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革新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助推城市治理从模糊性走向精细化。技术嵌入探索城市基层治理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依赖路径。我国诸多城市陆续开展了技术嵌入治理模式探索,如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运用前沿信息技术,通过开展“城市大脑”建设,探索数智技术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路径,进一步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1精细化治理内涵精细化治理在科学管理中由低级到高级的衔接、转换和聚合,体现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转型,是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实践的新拓展。精细化治理即治理手段专业化、治理过程细节化、治理成本精算化、治理效果精益化,从而实现管理体系的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效益,可以简单用“精、细、准、严”概括。具体到城市应用的场域,大致分为4个维度:一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单位尺度更小、颗粒度更细;二是“人人互联、万物互通”,治理的主客体关系弱化,扁平化;三是分布式协作模式逐渐替代中心资源分配模式;四是治理的预测预警更完备和准确,不确定性风险更低[1]。精细化意味着精益求精,灵活适应,不断改进完善,并以“居民需求而非行政意志”为价值导向,在“技术+制度”的双轮驱动下,让城市成为一个内在不断调节适应、柔性化运作及集智能多元化服务能力的有机体。2城市联动社区的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逻辑框架新兴技术嵌入城市治理系统,有助于聚焦公众需求和问题的反馈。通过数字技术搭建公众、社会组织、企业、相关部门间的链路平台,板块化信息交互平台,构建互动公开、平等对话、柔性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突破生产与消费、个体与休闲娱乐之间的边界,实现私人空间与公共领域、社会与虚拟社会的日益融合。采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信息通信技术(ICT)等手段在城市大脑叠加社区小脑的治理体系中,强化智慧城市社区治理。“城市大脑”是在城市建设、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括应用通信技术构建的“城市神经纤维”,应用边缘计算发育的“城市神经末梢”,应用物联网搭建的“城市感觉神经系统”,采用工业4.0构建的“城市运动神经系统”,依托云计算的中枢系统,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城市智慧的产生与应用[2]。通过汇聚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数据形成城市大数据,跨域数据汇通,大数据计算分析,全面感知城市运行状态,形成城市运行管理“一张图”、城市运行指挥“一键调度”等城市治理相关应用,构建城市数字逻辑空间,横向拉通各垂直部门的业务协同,将深层级治理结构简化为扁平化的新型治理结构,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城市联动社区的精细化治理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11.032.F001图1城市联动社区的精细化治理逻辑框架社区系统架构主要由基础平台、云交换平台、基础数据库群平台、CIM平台、物联网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等,以智慧社区之间信息互联互通为目标、数据资源共享为重点,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将城市社区各个领域信息集成起来[3]。通过智能设施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实现智能感知设备与资源服务的有机结合。通过社区外部供给各主体各项业务信息传输的外部接口,实现社区与城市系统对接,分级管理,上下衔接城市综合服务体系,以“聚能-赋能-释能”为逻辑主线,城市联动社区完成主体架构,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态势预测、智能决策,通过城市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整合优化各资源,协同运作,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及服务水平,为各主体提供应用服务,形成智能化运行、多主体协同、精细化治理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聚能·多维智能基础设施层:通过网络基础设施(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物联感知基础设施(传感器、摄像头、智慧灯、GPS、等)和孪生基础设施(VR/AR/MR、GIS+BIM等)等多维智能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聚能,集感知、传输、存储和计算于一体,为社区基层智能化运行及内生性治理收集多样化的数据,形成支撑城市社区建设的智能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依托和载体。赋能·智能运行中枢层:在城市大数据中心、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城市云及城市服务平台上,通过数据规范和接口服务,接入社区小脑平台,实现上下级平台数据共享。以社区综合信息平台、CIM平台、物联网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等来赋能精细化治理,通过社区综合信息平台汇聚、整合及共享智慧社区数据等;作为数字世界运行信息集成展示的CIM平台,能够展现理想智慧社区运行全貌和细节;物联网平台赋能社区物联设备与平台对接能力。应用基础服务平台包含两部分:其一是通过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核心构建共性技术能力,对外集成文字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知识图谱、视频解析及分布式计算等能力;其二是基于底层数据,构建共性应用组件,应用于所有涉及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的领域,赋能行业场景化“智能+应用”,为城市领导科学决策和指挥调度提供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支撑[4]。释能·智慧应用层:面向相关部门、企业、居民、物业、居委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城市运行、便民服务、数字政府、公共服务、产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等应用场景完全释能,打造城市智慧应用集。“城市大脑”(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叠加“社区小脑”(社区运行管理指挥中心),打造“互联网+社区”生态圈,形成信息智能化、扁平化的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打造数字政府、数智社区,集教育、生活、养老等社区自助服务,优化推广“微菜场”“微服务”等社区商业应用,对社区居民生活的多源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建模,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居民生活服务、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社区管控及自治互动业务的人性化、互动化、主动化、数字化,全面提升居民社区生活幸福指数[5]。由相关部门牵头,多元主体协同,充分利用“城市大脑”智能服务平台,有效推进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打破数据壁垒,解决城市基层治理过程中各主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信息数据采集、整合、分析、提取、问题识别、方法决策、模拟预研、决策落地、监督评价等治理流程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形成城市问题治理的“预警—跟踪—处理”机制,以“服务人民”为治理导向,实现精细化治理效益。3深化城市基层社会精细化治理的思考3.1数据驱动,加强社会治理数据融合共享一是构建宽进严出的漏斗式动态数据开放体系,圈定共享数据的范围,打破数据壁垒。规范数据采集,严格数据流通,实行宽进严出,根据数据属性,筛选、分类、归纳为“公共数据”和“非公共数据”,系统可自动获取并分享公共性数据,规范数据归集与共享,建立数据需求清单、数据归集清单、数据共享清单和数据治理清单,抓好数据开放应用,实行清单化闭环管理。二是相关部门加快各层级数据联动网络建设,完善信息数据中心平台,提取有效数据资源,健全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细化数据共享目录、数据交换机制、数据交易服务流程,建立常态化数据回流机制,强化回流数据管理和使用,推进城市数据资源汇聚共享,整合利用,突破不同层级数据的信息孤岛,有效落实相关部门与各领域的信息合作、数据互通、资源融合。三是相关部门出台细致的数据资源管理法规,规范指引数据共享[6]。对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进行不同类型的确权,立法明确各类主体的数据权益保护机制,完善社会治理数据信息安全管理及保障机制,建立数据使用程序、监督程序、审核程序规范,依法保护各主体在数据使用、处理或加工等活动中形成的财产权益以及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数据创新活动取得的合法财产权益,对数据造假等行为进行约束与监管。四是推动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各类企业间的数据协同治理,打造城市数据供应链,推动基础数据生产和收集标准化,提升数据分析、应用、管理能力,打造惠民社区服务体系。3.2技术革新,构建精细化管理平台一是切实发挥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推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区域探索相互联动。完善技术应用的顶层规划设计,统筹各部门协调运作,完善精细化治理系统的技术开发标准;以社区小组为单位,统筹规划社区管理平台,明确智慧社区底层框架和基础设施标准,增加智慧社区平台的兼容性,统一不同时期的智慧平台,避免平台的重复建设。二是建立灵活简约的平台性架构,构建集社区生活、教育、养老、医疗、商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应用平台,与智慧城市形成配套。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打造多种业态[7]。将多种职能部门服务通过线上系统延伸到社区,围绕精细化治理相关领域构建多部门协同合作模块,与平台对接,确保平台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三是通过政务部门、群团组织各部门及企事业机构联合,改变传统融资方式,加强异业合作,结合区域合伙人模式,在搭建社区宜居生活圈的基础上,结合商业模式,整合信息资源,为提供居民多种服务,把服务项目链接到社区系统中,通过市场化和规模化解管理平台建设中的资金及运营问题,打造统一规范的管理平台运营商。4结语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的进程中,借助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技术融合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变革。集网、云、数、智、安、边、端、链等数智化于一体,城市联动社区,构建覆盖城市、社区不同层级的治理架构,采用多级联动、覆盖感知、认知和执行智能全过程,助力破解城市基层精细化治理难题,提升城市治理服务水平和治理现代化能力,为群众提供更普惠、便捷、精准的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