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肠道类疾病频发[1]。鱼类的主要摄食方式为吞食,肠道是鱼类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肠道黏膜屏障可以有效阻止细菌及致病性抗原的入侵[2]。鱼类肠黏膜屏障包括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屏障功能对维持内环境平衡,阻碍有害物质的入侵起到重要作用[3-4]。肠道是鱼类的最大器官,易受致病菌、环境胁迫因子、低适饲料等因素的影响,引起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5]。本文主要综述了鱼类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机制以及营养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调控鱼类肠道健康的研究提供参考。1鱼类肠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生物屏障是对外来菌株定植具有一定抵抗力的共生菌群,由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等组成,菌群和宿主互相依存,共同抵御外界病原体,在维持机体肠道健康、调节肠道营养吸收、调控宿主糖脂代谢过程以及促进肠道发育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6]。化学屏障是指上皮细胞外的黏液层,包含各种蛋白、酶、多糖以及抑菌物质等,在消化吸收、调节肠道pH值、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及排出有害物质和病原菌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7]。机械屏障是由肠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连接复合物组成,在调节通透性、维持肠道细胞结构完整性和肠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8]。免疫屏障是由肠道固有层和上皮中相关淋巴组织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等组成,在清除危险信号、阻止致病因子进入体内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9]。2鱼类肠黏膜屏障损伤可能机制2.1生物屏障层面损伤机制动物微生态系统是由动物、微生物及环境之间通过各种层次和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肠道生物屏障作为微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鱼类所处的水环境影响鱼类肠道菌群的定植,进而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鱼类肠道生物屏障发生损伤与其生活的水体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熊向英等[10]研究发现,斑点叉尾鮰肠道和水环境中均存在大量条件致病菌,生物屏障层面的损伤与应激状态下环境中病原菌的入侵具有巨大关联。缺乏某种必需营养素也会导致肠道生物屏障损伤。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蚕豆会导致罗非鱼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下降[11]。除了环境和饵料等因素,鱼体的健康情况也影响肠道生物屏障变化。研究表明,感染腹水病和皮肤溃疡病的半滑舌鳎肠道内的细菌丰度显著下降[12],表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疾病发生存在关联。综上所述,鱼类肠道生物屏障发生损伤通常与外来病原菌的增加、营养素的缺失和肠道抑菌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环境因素。2.2化学屏障层面损伤机制化学屏障在肠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造成其损伤的诱导因素主要来自饲料。饲料营养水平过低会导致肠道的化学屏障的损伤,如低蛋白饲料会导致草鱼消化酶的分泌量以及活性的降低[13]。在鱼粉短缺、大量植物性蛋白源成为配制配合饲料主要蛋白源的背景下,这些原料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凝集素、抗原蛋白、尿素酶等)会使化学屏障受损,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14]。菜粕中的硫代葡萄糖甙会在加工、储存及消化的过程中代谢成恶唑烷硫酮和异硫氰酸酯,导致肠道消化酶的失活,进而影响动物的消化[15]。研究表明,添加胰蛋白抑制剂可阻碍鱼体对蛋白的利用[16]。除饲料因素外,感染也会导致化学屏障的损伤。斑点叉尾鮰感染了爱德华氏菌后,肠道黏蛋白2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17]。此外,一些水环境化学因子变化同样会对鱼类的化学屏障造成损伤,如温度、溶解氧、酸碱度、盐度、氨氮和亚硝酸盐等[2]。2.3机械屏障层面损伤机制在养殖过程中,鱼类出现肠黏膜机械屏障损伤,除了肠道组织结构的破坏外,主要表现为紧密连接损伤。造成肠黏膜机械屏障损伤的因素,首要是饲料及其原料本身含有的抗营养因子。Song等[18]研究发现,采用(6%)氧化鱼油饲喂团头鲂12 w后,肠中皮细胞的完整性及绒毛结构遭到破坏。Jiang等[19]研究表明,大豆抗原蛋白会导致建鲤肠壁之间的紧密连接受到损伤,导致细胞凋亡,肠道屏障受损。也有试验结果显示,铅胁迫会使草鱼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3的表达量下降,内壁厚度下降[20]。何杰等[21]研究发现,饲料中组胺水平超过103.50 mg/kg时,黄颡鱼肠道黏膜机械屏障的连接结构出现一定损伤。2.4免疫屏障层面损伤机制鱼类机体一旦严重感染病原菌,可过量激活免疫系统,造成肠道免疫屏障损伤,这也是造成免疫屏障损伤的主要机制。Song等[22]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攻毒早期草鱼肠道黏膜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上升。研究表明,除病原菌入侵导致免疫屏障受损外,不适宜的饲料营养水平以及饲料的有毒物质也会对肠道免疫屏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喂食高碳水的饲料时会使促炎因子表达量显著增加,从而导致免疫屏障损伤[23]。一些重金属离子也会造成鱼类肠道炎性损伤。研究表明,重金属铜胁迫会造成鲤肠道中IL-1β、TNF-α促炎症因子表达量显著上升[24]。此外,鱼体生活的水体环境情况也与肠道免疫屏障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低氧条件下会导致军曹鱼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25]。以上从4个屏障层面分别概述了肠黏膜屏障的损伤机制。肠黏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四者之间以动态变化的形式共同抵抗不同来源的生物、化学及物理因素改变给机体带来的损伤,共同维持肠道的完整性和免疫稳态。3营养调控策略3.1益生菌益生菌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防止病原菌入侵、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调控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稳态。外源添加益生菌可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吴杨等[26]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4%的丁酸梭菌可以调节肠道优势菌门和菌属。口服益生菌显著降低了草鱼肠道中致病菌(如假单胞菌和黄杆菌属)的数量[27],从而促进其肠道健康。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后对化学屏障相关的酶活性也有一定的提升。在饲料中添加1%枯草芽孢杆菌可提高大口黑鲈肠道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28]。乳酸乳球菌L21、植物乳杆菌W21、粪肠球菌等3种乳酸菌的添加量达到108 CFU/g时,可以提高乌鳢肠道紧密连接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29]。饲料中添加1%的枯草芽孢杆菌可显著提升老虎斑的绒毛数量及高度[30]。益生菌是激活宿主免疫反应、改善肠道免疫屏障的关键调节因子。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WB800N促进无菌斑马鱼免疫相关基因白细胞介素-10(IL-10)、TNF-α、IL-β、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BF和髓样分化因子(MyD88)mRNA的相对表达量[31]。3.2功能性物质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在改善鱼类肠道菌群结构、抗应激能力、缓解肠道炎症反应等方面功效明显,主要包括蛋白质类(氨基酸类、氨基酸类似物和肽类)、糖类(主要为寡糖和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提取物(如酮、苷等)、酶制剂等[32]。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0.2%的亮氨酸-谷氨酰胺二肽可以显著增加肠道中杯状细胞数量[33]。施斐等[34]发现,在饲料中添加800 mg/kg寡壳糖可以使龙虎斑肠道中TNF-α、IL-1β、TGF-β1、TOR和TLR3基因表达量显著提升。Mills等[35]研究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可以显著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的数量。植物源提取物在鱼类肠道健康调控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黄酮类物质通过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对肠道的菌群失调进行调节,进而改善炎症性肠病[36]。研究表明,添加1 500 mg/kg枸杞多糖可提高罗非鱼的消化酶活性,改善其肠道组织形态,从而影响罗非鱼的生长发育[37]。添加300 mg/kg的皂苷可显著提高鲤鱼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38]。在饲料中添加0.8 g/kg的血根碱可以提高草鱼肠道消化酶活性[39]。添加2 mL/kg牛至油可以促进罗非鱼肠道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生长,降低肠道内有害菌数量[40]。3.3复方中草药制剂植物提取的功能性物质是中草药的一部分,自然炮制和科学配伍获得的复方中草药制剂现成为畜牧养殖业的研究重点[41]。刘红柏等[42]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10 g/kg的黄芪、板蓝根等可显著改变鲤鱼肠道的细菌组成及数量,使有益菌丰度上升,抑制致病菌生长。徐安乐等[43]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1.2%的复方中草药可以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消化酶的活性。饲料中添加1.0%大蒜和0.5%茯苓可以使草鱼幼鱼肠道绒毛高度及杯状细胞数量显著上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表达量显著上升[44]。中草药发酵作为中草药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可通过益生菌的酶解作用增加中药活性成分,从而达到增加药效的目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中药添加量为2%~3%时,鲤的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能力以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得到显著提高[45]。饲料中外源添加0.5%乳酸乳球菌发酵复方中药可改善乌鳢的肠道健康,能够改善因肛灌嗜水气单胞菌导致的生长抑制和肠道炎性[46]。综上所述,益生菌发酵的复方中草药将益生菌和功能性物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调节菌群结构、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肠道结构发育及提升免疫水平等途径多方面维持鱼类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稳定。4展望鱼类肠黏膜屏障功能依靠生物、化学、机械、免疫等4个层面屏障共同发挥作用,抵抗来自环境、饲料等的各种因素的胁迫。外源添加益生菌、功能性物质及复方中草药制剂等在维持鱼类肠黏膜屏障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和作用。但现有研究中,缺乏对肠道屏障损伤与肠炎发生关系的营养调控机制探讨。因此,下一步需要借助最新的组学技术,多层面研究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分子调控网络机制,从而推动鱼类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