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处西南喀斯特山区,雨雾多、湿度大,牧草生产加工存在诸多限制,存在饲草供给不均、季节性草畜不平衡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牧草青贮受气候因素影响小,可长期保存,最大限度地减少营养损失[1]。近年来,关于玉米、皇草等禾草青贮利用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天然植被中一些高蛋白、适口性好的乡土饲用灌木[2-3]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合理利用贵州优势资源、拓宽饲草料来源、发展灌草青贮是解决贵州省草畜不平衡的重要方法。多花木蓝(Indigofera amblyantha Craib)是贵州天然灌丛中常见的一种多年生豆科小灌木,具有生长快、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好的优势,是放牧家畜经常采食的一种乡土植物,极具饲用价值与生态价值[4-5],已在草地改良中广泛应用。但关于多花木蓝青贮的研究较少。陈芝能等[6]研究发现,多花木蓝单独青贮效果较好。刘凤丹等[7]发现,多花木蓝添加20%刺梨渣的青贮效果比单独青贮好。多花木蓝在实践中多以灌草混播建立混播草地的形式利用,因此需要探索并发展多花木蓝与其他饲草的混合青贮加工技术。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 Hack.)是贵州中、低海拔草地建设中的常用草种[8],且与多花木蓝株形空间互补、饲草生产高峰期一致,可同时刈割,便于青贮调制。因此,本研究拟以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为原料开展混合青贮研究,探索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合青贮的最佳比例,为多花木蓝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以贵州省草业研究所独山试验基地种植的黔南多花木蓝和宽叶雀稗为青贮原料,采集多花木蓝嫩枝及宽叶雀稗进行混合青贮试验。其中,多花木蓝为现蕾期,宽叶雀稗为抽穗期。多花木蓝和宽叶雀稗营养成分见表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9.020.T001表1多花木蓝和宽叶雀稗营养成分项目干物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磷/(g/kg)钙/(g/kg)相对饲喂价值多花木蓝32.1520.1068.7547.8110.982.243.8015.0869.89宽叶雀稗27.0111.1873.1545.225.861.973.377.768.261.2试验设计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多花木蓝(CK1)和宽叶雀稗(CK2)单独青贮处理为对照,设置多花木蓝∶宽叶雀稗鲜质量比分别为1∶1(I1P1)、1∶2(I1P2)、1∶3(I1P3)、1∶5(I1P5)进行混合青贮,每处理3个重复。1.3青贮调制将采集的多花木蓝嫩枝及宽叶雀稗切成1~2 cm的小段,并根据试验设计分别称重,混匀,装入真空袋,每袋1.0 kg,使用真空封口机抽真空密封,于室温下贮存。70 d后开袋测定感官评定及营养成分、发酵品质指标。1.4测定指标及方法1.4.1感官评定采用德国农业协会(DLG)青贮感官质量评分法进行感官评定[9],并按照得分评定为优、良、中、下等4个等级。1.4.2营养成分干物质(DM)含量采用烘干法测定,粗蛋白(CP)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采用范氏法测定,具体参照《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监测技术》[10]和国标GB/T 20805—2006[11]。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采用蒽酮一硫酸比色法测定[12]。根据公式计算相对饲喂价值(RFV)[13]。DMI=120/NDF(1)DDM=88.9-0.779ADF(2)RFV=(DMI×DDM)/1.29(3)式中:DMI为单位体重的家畜对粗饲料干物质的随意采食量(%);DDM为可消化的干物质占干物质总量的比值(%)。1.4.3发酵品质pH值采用酸度计测定,氨态氮(NH3-N)含量采用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14],乳酸(LA)、乙酸(AA)、丙酸(PA)和丁酸(BA)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1.4.4青贮饲料质量评价采用V-Score评分法进行青贮料品质评定分级[15]。鉴于V-Score评分体系是以NH3-N和AA、PA等有机酸为评定指标而并未综合考虑青贮料的营养成分及乳酸含量对青贮料品质的影响,故本试验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各青贮料进行综合评价。按照灰色关联度理论,将不同混贮比例混贮料的营养成分指标及发酵品质指标作为一个灰色系统,各测定指标为系统中的因素,以各指标的最佳值构建参考系列(x0),不同混贮比例为比较系列(xi),分析比较系列与参考序列的相似性大小(γi),即可综合评价各处理混贮料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由于不同混贮比例对青贮料的影响程度不同,在评价时根据其影响大小赋予不同的权重(ωi),并以加权关联度(γi')综合评价各混贮处理青贮料的品质。γi'越大,则比较系列与参考系列越相似,该处理青贮料的营养价值与发酵效果越好,反之越差。其中,原始数据采用Z-score标准化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最小绝对差值∆(min)=mini mink|x0k-xik| (4)最大绝对差值∆(max)=maxi maxk |x0k-xik| (5)关联系数:δi(k) =∆min+ρ∆max∆ik+ρ∆max (6)等权关联度:γi=1n∑i=1nδik (7)权重系数:ωi=γi∑γi (8)加权关联度:γi'=∑k=1nωik×δik (9)式中:n为样本数;|x0(k)-xi(k)|为x0与xi在第k点的绝对差值(∆i(k));ρ为分辨率系数,其取值范围为[0,1](通常情况取值为0.5),为提高其关联系数间差异的显著性,此处取值0.5,认为同等重要。1.5数据统计与分析试验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SPSS 26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混合比例对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感官评定的影响(见表2)由表2可知,不同比例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均有较浓的酸香味,茎叶结构保存较为良好,色泽总体呈黄绿色,且深浅均匀散布,与原材料的颜色相似。各处理总评分在14~19分之间,除CK1处理评定等级为2级尚好外,其余各处理均为1级优良。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9.020.T002表2不同混合比例对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感官评定的影响组别气味质地色泽总评分等级CK110.67±0.673.00±0.001.00±0.0014.67±0.67b2级尚好I1P111.33±0.673.33±0.331.17±0.1715.83±0.93b1级优良I1P213.33±0.673.67±0.331.33±0.3318.33±0.33a1级优良I1P313.33±0.673.67±0.331.33±0.3318.33±0.67a1级优良I1P513.33±0.673.67±0.331.67±0.3318.67±0.67a1级优良CK212.67±0.674.00±0.001.67±0.3318.33±0.88a1级优良注:同列数据肩标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同字母或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下表同。2.2不同混合比例对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营养品质的影响(见表3)与青贮原料相比,多花木蓝(CK1)与宽叶雀稗(CK2)两个单贮处理的DM与CP保存均较好,而NDF和ADF含量较青贮前大幅降低,降幅分别为30.43%和15.99%、45.58%和15.48%,ADL含量仅略微下降,而WSC含量降至1%以下。CK1、CK2的RFV分别较青贮前增加91.60%和31.35%。由表3可知,不同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料的DM、CP和WSC(CK2除外)含量随多花木蓝混合比例的降低均明显降低,ADL含量则有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K2除外)。CK1单贮处理青贮料的DM、CP、ADL、WSC含量和RFV均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ADF含量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9.020.T003表3不同混合比例对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营养品质的影响组别DM/%CP/%NDF/%ADF/%ADL/%WSC/%RFVCK131.83±0.58a19.41±0.24a47.83±1.9326.02±0.15b9.16±0.47a0.73±0.06a133.91±5.19aI1P127.04±0.02b16.46±0.63b53.81±2.7633.23±2.03a6.79±0.47b0.50±0.02bc109.72±7.75bI1P223.63±0.85cd15.59±0.69b59.83±1.5735.75±1.34a3.22±0.12d0.46±0.04bcd95.11±3.86bI1P324.45±1.12c12.44±1.02c62.02±5.8835.11±2.72a5.38±0.27c0.43±0.02cd94.70±12.80bI1P522.18±0.46cd13.05±0.16c56.35±2.8533.65±2.49a6.67±0.31b0.35±0.03d104.31±8.37bCK221.79±1.15d10.01±0.29d61.45±1.4038.22±1.37a4.97±0.27c0.57±0.02b89.66±3.51b2.3不同混合比例对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料发酵品质的影响(见表4)由表4可知,各处理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料pH值和LA含量随多花木蓝混贮比例的降低而降低,AA含量随之呈增加趋势,而NH3-N/TN的比值和PA含量则无明显变化规律,但各处理均未检出BA积累。其中,各处理青贮料的pH值除CK2处理为4.98,其余处理青贮料的pH值均在5.00以上。I1P5处理青贮料的NH3-N/TN的比值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是CK1处理的2.65倍。CK1处理青贮料的LA含量积累最高,CK2处理最低。CK2处理青贮料的AA和PA含量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9.020.T004表4不同混合比例对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料发酵品质的影响组别pH值NH3-N/TN/%挥发性有机酸/(g/kg)V-ScoreLAAAPABACK15.28±0.02a1.26±0.09d7.38±0.09a0.37±0.01d0.53±0.05cND94.65I1P15.20±0.02ab1.89±0.10b6.21±0.34bc0.71±0.02c0.54±0.03bcND91.91I1P25.23±0.05ab1.50±0.02cd5.90±0.27c0.75±0.03bc0.43±0.02cND92.45I1P35.14±0.03bc1.73±0.20bc5.72±0.26c0.83±0.01b0.68±0.07bND90.00I1P55.06±0.06cd3.34±0.04a6.85±0.21ab0.85±0.02b0.41±0.03cND91.81CK24.98±0.02d1.51±0.05cd4.08±0.32d1.43±0.07a1.06±0.05aND90.00注:ND表示未检出。不同处理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料的V-Score评分均在90.00以上,等级为良好,其中CK1处理评分最高,为94.65,其次为I1P2处理,为92.45。2.4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料青贮质量综合评定(见表5)由表5可知,CK1处理青贮料的γi'最高,为2.274 6,综合品质最高,其次为I1P2处理,与V-Score评分结果一致。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9.020.T005表5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料青贮质量综合评定组别关联度γi权重系数ωi加权关联度γi'排序CK10.861 00.240 22.274 61I1P10.568 50.158 60.991 73I1P20.600 00.167 41.104 72I1P30.504 80.140 80.782 06I1P50.545 60.152 20.913 54CK20.505 00.140 90.782 553讨论3.1不同混合比例对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料感官评定的影响优质的青贮料带有明显的酸香味,茎叶结构保存良好,色泽与原材料相似。本研究中,除CK1处理外,其余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定等级均达优良水平,其中CK1处理感官评分最低,与V-Score评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原因可能与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间叶片组成与质地差异存在较大关系,多花木蓝质地柔软、含水量高且叶色深,而宽叶雀稗质地粗硬且叶色较浅,影响了青贮料的主观评分。纪亚君[16]和郑美等[17]报道,青贮料的色泽与乳酸菌发酵程度有关。本研究中,CK1处理青贮料的pH值最高,表明其乳酸菌发酵相对较弱,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3.2不同混合比例对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料营养成分的影响WSC含量是影响牧草青贮成败的重要因素,NDF和ADF可以反映饲草纤维品质[18],而木质素无法被反刍动物吸收利用,还会降低其他养分的消化率[19]。本研究中,多花木蓝和宽叶雀稗的WSC含量均低于优质青贮原料6%~7%的最低标准[9],不利于常规青贮发酵与保存。但本研究采用真空青贮,残留空气较少,多花木蓝(CK1处理)与宽叶雀稗(CK2处理)青贮后的DM与CP保存均较好,NDF和ADF含量较青贮前大幅降低,有利于提高其饲用价值,与李莉等[3]、薛树媛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不同种类灌木在青贮后纤维素成分上的变化可能略有差异,有报道显示,白刺花青贮后的NDF含量降低而ADF含量则略有增加[2],这可能与灌木的营养特性及采集的生育期不同有关。许多研究发现,混合青贮有助于青贮原料间养分互补,有效提高青贮饲料整体品质和营养价值,而不同的混合比例可显著影响青贮料的营养成分[21-22]。本研究中,不同处理混贮料的DM、CP和WSC含量随多花木蓝混合比例的降低而降低,与前人研究[23-24]结果一致。混合比例对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料的NDF及ADF含量的影响较小,且无明显规律,仅ADL随多花木蓝混贮比例降低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佟明昊等[25]、吴羽晨等[26]、段艳珍等[27]的研究结果不同。原因可能是灌木与草本牧草的纤维构成与含量截然不同,不易被青贮微生物降解。3.3不同混合比例对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混贮料发酵品质的影响发酵优良的青贮饲料理想pH值一般在4.2以下[28],而本研究不同处理混贮料pH值均在4.98以上,未达到优等青贮料的标准;混合比例对混贮料的pH值具有显著影响,且随多花木蓝混合比例的降低而降低。本研究不同处理混贮料pH值与在其他豆科牧草[23,27,29]的青贮结果一致,可能是由豆科牧草的WSC含量不足而缓冲能值高导致。NH3-N/TN的比值与青贮料中蛋白质、氨基酸等含氮物质的降解严重与否密切相关。Mcdonald等[28]报道,保存良好的青贮饲料NH3-N/TN的值应小于100 g/kg,即10%,而本研究中其变化范围在1.26%~3.34%,远低于10%,这可能与真空青贮中残留的空气少,限制了好氧性微生物对饲草蛋白质的消耗有关。但本试验各处理混贮料的NH3-N/TN的比值随多花木蓝混贮比例变化并无明显规律,这与其他结果[27,30]的研究不同,但与佟明昊等[25]的结果一致。原因是本研究两个青贮原料的发酵底物不足,乳酸菌发酵难以抑制其他杂菌增长,进而导致蛋白质降解较多。Kaiser等[31]认为,NH3-N含量不仅与青贮发酵过程有关,还受不同种类牧草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而郭香等[32]也报道,黄梁木叶青贮的蛋白质保存较好与叶片中的酚类物质有关,故本研究的结果亦可能与此有关。LA、AA、PA等有机酸含量是反映青贮发酵品质的重要指标,其中LA是青贮的主要发酵产物,而AA主要由异质型乳酸菌发酵产生,能够抑制酵母菌的生长与繁殖,增加青贮料的有氧稳定性[33]。Mcdonald等[34]认为,良好青贮饲料的LA/AA应大于2∶1,而本研究中各处理混贮料的比值均在2以上,说明各混贮处理青贮发酵优良,且以同质型发酵为主。各处理混贮料的LA含量随着多花木蓝混合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减少,AA含量随之增加,而PA含量则无明显规律性变化,与部分学者[25,29]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但与吴羽晨等[26]、赵德虎等[35]的结果相似。推测原因可能与不同种类牧草的营养成分、纤维含量及结构、附着的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发酵时间等因素有关。4结论本试验结果发现,多花木蓝单独青贮或与宽叶雀稗以1∶2比例混合青贮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高青贮料的相对饲用价值。由于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的WSC含量较低而纤维含量较高,建议两者混合青贮时适量添加糖类等碳水化合物以增加发酵底物,或利用纤维素酶等酶制剂降低纤维含量以提高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在实际生产中,考虑到人工混播草地在牧草加工与利用方面的经济成本与效率,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以1∶2比例混合青贮为宜。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