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7%,年龄结构正逐渐向高龄倾斜[1],且老年人口存在分布不均衡现象。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养老设施面临新的挑战[2-3]。202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65岁以上的人数占比为25.9%,65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占比为16.2%,老年人口数量占比较大。文章以上海市为例,运用ArcGIS空间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上海市老年人口分布趋势与养老设施问题,提出关于上海市养老设施规划的建议,为城市从规划角度应对老年人口增速上升的挑战提供参考。2上海老年人口分布特点与挑战2.1上海人口发展特点(1)社会结构向老年倾斜。上海市是我国较早进入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14%),对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挑战。自2010年以来,上海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20%。(2)社会结构中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快。自2010年以来,上海市户籍总人口已经处于低速平稳增长状态,户籍老年人数却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上海市65岁以上的户籍人口仅2011—2015年间增加4.74%,60岁以上的人口从2011年的24.5%提高到2015年的30.21%,增幅首次突破30%,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9.024.F001图1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3)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衡。2020年上海市各区老年人口比重分布如表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9.024.T001表12020年上海市各区老年人口比重分布地区60~64岁65~79岁80岁及以上60岁以上合计虹口区12.5323.116.7142.35黄浦区12.6822.536.3441.55普陀区12.3122.766.0241.09静安区11.9421.916.2240.07长宁区11.3620.806.9639.12杨浦区11.8620.966.0738.89崇明区10.0722.156.3638.58宝山区10.9521.235.0437.22徐汇区9.8019.676.5536.02嘉定区9.5620.245.2035.00奉贤区9.1920.085.1434.41金山区8.6920.115.1033.90浦东新区9.2518.754.9832.98青浦区8.7119.175.0432.92闵行区8.5418.354.9731.86松江区7.5917.894.5029.98%上海市老年人口比重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向心增值性[4]。从户籍人口来看,201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占比较大的区域依次为静安区、卢湾区(现已合并至黄埔区)、崇明区、徐汇区和虹口区。静安区、卢湾区和崇明区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7%。202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占比较大的区域依次为虹口区、黄浦区、普陀区、崇明区和静安区,65岁以上人口占户籍人口比均超过28%,其中虹口区超过2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50%的两倍。上海市外围地区老年人口占比较小。201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最小的为松江区与浦东新区,均低于15%;2020年则为松江区与闵兴区,分别为22.39%与23.32%。上海市老年人口持续增长,虹口区与黄浦区老年人口占比多。2.2上海市养老设施面临的挑战上海市养老机构分布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且空间供给与老年人口分布错配。主城区中各区老年人口总量大,床位需求大,其中以静安区和闸北区最为紧缺。郊区老年人口总数相对较少,大部分郊区养老机构床位相对充足,嘉定区最为充裕。西南边的金山区养老机构多为零星分布的小型机构,床位较为紧缺。机构养老设施的入住率差异较大。个别机构入住人数超过核定床位,供不应求,而部分机构空置率较高。入住率最高的为杨浦区和普陀区,分别占99.2%和91.4%,闸北区占81.2%,远郊的金山区、崇明区则不足60%,青浦区入住率不足50%。总体表现为中心区入住率高,郊区和远郊区入住率较低,入住率空间分布不均衡。3国外养老模式3.1居家养老模式英国的居家养老模式是制定评估机制,包括资金情况、家庭照顾情况、病史等,以需求为导向,类型丰富,具有法律保障[5-6]。新加坡的居家养老模式是由政府制定养老激励机制,强调家庭的作用和意义,增加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尊老敬老社会氛围[7]。因此,应该完善法律保护,制定完善的养老评估和激励机制,鼓励个人规划自己的老年生活,重视养老设施投入力度。3.2社区养老模式英国的社区养老模式是政府直接干预的“社区内照顾”和通过血缘和道德维系的“由社区照顾”两种形式[8-10]。美国的社区养老模式是注重社区发展,活动多元,分为管理型(政府与民间合作)和服务型(非政府组织为主)两种方式[11]。完善养老服务,需要改善社区的设施,全面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同时,还可以考虑壮大义工队伍建设。3.3机构养老模式美国的机构养老模式根据是否需要24 h照顾,分为技术护理照顾型、中级护理照顾型、一般照顾型[12-13]。严格评估后确定入住类型,质量保障体系以监管系统为主,客观评价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日本的国家机构养老模式是以法律保护吸引老年人入住护理功能养老院,高度重视法律效应和监督力度[14-15]。美国、日本的机构养老经验是将养老机构进行分类,并根据老年人具体情况分类入住,注重监管机制和法律体系的完善。4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策略4.1统筹养老机构发展,科学规划养老机构的布局对于养老设施的布局应该统筹规划,应该避免出现小、散、乱等分布特征。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集,老年人口数量多,且建设成本明显大于郊区。郊区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低,但服务设施质量不足,可达性不高,出现部分床位空置现象。因此,应该提高郊区养老设施的可达性水平与设施服务水平,科学规划养老设施布局。4.2存量提升与增量开发结合,引导设施高效发展随着社会老年人口数量的上升,养老设施日渐紧缺。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养老设施需要持续扩大供给。因此,在养老设施规划方面,除了新增用地和空间,也需要提升存量设施的服务水平,对现有设施进行评估,优化相关建设标准和调整中心地块和周边地块的养老设施配比,落实配套设施营建规划,调节老年人口的合理分布。4.3设施布局因地制宜,发挥不同地理环境的优势养老设施的布局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进行差别化布局,充分发挥不同地理环境的优势。对于郊区的养老设施,应充分利用其地价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等优势,合理进行养老设施布局。4.4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促进养老多元化供给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应该适当创新。对于郊区老年人,可以考虑相关单位适当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在某些郊区邻里范围内,以老年人之间自愿、互助形式,自我管理、互相帮助;优化物质保障、医疗保证,合理调整配套建设,在郊区形成具有倾向性、功能性的结构化建设;对于城市的老年人可以适当建设个性化养老院。注重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倡导相关部门、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注重形式多样、服务升级、产品升级等;应对不同的老年群体,从服务对象和服务选择层面,对老年人口进行划分与调配。在完成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同时,充分体现对老年人口的人文关怀。5结语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养老空间格局在人、地方面的协调性成为研究的重点。后续研究可以在文章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养老规划成果作为数据基底,重新调整养老设施、空间区域划分、服务、活动、人口分配等因素,完善城、郊养老服务设施及配套建设。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