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是我国传统的特色油料植物,已被作为大宗油料作物。202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木本油料发展,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1]。根据国家印发的《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预计至2025年,我国油茶副产物年产量达400~500万t。近年来,我国油茶生产精深加工规模化、产业化快速发展,油茶副产物的质量可控性逐步完善,作为动物饲用的潜力不断提升。因此,本文对近年来油茶加工副产物作为动物饲料的营养价值、生物活性和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油茶副产物的饲用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1油茶副产物概述根据油茶籽取油加工工艺不同,油茶副产物主要分为油茶籽饼(油茶籽经压榨制取油后所得的饼块,加工方式为压榨)、油茶籽粕(油茶籽饼经浸出油脂并除去溶剂后剩余的物料,加工方式为浸提)、油茶籽萃余物和油茶籽仁萃余物(油茶籽或油茶籽仁通过萃取油脂后剩余的物料,加工方式为萃取)等。不同加工工艺的油茶副产物在形态和成分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加工工艺的油茶副产物见图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3.030.F001图1不同加工工艺的油茶副产物2油茶副产物的饲用营养价值2.1粗蛋白和氨基酸油茶副产物含有较高含量的粗蛋白。本文对相关文献和数据进行检索收集[2-7],油茶副产物的主要营养成分见表1,油茶籽饼/粕中的17种氨基酸含量见表2。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3.030.T001表1油茶副产物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副产物名称产地加工方式营养成分含量/%文献来源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多糖油茶籽粕湖南浏阳机榨浸提9.192.9017.929.0810.15朱培等[2]油茶籽粕湖北通程冷榨浸提13.002.1514.7711.3011.19朱培等[2]油茶籽粕湖南郴州冷榨浸提14.40—20.50——聂旭等[3]油茶籽饼江西—12.70————黄宝祥等[4]油茶籽饼贵州冷榨8.909.4018.984.03罗彦玉等[6]油茶籽湿渣湖南长沙水酶法13.90—16.10—2.30王小蓉[5]注:“—”表示文献未报道。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3.030.T002表2油茶副产物的17种氨基酸含量项目MetLysThrValIleLeuPheAspGluSerHisGlyArgAlaProCysTyrTAAEAA文献来源平均值0.090.290.370.390.330.560.360.651.420.440.160.381.780.650.270.150.258.542.40油茶籽粕0.110.300.310.320.250.660.410.751.910.420.140.380.720.490.300.200.287.952.36朱培等[2]油茶籽饼0.130.360.680.580.570.780.341.081.540.740.190.680.830.650.270.210.289.913.44刘晓庚[7]油茶籽饼0.020.220.130.280.170.230.340.130.810.150.150.083.800.800.230.030.187.751.39罗彦玉等[6]%由表1、表2可知,油茶副产物中的粗蛋白含量为8.90%~14.40%;油茶籽饼/粕中平均氨基酸总量(TAA)为8.32%,其中精氨酸(Arg)、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平均含量较高,平均含量分别为1.53%、1.50%和0.67%;组氨酸(His)、甘氨酸(Gly)、丙氨酸(Ala)、脯氨酸(Pro)、胱氨酸(Cys)、酪氨酸(Tyr)平均含量分别为0.16%、0.38%、0.60%、0.27%、0.16%、0.26%;赖氨酸(Lys)、苯丙氨酸(Phe)、甲硫氨酸(Met)、苏氨酸(Thr)、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缬氨酸(Val)等7种必需氨基酸总量(EAA)为2.37%,丝氨酸(Ser)平均含量为0.43%。可见,油茶副产物的EAA较低,在氨基酸组成上存在不足。2.2粗脂肪、粗纤维等其他主要营养成分由表1可知,油茶籽粕粗脂肪含量为2.15%~2.90%,油茶籽饼的粗脂肪含量为9.40%。油茶籽是具有带壳的成熟种籽,壳中的木质素含量高,造成了油茶副产物中粗纤维含量可达14.77%~20.50%。从常规营养成分上分析,油茶籽饼和油茶籽粕等副产物具有饲用价值基础。油茶籽中的可饲营养成分均富集在油茶籽仁中,油茶籽壳饲用价值极低[8]。目前,多数的加工工艺中未对油茶籽去壳是导致副产物的营养价值不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培育出多个高产高质的油茶良种并已大面积推广应用[9]。但对于新培育品种的油茶副产物营养成分的全面测定和分析数据报道较少,超临界萃取油脂后得到的副产物(油茶籽萃余物和油茶籽仁萃取物)营养成分含量也未见报道,其中油茶籽仁萃取物的营养价值更加值得关注。3油茶副产物的生物活性作用3.1油茶副产物的抗营养成分油茶副产物中的抗营养成分是限制其大规模饲用开发的主要原因,其中主要的抗营养成分为茶皂素、单宁[10-11],还含有咖啡因、生物碱和黄酮等可对动物适口性和营养成分吸收产生负面影响的物质[12]。3.1.1茶皂素茶皂素属于五环三萜类皂苷,是由三萜苷元、糖体和有机酸组成且结构复杂的一类混合物[13-14]。油茶籽饼/粕中的茶皂素含量分别为23.75%[6]和16.35%[11]。聂丽珍等[15]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个油茶籽粕样品中茶皂素含量在12.16%~26.88%。茶皂素对动物的抗营养作用主要是强溶血和抗血管生成作用[13]。茶皂素可被动物消化道水解,且不易穿过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因此口服对哺乳动物无溶血毒性。如SD大鼠每天灌服500 mg/kg·BW及以下剂量的茶皂素30或90 d,对其饮食、行为、粪便等状态均无影响;但高剂量(447或500 mg)和长时间灌服可导致大鼠体重显著下降,增加大鼠肝脏系数[16-17]。因此,食用茶皂素对健康成年哺乳动物无致死作用,但对于肠道屏障发育不完善的幼龄动物和处于肠道屏障亚健康的动物,茶皂素通过胃肠进入血液的可能性较大,可损害动物健康。3.1.2单宁单宁是一种多酚类抗营养化合物[18]。油茶饼粕中的单宁含量为1.03%~1.67%[6,11,19]。油茶果皮和壳中的单宁含量极高。李桂珍等[20]检测油茶果皮和油茶籽壳中的单宁含量为11.2%~14.1%。单宁是导致油茶副产物产生不适气味、适口性差和营养价值低的主要原因。单宁与动物口腔中的唾液蛋白相互作用,产生苦涩的味觉,直接影响适口性,降低采食量[21];单宁对动物消化道上多个位点处的消化酶产生抑制效应[22],而且单宁与消化酶的氢键和疏水基结合,会造成消化酶催化位点的阻塞,从而抑制其活性[23]。Maitra等[24]研究发现,单宁对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抑制作用大于对淀粉酶活性抑制作用;单宁易与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等结合,生成动物难以消化的复合物,降低动物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利用率[25]。3.2油茶副产物的饲用功能性成分油茶副产物中活性成分较多,是油茶副产物能够抗菌、抗氧化和促进血脂代谢健康的重要原因[26-27],其中具有饲用价值的主要功能性成分是糖萜素和油茶多糖。3.2.1糖萜素糖萜素是由糖类(≥30%)、油茶皂苷(≥30%)和有机酸混合成的天然活性物质[13],是茶皂素、多糖(包括淀粉)的水解产物。糖萜素对动物无血液毒性。油茶副产物-油茶籽粕中含有较多的糖萜素。袁成华等[28]通过条件优化发现油茶籽粕中的糖萜素提取率最高可达33.47%。糖萜素对动物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炎、抗氧化等生物学功能[29],可促进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30]。糖萜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消化酶活性,调节肠道屏障相关基因和菌群,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糖萜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猪[31]、家禽[32-33]、反刍动物[34]等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报道较多。糖萜素在动物饲料中最适添加范围为200~500 mg/kg,过量则会对动物健康和生长产生负面影响。Wang[35]研究,在仔猪饲料中添加2 500~5 000 mg/kg的糖萜素可显著降低其平均日采食量和日增重,破坏了血液正常生理状态和机体器官功能。3.2.2油茶多糖油茶副产物中平均含有10.15%~11.19%的多糖,是其行使功能性作用的重要组分。油茶多糖是由木糖、半乳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等缩合而成的复合多糖[36-37],对动物具有抗氧化和增强免疫的作用。体外试验中,油茶多糖对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5%和76%;模型动物(线虫)试验中,50 mg/L以上的油茶多糖可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轻百草枯引起的氧化损伤[38]。Xie等[39]研究发现,油茶多糖可通过激活MAPKs和NF-κB信号通路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应答。目前,油茶多糖主要用溶剂浸提、超声与微波等方法提取。Shen等[40]通过不同方法从油茶籽饼中分离得到4种纯化多糖,检测发现其单糖组成无差别,其中通过酶提取方法得到的油茶多糖对自由基的清除活性较高。Xu等[41]通过超滤的方法从油茶籽饼中得到4种油茶多糖,其单糖组成和抗氧化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饲用研究方面,Wang等[42]研究发现,在日粮中添加200~800 mg/kg油茶多糖能够显著降低肉鸡血液总胆固醇和尿酸含量,提升血液白蛋白含量和肠道中乳酸菌、粪球菌的数量,对肉鸡的生长性能无影响。4油茶副产物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糖萜素[30]、茶皂素[43]、油茶多糖等[42]油茶副产物的提取物作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或替抗产品在动物上的研究较多,油茶副产物直接或经“降皂去害”加工后作为动物非常规饲料原料,对目前饲料业中玉米豆粕的减量替代具有重要意义。4.1油茶副产物在单胃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油茶副产物在猪等单胃动物中的应用研究报道较少。有研究在AA肉公仔鸡的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0.50%、0.75%和1.00%的茶籽饼粕,结果发现,0.50%茶籽饼粕能够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十二指肠黏膜中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以及血清抗氧化水平;显著降低14 d肉鸡的病死率和十二指肠黏膜中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且效果与抗生素阳性组相当,并对肉鸡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无影响[44-46]。油茶籽粕可直接作为AA肉鸡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油茶副产物也可作为单胃动物的非常规饲料原料。李丽平等[47]利用解淀粉芽孢杆菌生物脱皂后的油茶籽粉等量替代日粮中的油粉(0.5%、1.0%和2.0%)饲喂湘黄鸡。结果表明,油茶籽粉的适合替代剂量为1.0%,能够显著提高湘黄鸡的平均日增重、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和炎症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但替代剂量为2%时,湘黄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下降。曾李等[48]研究发现,在日粮中添加4%经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发酵后的茶籽粕饲喂海兰褐蛋鸡,能够显著提高蛋鸡的产蛋率(由90.48%提高至93.29%)和蛋品质;显著降低血清尿酸含量,并通过提高蛋鸡后肠段的乳酸菌含量、降低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含量,改善蛋鸡的肠道菌群结构。李敏等[49]在生长猪饲料中添加18%的油茶籽饼(提取多糖和皂素后的产物),与常规玉米-豆粕日粮进行消化率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茶籽饼型日粮对生长猪采食和肠道健康无明显不利影响,但此日粮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和消化能分别为78.97%和11.83 MJ/kg,显著低于玉米-豆粕型日粮,主要原因是油茶籽饼中的粗纤维含量过高。综上所述,油茶籽饼和油茶籽粕等油茶副产物中粗纤维、茶皂素和单宁含量高,是限制其在单胃动物中大量饲用的主要原因。4.2油茶副产物在反刍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油茶籽饼和油茶籽粕等主流的油茶副产物中粗纤维含量高,是一种较好的反刍动物饲料资源。樊庆山等[50]比较了油茶籽粕与豆粕、棕榈仁粕在安格斯肉牛瘤胃内的营养物质降解率,结果发现,油茶籽粕的干物质、有机物和粗蛋白的有效降解率分别为44.29%、44.39%和72.21%,其粗蛋白的有效降解率在3种粕类中最高。油茶籽粕在肉羊养殖中也有类似的研究。李媛等[51]在小尾寒羊的试验中发现,油茶籽粕在瘤胃中的48 h粗蛋白有效降解率高于棉籽粕、菜籽粕和棕榈仁粕;粒度为2.5 mm的油茶籽粕有机物和粗蛋白的有效降解率分别为36.73%和55.44%;而粒度为0.45 mm时,有效降解率分别提升至51.86%和90.20%。武月雷等[52]研究发现,油茶籽粕在湖羊瘤胃中的48 h干物质降解率为34.17%,羊草为42.28%,主要原因是油茶籽粕中酸洗洗涤木质素含量高(25.39%)。Ivan等[53]发现,在羊日粮中添加6%的茶籽粕,瘤胃内纤维素降解原虫的数量提高90%。樊庆山等[54-55]研究表明,在断奶夏杂公犊牛中添加5%的油茶籽粕替代豆粕、麦麸等常规饲料,能够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犊牛的采食量、氮利用效率和生长性能。主要原因可能是油茶籽粕含有的皂素、单宁等抗营养成分影响了适口性,导致采食量和生长性能的下降。经脱毒发酵后的油茶籽粕可显著提升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利用效率和添加剂量,表现出比常规饲料资源更优异的生产效益。将油茶饼粕进行80 ℃热水浸提脱毒,与豆粕、麸皮以5∶4∶1比例混合并接种5%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3 d,得到发酵油茶饼粕,用此替代泌乳奶牛日粮精料中15%~45%的豆粕,可显著提高泌乳奶牛的产奶量、乳蛋白率和乳脂率,有效降低饲养成本[56]。5展望我国油茶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油茶副产物具有饲用价值,但其营养价值存在不足。普通油茶籽饼/粕需经再次加工,才具较高的饲用价值。为更好地利用油茶副产物资源,发挥其饲用价值,应全面分析测定油茶副产物的营养成分。在超临界萃取油脂工艺中,去除饲用价值极低的油茶籽壳而得到的油茶籽仁萃余物的营养价值更加值得关注。在油茶副产物饲用营养成分基础上,通过动物体内外试验,获取油茶副产物在不同动物上的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等数据;制定油茶副产物饲用产品名称和成分含量标准,建立产品等级分类和饲用价值数据库,以促进饲料产业对油茶副产物的利用。开展提升油茶副产物饲用价值的工艺研究,通过与常规饲料组合复配等方式,确定其在不同动物生产中的最佳饲喂量。关注油茶副产物饲料对动物健康和畜产品品质的影响,深入解析其中的分子机理,对建立我国特色饲料资源体系和动物营养精细化调控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