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既为我国未来发展路径作出战略安排,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基本遵循。粮食作为国家经济高质量运行的根本前提,其安全供给是助力我国现代化稳步推进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到,要树立“饲草就是粮食”理念[3],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创新以草增粮、以草节粮、以草代粮关键技术,以保障双循环新格局下饲料粮供应,保障粮食安全。双循环新格局下,饲料粮安全供给作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内容,实现高效合理供应对支撑我国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有助于充分发挥我国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4],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饲料粮安全供给作为我国夯实大食物观的有力举措,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路径。本文立足双循环新格局背景,分析饲料粮安全供给的战略价值与推进重点,并提出可行性策略,旨在为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提供有益参考。1双循环新格局下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的战略价值1.1提升粮食生产保供能力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饲用粮食消费量为粮食消费总量的48%,明显高于口粮消费和工业消费的33%与17%[5],表明饲料粮作为我国粮食结构的主要组成,其安全供给显得愈加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6]。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表明“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7]。这一过程中,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意味着均衡粮饲供需结构,提升我国粮食生产保供能力[8-9]。另外,双循环新格局下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能够助力我国粮食生产在“稳量”的基础上,从“质”的角度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缓解饲料资源紧缺状况,持续提升粮食生产保供能力,有力夯实粮食安全基座。1.2增强粮食耕地供给质量粮食耕地作为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的物质机制,其质量和数量决定了我国粮食综合供给量的同时,还对粮食供给可持续性具有决定作用。双循环新格局下,保障饲料粮食安全供给能够反向驱动耕地质量提高。近年来,我国工业饲料产量持续提升(见图1),离不开稳定且庞大的饲料原料供应体系支撑。与此同时,国家积极落实藏粮于地的战略,不断改善粮食耕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如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等方式,旨在建成高产稳产、旱涝保收、两季吨粮、一季千斤的优质农田,以此不断增强粮食耕地的供给质量[10-12]。如2022年底黑龙江累计完成约6 843 333公顷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当地耕地质量的平均等级超过东北黑土区0.13个等级,极大巩固了饲料粮稳产增效提质基础[13]。此外,相关主体在确保饲料粮安全供给中还同步加大了大型旋耕机、收割机、播种机的应用力度,积极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提升耕地供给质量,以此加快饲料粮的机械化与规模化经营步伐,增强粮食耕地供给质量的同时实现粮食丰产。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3.036.F001图12015—2022年我国工业饲料产量与工业饲料产值数据来源:饲料工业年鉴、全国饲料工业统计。1.3提升粮食科技支撑水平种业科技创新方面,饲料粮安全供给意味着需要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如新品种数量、质量以及专用特用品种供给。截至2022年底,我国三大主粮水稻、玉米、小麦的国家级审定品种已累计达8 875个[14]。智慧农业方面,基于保障饲料粮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安全供给的目的,各生产主体积极引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于饲料生产中,推进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农机装备等数据成为饲料粮安全供给的关键要素,继而使饲料粮生产、流通、消费等决策更加数智化和精准化。机械化方面,各生产主体为切实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专注于提高机械装备研发水平以及突破智慧农机、大型高端农机等核心技术。202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3%,其中玉米超90%、大豆近88%[15]。此外,为进一步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水平,农业机械化也不断延伸至产前产后,如烘干、仓储、保鲜、冷链等环节,极大地提升了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粮食科技的支撑水平。1.4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指出“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16]。从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角度而言,相关主体积极采取开源、提效、调结构等方式,为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提供了良好实施环境。2022年,我国启动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积极借助多管齐下方式进行作物扩种,促使相应作物产量超2 000万t[17]。相关主体可不断加强饲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创新和应用,减少豆粕等饲料粮用量,通过力促饲料粮节约降耗的方式,推进我国饲料粮减量替代高效落实。在2022年我国饲料粮生产全面提升的情形下,以减量替代的方法同比减少豆粕320万t的饲用需求,切实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落地实施力度[18]。2双循环新格局下饲料粮安全供给的推进重点2.1以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为着力点,保障饲料粮生产供给安全据2022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概况》数据显示,中国工业饲料产量于2022年超过3亿t,饲料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19]。这一成绩背后离不开庞大且稳定的饲料粮供应体系支撑。但在当前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饲料粮供给结构以玉米豆粕型日饲料粮为主,且消耗比重较大,这使对外进口成为弥补国内饲料粮产能不足的重要手段。2023年1—6月大豆与玉米进口量见图2。由图2可知,2023年1—6月,大豆累计进口5 257万t,占同期粮食进口比重为63.0%;玉米累计进口1 203万t,占比为14.4%[20]。中国政府网报道,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持续推进下,2021年全年,畜牧养殖业消耗饲料粮中豆粕占比降至15.3%,节约豆粕1 100万t,折合大豆1 400万t,相当于6 666 666.667公顷以上的耕地产出,这为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夯实饲料粮产业发展基础提供了方向[2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3.036.F002图22023年1—6月大豆与玉米进口量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2.2以发挥科技创新赋能效应为切入点,增加饲料粮研发供给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22]。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以发挥科技创新赋能效应为切入点,增加饲料粮研发供给支持,有助于从技术视域强化饲料粮安全供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礼于2022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指出,随着饲料产业规模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素质显著提高,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新业态[23]。从行业层面分析,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新希望饲料节粮科技创新联合行动暨第六届HOPE科技大会”上指出,通过节粮行动,以及育种、配方、养殖管理等环节的科技创新,不仅可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也有助于带动整个饲料生态链上下游的创新发展[24]。如大北农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等途径,逐渐形成涵盖饲料、种业等大农业全产业链的高科技企业,有效推动饲料粮产业研发[25]。因此,随着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持续发挥科技创新赋能效应,有助于增加饲料粮研发供给支持,强化饲料粮安全供给。2.3以完善饲料粮政策体系建设为发力点,提升饲料粮供给韧性目前,以口粮作物增产为导向的粮食政策,使口粮与饲料粮发展出现不平衡[26]。对此,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7],这有助于推进饲料粮安全供给发展。面向双循环新格局,秉持大食物观理念,以完善饲料粮政策体系建设为发力点,提升饲料粮产业链供给韧性,成为增强我国饲料粮安全供给的重要路径。从创新力视角出发,完善饲料粮政策体系能够为行业机构、企业及种植户提供政策依据,有助于相关主体依策种植、依策生产,进而从生产端增加饲料粮供给韧性,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从调整力视角出发,以完善饲料粮政策体系建设为发力点利于形成明确的饲料粮安全供给规划,进而引导地方政府及饲料粮相关主体借助总体目标、重点任务等宏观指引,降低发展风险,增强饲料粮供给调整韧性,为双循环新格局推进赋能[28]。3双循环新格局下饲料粮安全供给的应对策略3.1深入实施饲料粮减量替代行动,夯实饲料粮产业发展基础在双循环新格局下,相关部门应深入实施饲料粮减量替代行动,夯实饲料粮产业发展基础,进而为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赋能。其一,完善饲料粮营养价值参数。饲料粮营养价值参数是助力企业实现饲料粮精准配置,加速饲料粮减量替代行动推动的基础。面向双循环新格局,相关部门应在营养价值参数动态预测模型的基础上,补充并完善饲料粮营养价值数据库,为企业高效、精准配料提供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优化应用平台系统,增加有关营养价值参数的免费查询、付费定制等多样化应用服务,在为深入实施饲料粮减量替代行动提供助力的同时,实现饲料粮安全供给,进而赋能双循环新格局深度推进。其二,多元化调整饲料粮配方结构。双循环新格局下,相关部门应在既有基础上,将小麦、稻谷等谷物作为饲料粮配方结构的重要组成,逐渐降低玉米、大豆等主要饲料粮作物的占比。科研机构应积极研发多元化饲料资源,并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固碳技术开发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从而形成较为完备的大豆、玉米减量替代技术体系。其三,大力发展优质饲草产业。“以草代粮”有助于深入实施饲料粮减量替代行动,降低畜牧养殖过程中玉米、大豆等主要饲料粮作物的用量。3.2大力推进科技应用,提高饲料粮创新效能面向双循环新格局,从提高单产、质量与资源利用率等维度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离不开饲料粮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的赋能。一方面,加快推进传统育种到生物育种模式的转变。生物育种是对作物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利用,进而提高育种质量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双循环新格局下,行业协会应集中资源建立高水平分子育种共享实验室,为周边地区提供分子育种技术服务和支持。此过程中,分子育种共享实验室需根据地方饲料粮种植特色,选择个性化服务与产品支持,以充分借助技术手段提高饲料粮单位产量,进而保障饲料量供给安全。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传统生产到数智化生产模式的转变。机械化生产视角,龙头企业可开展智能化生产试点,借助智能饲料粮作业机械提升生产效率,进而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的同时,赋能双循环新格局深度推进。饲料配方优化视角,科研机构应根据区域饲料粮生产特色,针对性研发适应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配方,并借助微生物菌剂、植物技术等手段,提高饲料粮产量,从而实现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饲料粮安全供给。3.3渐次完善饲料粮政策体系框架,稳固饲料粮生产保障双循环新格局下助推饲料粮安全供给离不开饲料粮政策体系的坚实作用。其一,构建饲料粮安全供给支持政策。行业协会应在既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框架基础上,将价值支持与收入补贴政策,作为激励企业与种植户调整饲料粮种植结构的政策激励,以改善饲料粮生产结构的部分失衡,助力双循环新格局加快形成。其二,调整饲料粮信贷保险政策。金融机构可调整饲料粮信贷保险服务与产品架构,将小麦、青贮玉米等替代饲料粮作物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进而一定程度上优化饲料粮安全供给生产格局。其三,制定饲料粮安全风险防控政策。行业协会可引导相关主体进一步完善口粮、饲料粮转化渠道,进而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战略目标的同时,提高饲料粮资源配置效率,赋能双循环新格局形成。3.4统筹利用国内外双市场资源,降低饲料粮进口风险立足双循环新格局,统筹利用国内外双市场资源助力,降低饲料粮进口安全风险是保障我国饲料粮安全供给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进口渠道多元化。相关部门应在巩固饲料粮传统进口渠道的同时,积极开拓同其他农业生产大国的粮食贸易,以降低单一进口渠道带来的饲料粮安全供给风险。饲料粮龙头企业积极在海外布局贸易点,以形成内外连通的饲料粮供应网络,降低饲料粮进口风险,为双循环新格局赋能。另一方面,进口饲料粮原料多元化。相关企业应合理把握饲料粮进口主动权,加速推动进口饲料粮原料多元化。4结论双循环新格局下,明确饲料粮安全供给的战略价值,找准其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中的推进重点,对于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意义重大。双循环新格局下保障饲料粮安全供给需要以提升粮食生产保供能力,增强粮食耕地供给质量,提升粮食科技支撑水平,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为出发点进行统筹推进。未来应深入实施饲料粮减量替代行动,大力推进科技应用,逐渐完善饲料粮政策体系框架,统筹利用国内外双市场资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