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承载着历史记忆,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精神,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是居民进行交往、休闲、娱乐、运动等活动的重要场所[1]。随着西街知名度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的挖掘,使西街已成为泉州市的旅游名片。游客来此欣赏特色工艺和文化,体验烟火气息,使街区公共空间环境与旅游发展的矛盾更突出,公共空间环境治理也更迫切。1西街公共空间现状与问题1.1西街简况西街位于泉州鲤城区,以东西商业街为主线,东起中山路,西至城西路,北接新华北路、爱国路,南邻新门街,面积约1.2 km2,内容涉及巷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西街形成于唐开元年间,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保存了大量历史原貌的古大厝、西式洋楼,有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文化活动,有传统戏曲、拍胸舞、火鼎公婆、彩球舞、车鼓舞等民族舞蹈,有花灯展览、文艺踩街等特色活动,使其成为商业、地方美食、居住和客栈的商业街区。1.2公共空间现状特征1.2.1街巷街巷空间分为商业街和巷道两个部分。商业街长约1 700 m,均在历史遗产划定区范围内。道路宽约6~8 m,沿街道路宽度与建筑高度比值在1~1.5,尺度适宜,空间环境舒适。东段只允许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保证了步行空间的要求。西段人车混行,车辆穿行于街道。街区共有孝感巷、甘棠巷、甲第巷、巷峰巷、奉圣巷、曾井巷、大寺后、清军驿、爱国路等46条巷道,道宽4~6 m,采用沥青路面,其中步行道宽1.5~3.0 m,巷道中存在车流混乱、乱停乱放等现象。1.2.2广场现有肃清门广场、小西珵商业广场各1处。肃清门广场占地面积约1 400 m2,广场设有少量的简易座椅,结合周边建筑展示泉州最古老、最传统的手工艺、民俗和老字号等系列产品。小西珵商业广场由建筑围合形成相对较为封闭的空间,占地面积约996 m2,该空间为游客提供停留、拍照打卡、许愿、购买小饰品。1.2.3公园现有古榕巷街心公园和中山公园两处。街心公园位于古榕巷,占地面积约1 200 m2。中山公园位于西街东北部,占地面积约6.8 万m2。公园设有景观亭、景观墙、休息凳,供居民进行散步、健身、茶话等活动,公园在设计理念上突出了泉州地区的建筑风貌特点。1.3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1.3.1街巷空间利用率低街巷空间巷道众多,空间拥挤,无法满足居民活动需求。因此,在空间环境的改造中,需要重新梳理街巷的路径、风格等,利用巷道空间打造空间节点。1.3.2广场空间分布不均衡广场和休息节点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衡。巷道内部只在古榕巷设有一处供居民短暂停留的休息节点,其他地段未设置广场和休息节点。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布局的优化。1.3.3公园空间分布缺乏合理性公园在空间分布上缺乏合理性,只有西街东北部、古榕巷设有公园各一处,其余地点未设置休憩公园,不能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因此,需要结合现状公园和设置,增设公园,优化布局。2交往活动类型与行为分析2.1交往活动类型《交往与空间》[2]将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分成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是指因人日常生活必须而进行的活动,如出行、购物、上学等。自发性活动是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行为活动,如散步、健身、游憩、交谈等娱乐消遣的活动。社会性活动则是在公共空间环境中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如观演、歌唱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等。由此可见,与空间环境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市民有意愿且有适宜的天气和场所等条件容易诱发交往活动。周末和节假日游客较多,因此需要考虑居民活动类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游客的活动类型。西街商业街的活动空间偏向社会性交往活动,为游客和居民服务,如在主要街道可考虑小广场、游憩节点供游客观演、休息、交流等活动。巷道内部则大部分是面向居民服务,在治理中需要考虑居民的自发性活动,如提供健身、散步、交谈、照看小孩的广场、小公园、节点等空间。2.2不同年龄的行为特征儿童群体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其户外活动以游戏为主,提供简单的娱乐设施场地尤为关键。可在小公园设置趣味的游戏设施,同时考虑家长照顾儿童时所需的空间。少年群体有一定的人生观、社会观,拥有自己的社会生活圈,对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需求较多。因此在空间整治时可考虑适当进行空间划分,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类型。青年群体喜欢在公共性不强的活动场地与周边的人进行交谈,以此缓解工作和学习的压力。此类群体社会性活动较明显,提供休憩、社交的空间是必要的,如室外咖啡吧、休息亭廊等设施。中年群体平常都忙于工作和家庭,在节假日和闲暇时间才会进行社交活动。老年群体退休后,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进行锻炼身体、喝茶、聊天等活动,需要提供安全、舒适、可达性好且同时具备私密性和公共性的空间[3]。2.3居民与游客行为表现西街居民体现出了购物、理发、看病、上学为主的必要性,受空间环境影响较小,主要集中在西街、新华路及附近商场和学校。自发性交往行为表现在散步、逗留、交谈、健身等活动,唱歌、跳舞等社会性的活动相对较少,活动主要集在巷道、笋江公园、街心公园等地。活动空间要求适宜的空间尺度,交通的可达性和连续性。游客行为的社会性特征明显,活动地点主要集中在商业街东段、孝感巷、小西珵及中山路等地,活动以品尝特色美食、参观传统建筑、体验宗教文化、拍照打卡体验为主,要求空间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3西街空间环境治理策略3.1空间环境的优化布局西街空间整治需要综合考虑空间布局的优化,不同空间类型数量的增加。在整体策略上,梳理孝感巷、甘棠巷、甲第巷、奉圣巷、曾井巷等为主的街巷空间,同时考虑老年群体和小孩的活动范围,在巷道中增加休息节点,共设置15个节点,保留现状两个广场和两个公园,增加3个小广场,增设3处小公园。西街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11.029.F001图1西街空间分布3.2商业街空间治理商业街主要面向各年龄段的游客,结合现有的餐吧、酒馆、民俗体验馆、游客中心的露台,设置室外观景台,放置休息座椅,进行绿化处理,供游客进行短暂停留、拍照打卡等活动。沿街边角地和空闲地进行改造成休息节点,植入“滴水兽”“出砖入石”等文化要素,营造舒适的文化氛围。3.3巷道节点治理节点主要考虑儿童、老年人这类群体,为其提供休憩、交谈、下棋、喝茶等活动的空间。老人行动不便,加之巷道复杂,需要分散设置休息节点,提供交流空间的同时也方便照看儿童。巷道内部现存名人故居、文创等小型游玩节点,该空间也会吸引游客来此进行拍照打卡等活动。因此,在风格上与民居保持协调,体现泉州地区的特色。如在甘棠巷边角地整治时,利用条石对场地进行整理硬化处理,用“出砖入石”墙面打造景墙。一方面可以满足居有门、有墙即有家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放置座椅设施,满足健身、交谈、泡茶等活动的需求,还可以满足游客与空间互动的需求。甘棠巷节点整治前后对比如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11.029.F002图2甘棠巷节点整治前后对比3.4广场治理广场空间承担的活动类型较多,自发性、社会性特征明显,需要交往、休闲娱乐的多样化空间。保留肃清门广场和小西珵商业广场,利用升文、双塔、新峰居委会附近破旧建筑和空闲地建设小广场各一处。小广场位于巷道内部,功能趋于生活化,整治时可植入健身、广场舞、民间音乐会等功能,满足居民交往、举行活动的需要。例如,升文小广场在整治时,利用现状空间将规范车辆停放在升文停车场,清理杂物,对现状建筑墙面进行整理,种植乡土植被,并设置树池条凳,以条石硬化场地,陶罐装饰景观墙。此空间通过建筑和植被的围合形成半封闭的空间,可提供小型广场舞、音乐会等活动的场所。升文小广场整治前后对比如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11.029.F003图3升文小广场整治前后对比3.5公园治理西街建筑拥挤决定了公园的整治需要以小型公园的形式植入,服务半径约0.3~0.7 km,步行约3~10 min可达,尤其要考虑老年人和小孩步行距离较短的因素,该空间主要面向居民,需要安全、舒适、地势平坦的场地。在功能上考虑中老年人的跳舞、健身、散步、健身、游憩、下棋等多种活动,小游园设置可供儿童和成人使用的游戏空间。此空间利用废弃建筑和闲置场地进行建设,如双塔小游园的整治,利用集体闲置空地进行建设。拆除破旧建筑,保留树木,修建树池条凳,在游园中央设置小型运动场地,放置健身器材。游园西北角设置儿童爬梯、趣味沙池等设施。东南角修建休息廊道,供人休息,同时设置汀步,增加趣味性。双塔小游园设计意向如图4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11.029.F004图4双塔小游园设计意向4结语空间环境是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是传承文化要素的空间载体,同时还是旅游进行集会、驻留、游玩的休闲空间。交往行为特征是营造类型多样化、功能差异化的基础,在行为特征的指导下进行空间环境的总体考虑、分类设置,从街巷、广场、公园提高西街整体的空间环境质量,丰富交往空间,助力西街旅游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