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背景鄂州市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城市,在区域湿地保护、水源涵养、防洪调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系统分析鄂州市生态系统现状及问题,结合各层次要求,提出生态修复规划的总体思路和空间布局,探索生态系统修复的有效模式,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以期为其他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1]。2案例分析2.1鄂州市概况鄂州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最高点“四峰山”海拔485.8 m,最低点梁子湖的“梁子门”海拔11.7 m。鄂州市有4种类型的地貌单元:北侧白浒镇—临江、东侧燕矶—杨叶为长江冲积阶地;东部和南部的东侧,由白雉山、峰尖子山和早山组成了丘陵地貌的基本骨架;北部和南部的西侧为岗状平原,岗丘标高多在90 m;中部梁子湖、鸭儿湖、三山湖、洋澜湖横贯鄂州腹地,形成了滞水冲湖积平原。2.2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水环境有待改善,部分湖泊生态功能退化。洋澜湖、花马湖及五四湖等湖泊水面面积减少,水域水体富营养化加剧,逐渐由轻营养化状态转为中营养化。花马湖流域内湿地、湖滨、河滨等自然生态空间、水生植被覆盖面积、群丛数量、生物量均呈减少趋势,自然岸线保有率降低。湿地资源保护力度有待加强。鄂州市湿地资源较为丰富,是长江中游重要的湿地分布区。由于开发利用不够合理,鄂州市湿地受损、湿地面积减少、景观破碎化加剧、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成熟林面积占比小,林地郁闭度低,林种以用材林为主。且林地品种较为单一,无天然林,抵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弱,群落的稳定性和抗逆性较差,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水源涵养、保护水土以及改善小气候等生态功能[2]。自然保护地体系有待完善。目前,自然保护地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尚未完成对自然保护地的勘界工作,存在自然保护地实地边界不清楚等问题;由于缺乏与现行国土空间规划相适配的保护规划和具体管控措施,未能有效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开发保护要求[3]。生态廊道连通性不足。鄂州市生态廊道主要以水系廊道及重要山体、重要湿地间动物迁徙廊道为主。部分水体之间由于工程建设、水位下降、阻塞等原因缺乏有效的连通,生态廊道建设薄弱,存在生态廊道断点[4]。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被分割,挤占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导致生态连通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生物迁徙廊道不通畅。2.3规划思路通过生态要素评价,识别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结合湖北省生态修复规划和市级各层次相关规划,确定总体修复目标和格局,部署实现目标的重大修复工程,并对项目的具体内容、实施路径、资金筹措等进行整体谋划,为保障长江中游生态安全,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和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鄂州作出贡献。2.4生态修复区识别依据鄂州市“双评价”成果,通过Arcgis叠加分析生态“要素—功能—品质”评价结果,扣除重叠区域后得出鄂州市生态修复优先识别区。生态要素修复区包含“山(山体损毁)—水(水域污染)—林(植被破坏)—田(农田低质)—矿(独立矿区修复)—湿(湿地缩减)”等区域。通过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叠加分析得到生态功能修复区。通过对城区、产业、景观的现状问题区域分析得到生态品质提升区。生态要素修复区如图1所示,生态功能修复区如图2所示,生态品质提升区如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9.008.F001图1生态要素修复区10.19301/j.cnki.zncs.2023.09.008.F002图2生态功能修复区10.19301/j.cnki.zncs.2023.09.008.F003图3生态品质提升区2.5规划目标与分区2.5.1总体目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持续改善河湖湿地水生态功能,构建稳固的生态安全格局、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特色彰显的人文环境、活力多元的健康生活,打造长江绿色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鄂州。2.5.2生态修复格局与分区依据鄂州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山水人文格局,遵循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推进山水林田矿城一体化建设,构建“三屏三廊多点”生态修复格局。三屏:通过对维系区域安全格局的长江生态屏障、东南山系生态屏障、梁子湖生态屏障进行修复,以维护区域生态本底。三廊:以花马湖山水廊、中部长港水廊、西部南迹湖水廊修补区域生态廊道为基础,建立梁子湖区、东南山系与长江的生态联系。多点:以沼山森林、麻羊垴森林、青天湖湿地、白雉山森林、洋澜湖湿地等公园为代表作为重要生态绿心,形成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结合生态修复现状评价、鄂州市生态系统特征、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结果以及区域生态环境区划,将全市划分为长江岸线整治修复区、梁子湖生态农业综合修复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城镇品质提升修复区、花马湖山水林田一体化修复区和中部绿色农业综合整治修复区6个区域。2.6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针对鄂州市生态重要性与生态问题空间特征,结合流域生态地理单元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共规划部署7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通过岸线整治、林业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长江生态屏障;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矿山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实现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通过水生态、水安全、生态景观带建设、国土综合整治夯实梁子湖生态屏障;以长港河系统治理、长港生态缓冲区绿色生态廊道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为抓手实现百里长港生态廊道建设;通过南迹湖、五四湖水生态修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中部绿色农业综合整治;以环湖廊道建设、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防洪能力提升引领花马湖蓝绿网络营造;通过全域公园、绿道、城区特色景观、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水环境治理、美丽村镇建设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品质。鄂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如图4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9.008.F004图4鄂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3案例总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需要立足区域实际,统筹考虑各要素保护需求,建立跨区域生态修复监管体制机制,推进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5]。深入研究鄂州市全域生态系统现状及问题,综合协调鄂州市各层面生态修复战略构想及项目实施意向,结合各部门项目资金情况,重点统筹近期实施与长远谋划、重点工程引领与整体推进、上位要求与本地诉求的关系,建立多部门联动、多渠道筹措资金的体制机制,为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奠定基础。3.1摸清生态现状,明确近期重点工程和资金渠道摸清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在调查收集现状及历史数据资料基础上,结合鄂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双评价”内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和生态系统结构演变分析工作[6],综合评价生态要素、生态功能和生态品质,识别生态环境退化区域及退化原因,确定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明确近期实施重点工程和资金渠道。根据鄂州市实际情况,结合发展趋势,综合考量各部门实施意向及资金状况,制定鄂州市生态修复五年行动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重大工程顺利实施进行。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市县级财政投入、生态修复基金投入、社会投入等。3.2从全局出发确定生态修复分区和重点工程生态保护修复需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7-8]。依据区域内突出的环境问题,统筹协调对象、受损程度和目标要求不同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确定适宜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系统重点工程。各生态要素修复工作均应该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统筹视角进行[9]。在明确生态环境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前提下,结合自然地理单元分布、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及区域特征,从全局出发,识别优先保护和治理的重点,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并系统布局不同功能分区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和工程。3.3加强区域协调,共同维育区域生态屏障构建跨区域跨流域重要生态要素区域共保机制,确保区域生态屏障的安全稳定性,加强与武汉、黄冈、黄石等周边城市合作,共保共育与周边城市接壤的生态区域。通过建设以山脉、河流为主体的生态廊道网络,有效贯通城市之间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要素,保护城市间重要的生态空间。3.4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工程实施成立规划编制工作专班,建立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定位与职能分工,形成自然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市区两级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针对重点区域或重点项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现场指挥部负责研究协调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重大决策和重大工作,推动形成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环境保护各相关方之间关系。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和可持续供给,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和谐发展。4结语鄂州市生态修复规划是建设美丽鄂州的重要保障,是维护长江、梁子湖、东南山系生态屏障的战略举措,是推进山水林田矿城一体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也是保护区域生态多样性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科学评价生态系统状况,识别生态系统重点修复区域。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鄂州”为出发点,统筹考虑区域生态特征,将全市划分为6个生态保护分区,部署了七大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明确重点工程和筹集资金的渠道,加强区域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共同维育区域生态屏障,确保工程实施。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增强区域发展韧性,为其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