilgRi (6)式中:P——人们对环境的感知程度;k——指标权重;R——指标分值;n——指标个数。5.3确定评价标准运用评价模型计算得到数据无法进行直接解读,需要引用评价定量分级标准[14]对人们的感知进行定级解读,得到历史文化街区效益评价情况。6结语本研究基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殊性质,以景观感知、效益评价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入手对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和街区环境效益评价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通过对环境感知评价、建筑遗产评估、景观效益评价和可持续旅游相关领域的现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和总结,从空间、使用者、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基于环境感知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统计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赋权,构建的评价体系涵盖了历史空间保护效益、街区空间提升效益、环境效益、文化传承效益、游客体验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7个准则层、14个指标层共51项评价指标。运用感知评价法构建了基于环境感知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效益评价模型,为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效益提供了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