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研究进展1.1相关内涵1.1.1绿色发展与绿色城市目前,对绿色发展的研究侧重政策和实践,结合相关产业、行业领域等进行绿色发展内涵梳理与成效评估,也有学者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拓展绿色发展内涵,如强调绿色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核心,绿色技术和绿色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1]。对绿色城市内涵的阐述多以生态城市为基调,绿色城市首要应具备生态绿色的居住环境[2],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1.2绿色城乡建设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模式是相对传统粗放式、高碳排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目前,对绿色城乡建设尚未有统一界定,文章认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是指以生态文明为导向,通过绿色化建设手段全要素、全空间、全过程推进城与乡、城与城、城市与区域的整体协调,统筹城乡服务功能完善和人居环境改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提升城乡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最终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高质量发展[3-5]。1.2评价方法关于国内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评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多,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式构建城乡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不同尺度下城乡绿色发展水平及差异[6]。此外,职能部门出台多个相关评价技术标准,如2015年发布《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6年发布《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对一定时期内绿色城市在某一发展领域城市建设实际成效进行考核评估。国外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宏观和微观研究。宏观尺度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等主题,开展区域、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微观尺度则从建筑评价出发,逐步扩展到社区、街区层面,多关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7-8]。目前绿色城乡建设评价体系涉及多个尺度,关于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建造、园林绿化等指标体系较为健全,但聚焦建设领域的评价体系仍有空缺,且缺少对乡村建设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9]。因此,文章构建城乡绿色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进行指标权重赋值,构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指数,以期为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提供参考。2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评价体系2.1评价流程(1)指标筛选。综合国内外绿色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当前国家政策与现行规划,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剔除明显相容或直接相关的指标,保留并新增具有代表性和地方特点的指标,同时考虑数据可获取性,初步筛选出涵盖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各领域的指标[10]。(2)指标体系构建。由初步筛选的指标构建绿色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等主客观相结合赋值法进行指标权重赋值[11]。(3)指标数据获取。指标数据分为统计数据和上报数据,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21》《广东建设年鉴2021》《广东省统计年鉴2021》等,上报数据则由地方提供。(4)综合评价与领域评价。对研究区域进行整体打分评价,客观体现区域内部城乡绿色建设发展差异化水平。对研究区域进行打分评价,科学合理评判研究区城乡绿色建设发展的优势与不足。2.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水平测度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体系构架应贯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要求。一级指标,按照城乡区域划分;二、三级指标,充分借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关于城乡绿色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以及相关文献中的指标体系构建经验,聚焦建设领域,设计形成绿化园林、绿色基础设施、绿色社区、绿色建造、城市有机更新、绿色县城与乡村、绿色农村七大维度37项指标。绿色城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9.019.T001表1绿色城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绿色城市建设绿化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城市建成区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绿色基础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再生水利用率、管道天然气普及率、市政管网管线智能化监测管理率、海绵城市达标建成区面积比例。绿色社区绿色社区创建任务完成比例、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社区低碳能源设施覆盖率。绿色建造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新建绿色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占比、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微改造建筑面积占改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城市更新新增绿地面积占实施城市更新总面积比例、老旧小区开工改造完成率、古树名木挂牌、历史文化街区保存完整率。绿色乡村建设绿色县城与乡镇县城建地比、县城/制镇绿化覆盖率、县城/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县城/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绿色农村使用预制板建造的新建农房占比、新建农房有设计方案或采用标准图集的占比、排查出的C级和D级农村危房完成整治的占比、既有农房绿色改造占比、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建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比例、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2.3评价模型及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本阶段各指标现状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七大领域15项核心指标,进行绿色城乡建设试评价,指标数据来源包括统计数据(13个)和上报数据(2个)。建立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综合指标体系的核心是测算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指数,通过运用改进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权重赋值计算模型。单纯使用模型计算法无法完全反映各领域的重要性,文章结合专家打分法进行修正和完善,得出各指标权重。广东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综合指标权重赋值情况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9.019.F001图1广东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综合指标权重赋值情况3绿色城乡建设发展的实证分析3.1第一梯队:成效显著深圳、广州两市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指数均在90分以上,形成了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绿色发展经验。例如深圳一直以绿色理念引领品质城市建设,在绿色建造、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誉为“绿色先锋城市”;广州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城市发展准则,在绿色建造、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农村建设等方面成效突出。第一梯队城市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指数分项得分如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9.019.F002图2第一梯队城市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指数分项得分3.2第二梯队:具有一定成效江门、佛山、珠海、惠州、中山5个地市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指数均在80~90分之间,绿色城乡建设具有一定成效。如佛山在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造、绿化园林、绿色农村等方面积极探索,多管齐下塑造“半城山水满城绿风貌”;珠海深化落实“生态文明新典范”定位,建设公园城市,优化提升山—城—海休闲廊道系统,实现城市融入生态、公园融入生活;惠州于2014年制定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水生态文明市,推动形成“一城三组团”的绿色城乡发展格局。第二梯队城市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指数分项得分如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9.019.F003图3第二梯队城市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指数分项得分3.3第三梯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云浮、揭阳、东莞、肇庆、汕尾、茂名、阳江、潮州等10个地市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指数均在80分以下,城乡绿色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2020年,茂名、阳江、韶关、河源等城市绿色社区创建任务完成比例不足10%。第三梯队城市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指数分项得分如图4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9.019.F004图4第三梯队城市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指数分项得分4对策与建议4.1第一梯队城市对标国际绿都,推动城乡绿色宜居环境提档升级广州、深圳第一梯队城市,要全面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建立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城乡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用能结构和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建设方式,扎实推进碳减排,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达到缓解城市病问题的目的。整体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一网共治”。4.2第二梯队城市结合优势领域,打造城乡发展不同领域绿色样板江门、佛山、珠海、惠州、中山等第二梯队城市,应该倡导绿色化、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出行。提高设施韧性,筑牢城市安全底线。结合各地城乡建设特色,因地制宜谋划打造绿色建造、绿色县城、绿色基础设施、绿色社区等。4.3第三梯队城市着力补齐短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云浮、揭阳、东莞、肇庆、汕尾、茂名、阳江、潮州等第三梯队城市,应该夯实城乡建设各领域绿色发展成果,引导低碳生态理念向更深更高工作层面延伸。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发展生态产业和产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设施生态绿色化建设。5结语文章通过阐述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内涵,建立了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以广东省为例,对处在不同发展梯度的城市,针对性地找准差距,并提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促进不同梯度城市发挥特色、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和整体水平,以期为其他地区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