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为更好地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我国将生态保护作为基本方略,坚持生态恢复与产业发展并举。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2],以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稳定增长。畜牧生态经济是畜牧业基于现代科技,在减少资源损耗与生态破坏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形态[3]。农业强国视域下,加速推动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扎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对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集群、优化畜牧产业要素、促进畜牧产业绿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4]。因此,我国畜牧生态建设效果明显,促使畜牧产业走向绿色化与智能化道路。为推动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畜牧产业应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速构建农村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贯彻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畜牧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5]。鉴于此,本文以农业强国为背景,分析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推动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1农业强国视域下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现状1.1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率日渐提升2021年5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形成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6],以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在此政策指导下,各地充分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大力发展粪肥还田、化肥减量,推动绿色循环发展。截至2022年10月,全国试点县累计还田固体粪肥、液体粪肥分别为1 550多万t、3 120万m3,通过粪肥还田,部分化肥被有机肥替代,累计减少化肥用量15.9万t[7]。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国试点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有效打通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通道,真正实现粪污变粪肥,污染源变资源,促进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赋能农业强国建设[8]。1.2畜牧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得以转变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生态经济与畜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9],进一步强调“经济发展要兼顾生态效益,推动绿色发展”,为各地推行畜禽养殖生态保护与生产增长协调的绿色发展模式提供明确指导[10]。近年来各地畜牧养殖企业积极与可再生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畜禽粪便发展可再生能源。2017—2022年我国生态畜牧业市场规模见图1。由图1可知,2017年我国生态畜牧业市场规模为632.45亿元,2022年规模已达948.09亿元[11],提示我国生态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畜牧生态经济发展基于生态循环理念,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12],为新时代我国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1.037.F001图12017—2022年我国生态畜牧业市场规模数据来源:智研瞻产业研究院。1.3畜牧生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我国致力于优化畜牧生态经济结构,推进生猪养殖北进西移、蛋鸡养殖东扩南下,实现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13]。这使大量养殖散户减少,但养殖企业有所增加,有效提升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助推畜牧生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14]。畜牧生态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标志着草食家畜养殖比例逐渐增加,促使耗粮型畜牧业逐渐转为节粮型畜牧业。2016—2022年各类牲畜饲养数量见表1。由表1可知,截至2022年底,全国羊存栏32 627万只,较上年增加658万只,增长率为2.1%,且近4年养殖均超3亿头;猪存栏量为45 256万头,较上年增加近334万头,增长率为0.7%;大牲畜存栏量为10 722.5万头,较上年增加近236万头,增长率为2.2%[15]。因此,牲畜饲养类型逐渐增多,带动畜牧业向好发展,进而有效推动畜牧生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赋能农业强国建设。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1.037.T001表12016—2022年各类牲畜饲养数量年份大牲畜存栏量肉猪出栏数猪存栏数羊存栏数20169 559.970 073.944 209.229 930.520179 763.670 202.144 158.930 231.720189 625.569 382.442 817.129 713.520199 877.454 419.231 040.730 072.1202010 265.152 704.140 650.430 654.8202110 486.867 128.044 922.431 969.3202210 722.569 995.045 256.032 627.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共研网。万头(只)2农业强国视域下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要义2.1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畜牧业积极发挥产业优势,完善畜牧业生态化、绿色化养殖体系,从根本上保障畜牧产品质量,从而推动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16]。就生态经济分析,现阶段畜牧业产量稳步增长,成为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17]。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7家饲料企业年产饲料超千万吨,其中新希望六和、海大集团、牧原股份均在2 000万t以上,温氏股份、双胞胎集团、正大股份与力源集团均超1 000万t[18],饲料产量提高能够有效推动国内饲料种业总产值提高,进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表明推进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对推动农业产业兴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意义[19]。2.2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所在作为农业强国建设先导产业,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20]。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意见》提出“将畜牧产业确定为农业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21],并赋予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养殖业提质增效任务,使畜牧生态经济发展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消费需求是根本导向[22]”,说明生态化、绿色化已成为畜牧产业发展重要方向。一方面,畜牧生态经济建设有助于降低畜牧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使其生产更具绿色附加值的畜牧产品,已成为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最基础的一环[23]。为实现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畜牧业不断更新绿色产品种类[24],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满足人民对健康、环保、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畜牧生态化发展可显著提高畜牧产业生态友好性,以绿色、安全、有机畜产品充实人民生活[25]。此外,畜牧业依托相关政策扶持实施绿色养殖理念,制定具体目标和对应措施,着力提升产品质量,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26]。2.3加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大举措畜牧业作为农业领域支柱产业,在生态建设方面肩负重大使命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7]。高质量发展畜牧生态经济,实现畜牧业向环境友好模式转型升级,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畜牧产业与生态环境关系,有利于畜牧业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相关畜牧业主体提高科技创新投入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管理方案与技术设备,加速推进新型绿色低碳技术与畜牧业融合发展,从而加速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不但可实现废弃物资源合理利用并减少环境污染,还有利于形成科学高效、绿色环保畜牧养殖体系,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畜牧养殖中,加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综上,推动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3农业强国视域下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3.1全面布局,提倡可持续畜牧生产模式农业强国背景下,畜牧业相关主体应注重整体谋划,以低碳经济为抓手,以降低畜牧生产全过程污染排放。在畜牧产业生态化建设过程中可综合考虑畜牧产业发展现状,将养殖、屠宰、销售各环节产生的污染控制在合理范围,并优化畜牧养殖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8]。因此,应将加快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践行文明发展道路,明确畜牧经济建设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助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还需加快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兼顾农田和畜牧养殖污染治理,推动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精细农业等可持续畜牧养殖模式广泛应用。如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排泄物产生;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采用生物气体处理技术,减少甲烷和氨气等温室气体排放;实施循环经济,将畜禽粪污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借此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3.2循环机制,巩固畜牧生产保供基础保持畜牧生产安全稳定供应、夯实畜牧生产保供基础,以完善畜牧生态经济循环体系,利于推动畜牧生态经济质量发展。第一,要持续完善畜牧业发展政策法律,制定畜牧业发展生态循环机制、长期规划及实施方案,巩固畜牧生产保供基础,从战略层面推动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要积极鼓励收益险、保价险等畜牧养殖保险制度革新,拓宽保险政策支持畜牧强国建设深度和广度。同时,可设立畜牧生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依托财政补贴重点扶持畜牧业生产要素配置、生产保供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及绿色循环发展。第三,要坚持贯彻系统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引领及市场机制效能,推动构建以物资体系、保障体系、治理体系和支撑体系为核心的多元化循环体系,以巩固畜牧生产保供基础。第四,地方政府应全方位构筑现代化循环机制,确保涵盖养殖、屠宰、加工、流通、销售等全生产路径,打造畜牧业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闭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29]。因此,落实新时代“生态循环体系”科学合理养殖,在落实生态保护的同时还应着重促进畜牧业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经济利益联结机制,巩固畜牧生产保供基础,以持续推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向纵深迈进。3.3数字赋能,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推动畜牧业生态经济数字化、大数据化等技术应用可为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一,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畜牧产业数字化转型应基于传统畜牧机械制造业,以新型数字信息通信技术为载体,着力提高畜牧产业内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运用与普及,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畜牧机械制造业生产工艺改良、绿色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30]。而且推广环保节能新型贮存设备和低能耗冷链技术,建立高效绿色低碳物流体系,能够在供应链侧助力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在数字平台建设方面,应重视畜牧产业链数字化建设,着重提高产业管理方面数据处理与数字技术运用能力,促进上游原料与下游销售市场有效对接,通过构建数字平台方式实现数字技术迁移、数据要素共享,以推动畜牧生态经济良性发展。与此同时,借助农业科技重塑畜牧产业平台饲养一体化制造模式,可着力做到精准饲养,使畜牧产业逐步向网络化、协同化、共享化转变,从而全面实现畜牧业“可视化”发展。此外,畜牧养殖企业应重视农业科技应用与平台建设,加强减排关键技术研发和设施配备建设,形成跨区域企业创新平台,协同推动畜牧养殖模式创新,助力畜牧业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3.4创新驱动,为畜牧生态经济提供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以创新实现畜牧业管理理念、养殖方法科学创新,驱动畜牧生态经济取得更为实质性的发展效果。推进畜牧生态经济建设应着力提升畜牧产业创新水平,推动畜牧业绿色化发展,为畜牧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动能。第一,应着力实现畜牧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畜牧企业要积极改进养殖方法、改良产品,落实绿色化生产理念,以绿色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发展畜牧循环生态经济;养殖企业应使用高科技畜牧产品和畜牧添加剂以保证产品质量,借此创造畜产品名优品牌,为畜牧创新发展提供驱动力,推动畜牧产品更新换代,赋能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应引导企业开发应用科技含量高新畜牧产品。可组建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为畜牧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必要技术指导,助力畜牧企业改进产品生产工艺,为畜牧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动能。第三,畜牧养殖企业可创新饲料配比。具体而言,畜牧养殖业企业可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海洋酶、共轭亚油酸、乐能肽、杜仲素等高科技含量饲料添加剂,降低有毒有害添加剂使用占比,确保畜牧产业绿色养殖与生产,赋能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第四,大力推广畜牧智能养殖设备应用。鼓励畜牧企业应用智能通风、温控设备,提升畜牧养殖智能化养殖水平,提高畜牧产业生产效率,助力畜牧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4结论农业强国视域下,畜牧产业应加快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良好经济循环体系,不断利用农业科技突破创新,从而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畜牧产业发展期望。畜牧产业能够充分发挥作为农村生态经济增长引擎和生态保护的双重使命,扎实推动畜牧产业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能,为实现农业强国战略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