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毒素是由青霉属、曲霉属和镰刀菌属等子囊菌门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1]。近年来,全球温度升高为霉菌提供了更适宜的生长环境,导致霉菌毒素引发的问题愈加突出。但目前霉菌毒素污染饲料现状以及霉菌毒素对反刍动物影响的研究尚不全面,霉菌毒素的危害程度被低估。饲料在生产、加工、运输及贮藏过程中易发生霉变,进而产生多种霉菌毒素。据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粮食作物中霉菌毒素的污染率高达25%[2],而全球每年10%以上的饲料损失由霉菌毒素污染造成[3]。数据显示,国内90%以上的饲料及饲料原料出现被霉菌毒素污染的现象[1,4-5]。不同的霉菌毒素对动物的损伤机制以及危害程度有所差异。猪和鸡是最易受到霉菌毒素影响的两种动物,国内外霉菌毒素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种动物生产中,针对反刍动物的研究相对较少[6],但反刍动物饲料也存在严重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5]。虽然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物可分解部分霉菌毒素,对其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但当毒素摄入达到一定量时仍然会影响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及机体健康。本文总结了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现状以及对反刍动物的影响,为反刍动物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1常见的霉菌毒素种类目前全球发现400多种霉菌毒素,危害程度较高的为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等[1,4,7-8]。1.1黄曲霉毒素(AF)AF通常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9]。目前已发现的AF及其衍生物有20多种,其中AFB1是检测食品和动物饲料中AF的主要指标,致癌性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归类为1组(确认人类致癌物)[10]。AFB1被称为前致癌物[11],必须通过生物转化形成活性中间体才具有致癌性。当AFB1被组织细胞吸收时,会在细胞色素氧化酶作用下活化为AFB1-8, 9-环氧化物(AFBO),进而抑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12]。AF中毒可造成反刍动物瘤胃菌群失调、生长性能降低以及损害肝功能、免疫功能和生殖功能,也会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13-16]。1.2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C)TC又称毛霉烯,由镰刀菌属和链霉属等多种真菌生物生成。TC有4种类型(A、B、C、D),其中只有A型、B型因危害严重而被广泛关注。A型毛霉烯主要包括T-2、HT-2毒素,B型则主要以DON及其衍生物为代表。根据IARC的分类,T-2、HT-2毒素和DON被归类为3组(对人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10]。T-2毒素可抑制多肽链启动,中断蛋白质合成,从而对细胞造成损伤。T-2毒素可对牛的繁殖系统造成影响,且雌性动物和新生动物对该毒素的敏感性较高[17]。DON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可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引发机体系列不良反应[18]。当DON被反刍动物误食时,会在瘤胃中代谢为无毒的脱环氧DON,因此反刍动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摄入过量毒素,可能会引发肠道黏膜损伤、肠道形态改变和屏障功能障碍等,导致动物呕吐和血性腹泻,同时伴有免疫力减弱、食欲废绝、营养吸收障碍、体重下降等问题[19]。1.3玉米赤霉烯酮(ZEN)ZEN主要来自禾谷镰刀菌,谷类作物开花期高发。在反刍动物体内,ZEN会由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HSD)催化形成β-玉米赤霉烯醇(β-ZOL)[20]。而β-ZOL雌激素效价比ZEN低16倍[21],因此反刍动物经过代谢可大大降低ZEN的毒性作用。ZEN是一种非甾体雌激素类真菌毒素,能够诱发反刍动物高雌激素现象发生,从而对生殖系统造成严重影响[22]。反刍动物摄入过量ZEN后,还会降低血清中血小板、球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量,促进肾脏的退化以及诱导肝细胞发生自噬等现象[23]。1.4伏马毒素(FB)FB是一种耐热、水溶性镰刀菌毒素,主要来自串珠镰刀菌和增殖镰刀菌。目前已发现的FB共有11种[24],其中以FB1的毒性最强烈,致癌性被IARC归类为2B组(可能对人类致癌)[10]。目前关于FB对反刍动物影响的研究较少。长期饲喂不同水平的FB对肉牛的生产性能不会产生影响,即便较高浓度的毒素,肉牛也表现出很好的抵抗力,且FB对肉牛机体的肝毒性和免疫学影响可逆,因此反刍动物对FB具有较强的抵抗力[25]。1.5赭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来自曲霉和青霉菌,是一种有机可溶性霉菌毒素[26]。赭曲霉毒素共有7种化合物形式,赭曲霉毒素A(OTA)在其中毒性最大,并表现出广泛的毒理学作用,致癌性被IARC归类为2B组(可能对人类致癌)[10]。OTA能够引起体内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和P450酶的升高,并激活Caspase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27]。不同浓度OTA对反刍动物的危害呈现出不同形式[28],且对动物肾脏的危害较为严重。2国内外反刍动物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现状反刍动物饲料按营养成分划分为蛋白质饲料(包括棉籽粕、菜籽粕、豆粕、胡麻饼等)、能量饲料(包括玉米、麸皮和甜菜颗粒粕)和粗饲料(包括青贮、嫩枝叶类秸秆、牧草、野草等[29]。2.1国内反刍动物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现状(见表1)由表1可知,国内反刍动物饲养方式和饲料配置存在地域差异,AFB1等在华中、华南、华北地区产毒株最多,产毒量也大,东北地区则较少,呈现由北向南污染情况逐渐加重的现象,而北方地区的气候更易产生DON和ZEN。国内南方地区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较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南方温暖潮湿的环境更利于霉菌毒素滋生。不同饲料霉菌易感性不同,玉米作为动物饲料主要的能量饲料,DON、FB和ZEN的检出率均处于较高水平,饼粕类饲料易产生AF,牧草类饲料则易产生FB,而在所有饲料样品中OTA和T-2毒素的污染最轻。此外,植物能够同时受到两种及以上霉菌的侵染,发生霉菌毒素混合污染的现象[5,30],且多种真菌毒素通常会产生协同作用,对动物机体造成更严重的毒性影响。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2.028.T001表1国内常见霉菌毒素的污染概况地域饲料及饲料原料霉菌毒素种类检出率/%文献来源东北配合料、青贮、玉米、牧草等DON、FB、AFB1、T-235.00、14.00、3.00、2.00刘彩娟等[30]西北玉米AFB1、FB、T-293.93、66.67、39.39蒋玉寒[31]华北配合料、精料、玉米青贮等AFB1、ZEN93.48、100.00王丽芳等[32]华东玉米、饼粕类等DON、AFB1、ZEN63.42、53.56、49.26朱风华等[33]华中配合料、玉米、棉籽粕、小麦等ZEN、DON、AFB190.20、77.40、33.90Liu等[34]西南精料、牧草、青贮等FB、DON、ZEN、AFB183.33、80.56、22.22、2.78李卫娟等[35]华南配合料DON、FB1、AFB1DON、FB1较高,AFB1超标李孟聪等[36]2.2国外反刍动物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现状近年来,受全球温度升高的影响,霉菌毒素污染反刍饲料的问题更加突出。气候条件处于温暖潮湿中的国家,饲料更易遭受霉菌毒素污染。Biscoto等[37]发现,巴西气候温暖潮湿,动物饲料中97%的样本至少被一种霉菌毒素所污染。大洋洲岛屿众多,人们多聚集于降雨丰沛的东部地区是霉菌毒素污染的重灾区。非洲大部分地区炎热干燥,原本不适宜霉菌生长,但调查结果却反映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在于当地人民对饲料及饲料原料的储存方式不科学,给霉菌的生长提供了可能。国外常见霉菌毒素的污染概况见表2。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2.028.T002表2国外常见霉菌毒素的污染概况地域饲料及饲料原料霉菌毒素种类检出率/%文献来源北美洲谷类、青贮、牧草等AF、OTA、ZEN、FB、DON、T-2—Mostrom等[22]南美洲配合料、青贮、玉米等DON、ZEN、AF、FB、OTA、T-267.8、62.5、58.6、40.8、38.8、28.6Biscoto等[37]大洋洲玉米、棉籽、花生等AF、ZEN、FB、DON—Maclachlan等[38]欧洲玉米青贮NIV、DON97.7Vandicke等[39]非洲玉米、大豆油饼、牧草等FB、DON、ZEN、AF、OTA100.0、99.0、99.0、30.0、4.0Njobeh等[40]注:“—”表示原文献未提供相关数据。3霉菌毒素对反刍动物的危害反刍动物饲料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问题无法完全规避,霉菌毒素能够侵害反刍动物不同的组织器官,导致胃肠道功能受损、生产性能下降以及繁殖性能降低等问题。3.1霉菌毒素对胃肠道及免疫等功能的影响霉菌毒素会侵害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影响反刍动物正常的胃肠道微生物群。Lin等[14]通过灌服1.0 mg/kg AFB1观察到绵羊瘤胃微生物失调的现象;但Jiang等[41]在泌乳奶牛的日粮中添加了63 µg/kg AFB1对其瘤胃微生物无影响。这种差异一方面可能是毒素剂量不同;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不同反刍动物对同一霉菌毒素的耐受性不同。Sulzberger等[42]发现,饲料中AFB1含量达到100 µg/kg时,可降低奶牛血浆谷草转氨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表明AFB1具有一定的肝毒性。FB也被证实具有一定的肝毒性[43],且FB1还可破坏肠道菌群,导致动物出现肠道上皮屏障破坏,上皮细胞脱落、萎缩和坏死等系列病症[44]。此外,Shrenk等[45]发现,饲喂T-2毒素后,肉犊牛产生了明显的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毛皮粗糙和间歇性腹泻的现象。Ogunade等[46]发现,10~50 mg/kg BW的T-2毒素可造成犊牛皱胃溃疡和瘤胃乳头脱落。T-2毒素还会对动物免疫系统造成抑制[47],增加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Gallo等[48]发现,在喂食37 d的2 µg/kg饲料的霉菌毒素混合物后,羔羊出现了免疫抑制现象。3.2霉菌毒素对生产性能的影响饲料中存在霉菌毒素严重影响羊肉的品质。Cao等[15]发现,短时间大剂量的AFB1可导致肉羊体温升高和精神萎靡,并会引起机体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从而导致羊肉品质下降。Gallo等[48]发现,在羔羊饲料中添加2.5、2.6 mg/kg BW的AF后,羔羊日均增重、采食量和料重比降低。此外,霉菌毒素对奶牛的产奶量也会造成影响。Ogunade等[49]在饲料中添加了75 µg/kg的AFB1后,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Kemboi等[50]发现,奶牛产前1 w食用FB污染饲料,产后70 d内会出现采食量和产奶量减少的现象,且OTA同样可导致奶牛产奶量减少,通常不同毒素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害。Jiang等[16]发现,饲料添加471 µg/kg AFB1不会影响奶牛的产奶量,添加583 µg/kg霉菌毒素混合物则会降低奶牛的产奶量。反刍动物的肉品质和乳品质会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影响,而且毒素会在动物畜产品中蓄积,最终被人类摄入体内。目前,肉牛肉品质受霉菌毒素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而牛肉市场需求量巨大,如何改善霉菌对其产量的影响对肉牛养殖至关重要。3.3霉菌毒素对繁殖性能的影响多种霉菌毒素均会影响反刍动物的生殖系统,制约畜牧业的发展。Lin等[14]研究发现,AFB1促进了绵羊生殖细胞凋亡,从而引发不育问题。一些对雄性奶牛的研究也证实了AF可对奶牛精子、受精能力产生影响[51-52]。此外,Alshannaq等[8]发现AFB1可抑制奶牛胚胎发育,表明摄食AFB1污染的饲料可能会造成雌性奶牛胚胎丧失的风险。除AF对反刍动物生殖系统危害严重外,ZEN也可导致雌性反刍动物出现高雌激素症,造成雌性反刍动物假孕、不孕、流产等繁殖问题。Mostrom等[22]发现,为18头母牛喂服0.65 mg/kgBW的ZEN会显著降低其受胎率。而DON也会影响动物的繁殖功能,可导致流产、死胎和弱仔等[19]。霉菌毒素会严重损害反刍动物的繁殖性能,且可以发生在生殖过程的不同阶段。与单胃动物相比,能够引起反刍动物繁殖系统发病的霉菌毒素水平较高,但若是多种毒素混合感染,则毒素致病量可能会下降。现有研究多采用单种霉菌毒素感染动物,而常规饲养中多发生毒素混合感染,这可能会使一些试验数据与实际存在偏差,需后续研究进行验证。4饲料中霉菌毒素防控措施霉菌毒素可发生在植物成长的各个阶段,所以对霉菌毒素的防控应分为植物收获前和收获后两个阶段。饲料中霉菌毒素降解方法见图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2.028.F001图1饲料中霉菌毒素降解方法4.1收获前防控措施植物种植和收获时间、作物轮作、耕作和灌溉管理均会对植物的霉菌毒素污染程度产生影响[53],而微生物可以与霉菌产生竞争关系,提示可利用相关微生物干预霉菌毒素的生长。Stasiewicz等[54]发现,采用无毒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菌株处理土壤可显著减少AF的污染。此外,植物体物理性损伤会提高霉菌感染的概率,因此对植物进行驱虫处理也是预防霉菌污染的重要手段。4.2收获后防控措施在植物自然生长过程中产生霉菌无法完全避免,适当的储存管理和收获后毒素防控措施(微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饲料在非科学仓储状态下,极易滋生霉菌,而利用微生物对霉菌毒素进行净化已得到广泛应用。部分细菌和酵母菌可通过水解酶以及吸附作用对霉菌和霉菌毒素产生影响[55]。霉菌毒素净化的物理方法包括多种程序,如干燥、机械分选、热灭活和辐照等。其中辐照技术通常应用于饲料工业,可有效消除感染谷物的有害微生物和其他潜在病原体。化学防控手段多是使用化学试剂抑制霉菌生长和降低毒素含量,如谷物氨化不仅可降低AF、FB和OTA的含量,还可抑制有毒真菌生长。有研究显示,甘油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对霉菌毒素具有强大的解毒作用[56];还有一些研究提出使用纳米颗粒、精油及其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处理饲料有助于霉菌毒素的降解[57],这些新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可为控制饲料中霉菌毒素提供环保的解决方案。5展望我国反刍动物所用饲料受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较普遍。反刍动物对霉菌毒素的耐受力虽强于单胃动物,但仍存在最大限量,且饲料营养成分流失、适口性改变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最终效益。因此,控制霉菌生长以及减少毒素产生是规模化养殖中饲料使用与贮存中首要考虑的事项。目前关于霉菌毒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控技术快速发展,可单一操作往往存在各种弊端,如酸碱限制、适口性、刺激性和毒性等问题。因此生产操作中需注意防控技术的组合应用,以便保证饲料质量。虽然霉菌毒素对反刍动物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方向单一、不够深入,有关铁死亡、铜死亡、自噬等机制研究较少,因此继续深入探索霉菌毒素对反刍动物的毒性机制,并由此寻找合适的解毒和脱毒方法,对预防和治疗反刍动物霉菌毒素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