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有助于稳固国家粮食安全和总体安全[2-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 227万t,较上年增长3.8%;其中猪肉、牛肉、羊肉与禽肉的产量分别为5 541万、718万、525万、2 443万t,同比增长4.6%、3.0%、2.0%与2.6%[4]。由此数据可知,我国畜牧业产能不断增强。但畜牧业产业链仍面临发展基础薄弱、韧性不足、绿色转型动力不足等诸多阻滞[5-7]。产业链韧性是产业链面临外部冲击或内部条件变化时,依旧能够保持有效运转及快速恢复的能力[8-9]。提升产业链韧性有助于增强产业发展潜力,加快推动畜牧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赋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正确认识到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现实基础,精准把握畜牧业产业链韧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重点,进而积极探索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路径与应对举措。1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现实基础1.1畜牧业生产能力稳步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21年,我国猪年底存栏数由41 633.6万头增长至44 922.4万头,增长了7.9%,年均增长0.4%;羊年底存栏数由27 948.2万只增长至31 969.3万只,增长了14.4%,年均增长0.7%[10]。因此,我国畜牧业主要牲畜养殖量有所增加,证明畜牧业产能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21年,我国肉类产量由6 013.9万t增长至8 990.0万t,增加了49.5%,年均增长2.2%;奶类产量由919.1万t增长至3 778.1万t,增加了311.1%,年均增长14.1%[11]。《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3)》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底,我国奶类产量突破4 000万t[12]。综上所述,随着畜牧业生产能力的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为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生产支撑,有效赋能中国式现代化。1.2畜牧业发展模式渐次升级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使我国畜牧业保持稳定持续发展态势[13-14],并逐渐推动畜牧业发展模式升级,有效推进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在政府层面,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基础,推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黑龙江省汤原县出台《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采取“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单元模式,有效改善地方养殖业污染[15],为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赋能。新疆伊吾县以肉羊产业为切入点,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牧户”经营模式,不断优化域内产业结构和布局,并通过标准化养殖规模扩大、综合配套生产技术推广应用[16],有效提升畜牧业产业链韧性。在企业层面,可通过技术革新、产业链完善不断增强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温氏开发出多基因转入的环保节粮基因工程猪,使饲料效率提升7%~12%,粪便氮磷排放分别降低15%和45%[17]。大北农以猪养殖为中心,借助大数据技术推行智慧种养结合模式,有效加速畜牧业绿色循环生态产业链形成,为其韧性提升提供了技术储备[18-19]。平谷正大利用鸡粪处理站将蛋鸡养殖所产生的鸡粪、污水加工成有机肥,并用于种植产业链[20],有效增强了畜牧业产业链韧性。1.3畜牧业绿色产品数量稳定提升绿色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绿色产品数量稳定提升有助于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2022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绿色畜禽类产品1 988个,占全国绿色食品总量比重约3.58%,较上年增加151个;其中猪肉类、牛肉类、羊肉类和禽肉类绿色食品分别为273、510、398、134个,产量分别为2.77万、12.75万、2.39万、6.84万t[21]。随着畜牧业产能逐步提升,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获证企业及产品数也呈现出逐年上涨态势(见图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2.037.F001图12018—2021年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获证企业及产品数量数据来源: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由图1可知,2018—2021年,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获证企业由33家增长至41家,增长24.2%;产品数量由153个增长到312个,增长103.9%[22]。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2《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与有机产业发展》可知,截至2021年底,我国有机畜禽产品产量为239.3万t[23],比2019年增加了36.4万t[24]。2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发展重点2.1以科技应用为支撑,夯实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基础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畜牧业可以用科技应用作为支撑点,为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技术支持,进而在有效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整体提升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在区块链层面,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可通过分布式节点共享维护数据库,进而确保信息安全与准确性[25]。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功能可有效强化畜牧业产业链交易中支付结算、资产转移等多项操作;区块链技术还可打通畜牧业产业链上企业的信息储存系统,使非商业机密信息得以共享,推动畜牧业行业发展。在生物识别层面,生物识别可简化开户、贷款、转账、支付等金融业务办理流程,有助于增强畜牧金融业务的办理效率,进而为增强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供支撑。在物联网层面,物联网可加速更新金融机构贷款模式,解决畜牧业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金融机构可借助物联网技术推行供应链融资服务,扩宽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规模[26],催生其他金融科技服务,增强对畜牧业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征信与农产品商品的溯源能力,夯实畜牧业产业链金融韧性。2.2以生态发展为方向,拓宽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广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7]。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为拓宽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广度指明方向。一方面,秉承生态发展理念[28]。提升畜牧业产业链韧性要考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亦要立足生态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规模与承载能力二者的关系,以更好地拓宽韧性提升广度。另一方面,重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建设。良好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有助于保障畜禽健康成长,为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保障。畜牧业产业链规模与发展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质量,进而拓宽韧性提升广度,充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2.3以畜牧安全为动力,厚植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深度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指导意见(2022—2025年)》指出“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的群体免疫密度应常年保持在90%以上,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应达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29]。重大动物疫情安全防范已是影响畜牧业及畜产品产业链韧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历经亚洲Ⅰ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非洲猪瘟等多项重大动物疫情[30],不仅对我国肉食安全及市场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推动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带来挑战。在此背景下,深入推进畜牧安全防护,可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同时,降低动物疫情风险,促进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发展。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畜牧安全为动力,厚植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深度,是提升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策略分析为充分利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相关主体需加速可持续发展动能转换,赋能畜牧业产业链绿色韧性提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畜牧业产业链安全韧性提升;加快推进畜牧科技创新,增强畜牧业产业链创新韧性;夯实国内畜牧业政策基础,增强畜牧业产业链发展韧性,以赋能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3.1加速可持续发展动能转换,提升畜牧业产业链绿色韧性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组织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畜牧业产业链绿色韧性提升的主旋律。第一,构筑畜禽粪污长效治理机制。行业主体应强化畜牧业产业链各环节污染把控,从污染源头、养殖过程、粪污处理等多个环节推广粪污处理模式,从而有效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动能转换。第二,推进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企业应引导种植户和养殖场双方签订粪肥供应协议,将养殖场所排粪污再处理后,置入种植场域,在降低种植户肥料成本的同时,提高养殖场的边际收益。企业还可组织牵头成立包括企业、养殖场、高校、科研机构在内的粪污处理平台,以加速粪污回收技术和设施设备的研发利用,从而赋能畜牧业产业链绿色韧性提升。第三,扩大环保补偿力度。相关执法部门可立足国家相关政策条例,有序推进环保补偿落实力度。相关执法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动能转换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有效提升畜牧业产业链绿色韧性。3.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畜牧业产业链安全韧性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提升畜牧业产业链安全韧性需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缓解国外畜产品对我国畜牧业产业链韧性的冲击,可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督,并从全产业链视角强化畜产品生产质量;应逐次、渐进地减少直接干预,将监管重点转向社会性监管;应建立以社会监管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复合型监督信息反馈渠道,提高全民参与性,以提升监督资源利用效率。行业主体可借鉴国际畜牧业产业链发展的先进经验,组织成立区域性、全国性畜产品协会,以提高全产业链上话语权,为畜牧业产业链安全韧性提升赋能。行业主体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在标准设立、质量评定体系等方面,制定适应畜牧业全产业链的业务协作和资源整合的安全监管体系,以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助力畜牧业产业链安全韧性提升。企业需充分研判国内畜禽养殖效率,着力制定本土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畜产品,提高畜禽养殖效率,进而增强畜牧业产业链安全韧性。行业主体应鼓励并支持大型畜牧养殖企业,积极开拓国外业务,强化多元海外市场布局,降低因国际畜产品价格波动导致的产业链安全风险。3.3加快推进畜牧科技创新,提升畜牧业产业链创新韧性加快推进畜牧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增强畜牧业产业链创新韧性的重要动能。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为传统畜产品流通模式带来了革新。在此背景下,企业需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红利,打破市场与养殖户存在的信息壁垒,在加快推进畜牧科技创新的同时,增强畜牧业产业链创新韧性。在宏观层面,行业主体应着力健全并完善国家级畜牧业产业链信息平台,精准把握畜牧业信息档案,提高政策制定与推进的精准性,增强畜牧业产业链创新韧性,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在微观层面,企业积极搭建大数据产销对接平台,借助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良种培育、牲畜饲养等环节的养殖效率和经营效益,进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速提升畜牧业产业链韧性。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与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用推进机制”,从育种、养殖等环节进行机械装备设计与研发,进而加快推进畜牧科技创新。企业可借助国家“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扶持机遇,加大畜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充分提升畜牧业产业链创新韧性,进而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使电商模式成为增强畜牧业产业链创新韧性的有力渠道。行业主体可紧抓电商模式创新机遇,以电商为载体将现代化商业模式引入农村区域,进而贯通城乡畜产品流通渠道,为畜牧业产业链创新韧性提升赋能。3.4夯实畜牧业政策基础,提升畜牧业产业链发展韧性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保障肉食安全的战略产业,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产业。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可通过助力提升产业链韧性,进而赋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进一步规范了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保障畜禽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为进一步夯实畜牧业产业链发展韧性提升的政策基础,加速我国由畜牧大国向畜牧强国转变,可充分研判国内外畜牧业发展形势,并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着力制定推动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中长期规划及实施方案。完善畜牧产品储备机制。建立企业与养殖户多方参与的畜牧产品储备机制,增强地方畜牧产品储备能力,为国家完善储备肉制度提供地方助力。制定畜牧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政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受限于信息不对称性,畜牧业全产业链中养殖环节多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养殖环节的高效发展。因此,可通过完善行业-企业-养殖户组成的畜牧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政策,提高畜牧业政策落实力度。4结论明确提升畜牧业产业链韧性的战略价值,找准畜牧业产业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可持续发展重点,走好生态优先可持续畜牧发展道路,对建设畜牧强国具有一定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需以金融科技应用为支撑点、生态发展为方向、畜牧安全为动力,夯实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基础、拓宽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广度、厚植畜牧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深度。未来应加速可持续发展动能转换,提升畜牧业产业链绿色韧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畜牧业产业链安全韧性;加快推进畜牧科技创新,提升畜牧业产业链创新韧性;夯实畜牧业政策基础,提升畜牧业产业链发展韧性,最终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层次推进。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