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明确点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多次下发关于推动生态循环经济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规划部署,旨在从绿色发展角度提高各产业综合效益。饲料原料作物实现效益化种植不仅能够支持饲料产业良性发展,还可托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底座[1-2]。紧贴国家生态循环经济理念,提升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事关我国饲料产品保产稳供,有助于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国家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效助力。因此,切实贯彻生态循环经济战略,分析我国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及影响因素极具现实意义。综合效益是畜牧业效益中分析广泛的课题。袁晓婷等[3]研究发现,不同省份以及三大区域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总效益差异显著。李雪等[4]研究发现,玉米-大豆带状套作能够提升土地利用率,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牛岩等[5]研究发现,甜玉米果穗+秸秆青贮+荠菜在综合效益上具有良好的累加效益。关于饲料原料种植效益研究已较为丰硕,但仍有待完善。本文以生态循环经济为切入点,测算全国八大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应;之后借助回归分析,探究影响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的各类因素,为提高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提供参考。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1.1.1变量选取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基于张华等[6]、刘露露等[7]、徐玉妹等[8]的研究,在遵循指标选取科学性、可行性、目的性、系统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循环经济视角下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科技效益等4个一级指标。其中,经济效益以饲料原料作物产量、成本利润率、亩产收益额、单位面积投资作为权重进行衡量,社会效益以人力资本水平、道路畅通率、新增耕地率、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作为权重进行衡量,生态效益以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灌溉水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作为权重进行衡量,科技效益以饲料原料作物种植良种化率、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耕种收机械化率作为权重进行衡量。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2.035.T001表1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说明权重属性生态循环经济视角下饲料原料种植生产区综合效益经济效益饲料原料作物产量饲料原料作物总产量0.074正成本利润率饲料原料作物净利润/总成本0.096正亩产收益额单位面积饲料原料作物产量×单价0.077正单位面积投资饲料原料作物种植总投资/总面积0.072正社会效益人力资本水平初中以上文化人数/总人数0.041正道路畅通率单位时间通过车辆数0.045正新增耕地率新增饲料原料作物耕种面积/总面积0.054正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饲料原料作物净利润增加值/总人数0.098正生态效益化肥使用量氮肥磷肥、钾肥以及复合肥折纯量0.043负农药使用量农药制剂用药量0.037负灌溉水利用率饲料原料作物生长期间实际灌溉用水量/总灌溉水量0.041正秸秆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秸秆数量/秸秆总量0.039正科技效益饲料原料作物种植良种化率使用良种种植面积/种植总面积0.068正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种植面积/总种植面积0.063正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0.065正耕种收机械化率耕种收机械化面积/耕种收总面积0.087正注:1.此处“单价”选用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建立的中国饲料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分类方法中20类耕作物当年售卖的均价表示;20类耕作物分别为:玉米、稻谷、大豆、小麦、棉花、向日葵、大麦、油菜籽、花生、苜蓿、亚麻、芝麻、高粱、黑麦、粟、木薯、甘薯、蚕豆、椰子、棕榈。2.属性为正的指标表示向上增长的效益型指标,其值越大评价结果越好;属性为负的指标表示负量指标,其值越小评价结果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是支持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提升的内生动力,此处选择人均GDP表征。市场需求:多用于直观衡量饲料原料消费情况[9],能够有效表示某一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的产出水平。打造备受市场认可的饲料原料产品是高质量饲料原料种植产区产出效益的关键途径,可利用饲料原料产品零售总额衡量市场需求。财政支持力度:中央或地方政府统筹支持饲料原料种植规模、技术利用等的关键指标,可助力各产区有序安排种植工作[10],利用“饲料原料种植业产值/农业总产值*农业财政支出”指代。兼业化程度:通常是指一地区饲料原料种植农户选择兼业经营形式的普遍化程度,能够反映出饲料原料种植的专业化与多样化,有利于扩大生产个体的经营规模[11],利用从事饲料原料种植的兼业农户占地区农户总数比值进行表示。饲料资源潜力:饲料资源是饲料原料种植的基础性资源,其永续能力是饲料原料种植的关键[12],在此采用饲料原料种植总面积表征饲料资源潜力。受灾害程度:受灾害程度通常会对饲料原料种植产生较大影响,如冰雹、寒潮、冷害、霜冻、干旱等灾害均会使饲料原料作物出现减产情况,导致产区综合收益下降,不利于关联产业发展,选用综合灾情指数衡量一地区受灾程度[13]。1.1.2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9—2021年我国25个种植饲料原料作物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所选25个省份样本饲料原料作物产量占全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总产量的95%以上,可以较好地反映我国饲料原料作物综合效益,还能够确保研究结果准确度较高。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农村部2008年发布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以及饲料原料种植所需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畜禽养殖和饲料资源需求,将上述省份分为8个产区,不同饲料原料种植产区及分布省份见表2。相关研究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等官方统计资料。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2.035.T002表2不同饲料原料种植产区及分布省份种植产区分布省份东北温带区(玉米、大豆、杂粮饲料)黑龙江、吉林、辽宁黄淮海暖温带区(玉米、薯类、饼粕饲料)天津、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东南亚热带区(稻麦、饼粕饲料)江苏、广西、广东华南南亚热带区(稻薯饲料)海南、福建黄土高原区(牧草、玉米、杂粮饲料)山西、陕西、宁夏西南山地区(稻谷、玉米、薯类、牧草饲料)甘肃、贵州、云南蒙新干旱荒漠区(草原饲料)内蒙古、新疆青藏高寒草甸区(草原饲料)青海、四川、西藏1.2研究方法1.2.1数据处理鉴于上文所构指标的各项数据在单位与数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进一步进行无量纲化处理[14-16],方便后期统计分析。公式如下:正向指标:Xθij=xθij-minxθijmaxxθij-minxθij (1)负向指标:Xθij=maxxθij-xθijmaxxθij-minxθij (2)式中:xθij为j指标i省份在θ年的原始数据;Xθij为xθij的标准值(i=1,2,⋯,n;j=1,2,⋯,m);minxij、maxxij分别为j指标在i省份θ年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参考轩瑞瑞等[17]、夏菊子[18]的研究成果,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步骤如下:第一,确认各指标比重。Sθij=Xθij∑θ∑iXθij (3)第二,确认各指标熵值。cj=-k∑θ∑iSθijlnSθij,k=1/ln(rn) (4)第三,确认各指标权重。pj=1-cj∑j=1n1-cj (5)第四,确认指标得分。Qθi=∑jpjXθij (6)式中:n为省份数;r为所考察的年份数;Xθij为θ年i省份的j指标数据。1.2.2回归模型构建本文利用面板模型对生态循环经济视角下影响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的因素进行估计,并开展LR检验,验证是否具有个体效应[19-21]。模型设定如下:Yit=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ε (7)式中:i为省份,t为时间;X1~X6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财政支持力度、兼业化程度、饲料资源潜力、受灾害程度。2生态循环经济视角下不同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2.1不同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分析结合上述公式算法,测算出2009—2021年我国不同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的综合效益指数。奇数年份不同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的综合效益指数见表3。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2.035.T003表3奇数年份不同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的综合效益指数种植产区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均值东北温带区0.6870.7010.7490.7660.7800.8080.8350.761黄淮海暖温带区0.6730.6950.7390.7580.7740.7910.8160.749东南亚热带区0.6760.6970.7420.7610.7750.8030.8280.755华南南亚热带区0.6680.6920.7340.7520.7680.7960.8120.746黄土高原区0.6590.6880.7220.7420.7580.7810.7990.736西南山地区0.6450.6770.7240.7560.7510.7680.7870.730蒙新干旱荒漠区0.6330.6550.7110.7440.7570.7790.7810.723青藏高寒草甸区0.6300.6470.7020.7380.7440.7660.7730.714整体种植产区0.6590.6820.7270.7520.7630.7870.8040.739从整体种植产区来看,我国饲料原料种植综合效益表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综合效益指数从2009年的0.659提升至2021年的0.804,这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22-23]。从不同饲料原料种植产区分析,8大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的综合效益表现出“东北温带区东南亚热带区黄淮海暖温带区华南南亚热带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地区蒙新干旱荒漠区青藏高寒草甸区”的发展情形。其中,东北温带区饲料原料种植的综合效益最高,从2009年的0.687提升至2021年的0.835,均值为0.761;青藏高寒草甸区饲料原料种植的综合效益最低,从2009年的0.630提升至2021年的0.773,均值为0.714。东北温带区一直以来是我国重要的作物种植与生产基地,机械化种植水平较高、土地营养成分富集,这促使该地区成为我国饲料原料产品重要生产基地,极大助力相应产区饲料原料种植综合效益提升。青藏高寒草甸区是我国重要的牧草类饲料原料产区,但由于该地区土地营养物质匮乏、牧草生长周期短、风蚀水蚀严重,再加上近些年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使相应产区饲料原料种植的综合效益较低。2.2不同饲料原料种植产区影响因素分析借助Stata 22.0软件将上述变量数据代入式(7)开展回归分析,并同步进行LR检验,生态循环经济视角下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影响因素回归与LR检验结果见表4。据LR检验结果,本文选择随机效应面板模型检验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的影响因素。由表4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财政支持力度、兼业化程度、饲料资源潜力对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受灾害程度则对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存在显著负向影响。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2.035.T004表4生态循环经济视角下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影响因素回归与LR检验结果变量系数P值LR检验Probchibar2=0.000经济发展水平0.203 5***0.000市场需求0.200 8***0.009财政支持力度0.135 7***0.000兼业化程度0.187 2***0.006饲料资源潜力0.249 4***0.000受灾害程度-0.256 8***0.005注:“***”表示在0.1%水平上显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203 5,且在0.1%水平上显著,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提升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带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促使广大居民对于畜牧产品品质需求进一步提升,为种植养殖行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这显然能够助力各饲料原料种植产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种植格局,继而强化产区的综合效益。市场需求的影响系数为0.200 8,且在0.1%水平上显著,说明市场需求增加能够提高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市场需求提高说明饲料原料产品有效供给的基本面较为稳定[24]。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可提高饲料原料种植方生产性资源的投入信心。饲料原料种植方通过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减少时间、物力、人力等方面的资源消耗,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极大强化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财政支持力度的影响系数为0.135 7,且在0.1%水平上显著,说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能够提升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助力各饲料原料种植产区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突破育种关键技术,持续优化种植环境[25]。这一过程中,增加财政支出利于智能化种植相关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推广,降低饲料原料种植成本,提高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兼业化程度的影响系数为0.187 2,且在0.1%水平上显著,说明兼业化程度高能够提升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兼业化程度提高说明传统种植小散户开始向适度规模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实现饲料原料机械化、科学化种植[26],助力现代化种植技术以及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化应用,最终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提升。饲料资源潜力影响系数为0.249 4,且在0.1%水平上显著,说明饲料资源潜力大能够提升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饲料原料种植土地是植物性饲料生产乃至整个畜牧产业发展的必备资源,其可持续性是提升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的关键。饲料原料种植土地资源丰富,能够提高精饲料、青粗饲料、青草饲料等饲料资源品质,利于提升各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的综合效益[27]。受灾害程度影响系数为-0.256 8,说明受灾害程度会对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产生负向影响。各类灾害事件频发,如干旱、洪涝等事件会直接影响饲料原料种植,导致相关作物受损或死亡,不利于提升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3对策建议3.1强化饲料原料种植政策扶持和保障一方面,各饲料原料种植产区地方政府可立足地区禀赋优势,高质量、高站位、高起点编制饲料原料种植总体发展规划。基于生态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政府部门需高质高效打造饲料原料种植链图谱,引导构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品牌引领、全链推动的“规划矩阵式”发展方案,继而有效助力各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提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积极联合相关企业精细化编制饲料原料规模化、高效化、生态化的循环式种植布局方略。主体可通过种植结构调整、跨域联合发展、绿色标准化生产、品牌提升推广等方式切实发挥饲料原料在精深加工饲用方面的价值,不断提高各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的综合效益。3.2推进饲料原料适度规模化种植基于生态循环经济视角,地方政府可聚焦适度规模化种植,通过科技引领和示范效应,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模态饲料原料种植主体。地方政府还可引导形成“政府主导、村级组织、农民自愿、国有公司运营”的适度规模化生态循环式饲料原料种植思路,推进“耕-种-管-收-售”五环节的统一旋耕、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提高饲料原料作物种植质量和效率。这一过程中,各饲料原料种植主体可立足生态循环视角推动土地流转,着力破解耕地碎片化问题,强化资金和技术方面以规模化种植提升产区综合效益。3.3加大财政对饲料原料种植支持力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加大在良种培育、标准化种植建设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基于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地方政府可通过增加财政平均补贴比例,提高相关饲料原料种植保险的支持力度,可提升对玉米、小麦、稻谷等饲料原料作物制种保险的保费,以此助力各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提升。另一方面,优化省级财政补贴比例,给予地方财政更大自主权。对于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省级财政可结合农业保险实际发展情况与下辖地方政府财政承受情况,合理分配各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的财政保费补贴资金,为各产区高效开展种植活动提供各有侧重的资金支持,继而差异化提升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4结论本文基于生态循环经济视角,构建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科技效益等4个维度的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面板模型对影响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9—2021年我国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表现出稳步上涨的发展态势;8大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的综合效益遵循“东北温带区东南亚热带区黄淮海暖温带区华南南亚热带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地区蒙新干旱荒漠区青藏高寒草甸区”的分布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财政支持力度、兼业化程度与饲料资源潜力是影响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提升的正向显著因素,受灾害程度则会对其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建议强化饲料原料种植政策扶持和保障,推进饲料原料适度规模化种植,加大财政对饲料原料种植支持力度,整体提升饲料原料种植产区综合效益。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