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牧业经历了“起步期-快速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发展方式转变期”的历史蝶变,逐渐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1-3]。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达4.07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在我国畜牧业向好发展的当下,提升畜牧产业集聚水平已成为畜牧产业发展主要趋势,可为畜牧行业向好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内已有学者对畜牧产业集聚展开广泛探讨。一是关于畜牧产业集聚的时空变化特征相关研究。陈强强等[5]发现,甘肃省畜牧产业集聚程度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梯度特征。剧小贤[6]认为,河南省生猪产业集聚程度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关于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营刚等[7]认为,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梁世夫等[8]指出,畜牧业集聚与畜牧业产值之间具有显著“倒U型”关系。但目前已有研究对当前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把握仍不充分,鲜有文献从时空变迁角度对畜牧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因此,本文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重心模型对畜牧产业集聚时空变迁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畜牧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展开探究,对探索畜牧业产业集聚路径、驱动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研究设计文章以2002—2021年我国30省份(除港澳台和西藏地区)畜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重心模型测算中国畜牧产业集聚时空变迁特征,并对畜牧产业集聚时空变迁特征展开描述性分析。1.1研究方法1.1.1区位熵指数目前,针对产业集聚尚未形成统一的衡量方法[9-13]。考虑到畜牧产业集聚数据可得性,文章参考陶桂任等[14]的研究,采用区位熵指数测算畜牧产业集聚程度。Ahlalij=Gij/∑i=1nGij∑j=1nGij/∑i∑jGij (1)式中:Ahlalij为运用区位熵指数测算出的j省份i类畜牧产业集聚程度;Gij为j省份i类畜牧产业产值(万元);n为省份数量(个);∑i=1nGij和∑j=1nGij分别反映j省份和i类畜牧产业生产总值(万元),∑i∑jGij为国内畜牧业总产值(万元)。1.1.2空间基尼系数基尼系数通常用于测度产业集聚特征和收入分配公平程度[15-18]。基于此,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畜牧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Ahlag=12n2u∑l=1n∑k=1nDl-Dk (2)式中:Ahlag反映空间基尼系数计算出的畜牧业产业集聚程度;Dl、Dk分别为l和k省份畜牧业产值占全国畜牧业产值比值;u表示各省份畜牧业产值占全国畜牧业产值比重均值;n为省份个数。1.1.3重心模型重心模型是探索时空集聚特征变化的关键工具[19-21]。本文设定研究样本由n个单元组成,第i(i=1,2,⋯,n)单元重心坐标为(xi, yi),运用重心模型对畜牧产业集聚重心进行测度,从而表征畜牧产业集聚的变迁规律。X=∑j=1n(Aj×xj)/∑j=1nAj (3)Y=∑j=1n(Aj×yj)/∑j=1nAj (4)式中:(X, Y)为畜牧产业集聚重心坐标;Aj为省份j畜牧业产值(万元)。此基础上,运用重心模型对畜牧业产业集聚重心的移动距离进行测度。dm=β×(Xk+m-Xk)2+(Yk+m-Yk)2 (5)式中:dm表示从k年到k+m年的畜牧产业集聚重心移动距离(km);(Xk, Yk)和(Xk+m, Yk+m)分别为k年和k+m年畜牧产业集聚重心;β为地理坐标转化系数,以2个纬度间距取值为111.11 km[22]。1.1.4影响因素模型基于上述研究假设,探究各因素对畜牧产业集聚变迁的影响效果。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纳入畜牧产业集聚区位熵指数、劳动力数量、技术投入、产业关联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等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实证模型为:Ahlajt=α0+α1LFQjt+α2TLjt+α3LRjt+α4LEDjt+α5PEjt+εjt (6)式中:Ahlajt为畜牧产业集聚程度;α0为非观测效应;α1~α5为待估系数;j和t分别为省份和时间。1.2畜牧产业集聚变迁影响因素根据区位理论分析认为畜牧产业集聚不仅受到劳动力数量和技术投入影响,还受产业关联度、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1)劳动力数量。一般而言,地区劳动力数量越多,越有利于畜牧产业集聚[23],说明劳动力数量的提升有助于畜牧产业集聚程度提高。因此,以畜牧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乘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反映劳动力数量。(2)技术投入。技术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为畜牧产业集聚提升给予重要技术支撑[24]。因此,以畜牧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为权重乘以农业机械总动力衡量技术投入水平。(3)产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的提升利于提高畜牧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赋能相关产业不断进行高密度聚焦[25],给予畜牧产业集聚重要支持。因此,以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区位熵指数衡量产业关联度。(4)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对畜牧产业集聚有多种影响。首先,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26],对畜牧产业集聚具有一定推动效应。其次,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第二、三产业也更为发达[27-28],不利于该区域畜牧产业集聚程度提升。最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当地畜牧产品价格提升,从而对畜牧产业集聚带来正向影响。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畜牧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可能存在正负两种可能。基于此,采用人均GD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5)政策环境。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里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为畜牧产业集聚提供强劲支撑。因此,设置政策虚拟变量衡量政策环境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假定见表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4.035.T001表1研究假设及变量选择研究假设变量符号单位变量属性劳动力数量畜牧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乘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LFQ无+技术投入畜牧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为权重乘以农业机械总动力TL无+产业关联度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区位熵指数LR%+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LED万元/人+/-政策环境政策虚拟变量PE无+注:“+”表示变量属性为正向变量,“-”表示变量属性为负向变量。1.3数据来源关于畜牧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采用2002—2021年30个省份(除港澳台)统计数据。各变量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畜牧兽医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其中,劳动力数量和技术投入数据均来自《中国畜牧兽医年鉴》;产业关联度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人均GDP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此外,对于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2结果与分析2.1畜牧产业集聚的描述性统计2.1.1畜牧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升运用上述区位熵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对畜牧产业集聚程度进行计算,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2002—2021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程度呈现不断提升趋势,说明我国畜牧产业空间集聚特征良好。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4.035.F001图12002—2021年我国畜牧产业集中度原因是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散养户退出明显,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趋势愈发突出,促使畜牧业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升。从区位熵指数测度结果分析,2002—2021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程度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其中,2002—2006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规模处于下降趋势,区位熵指数从0.255下降到0.236。这可能是因为该阶段我国大量中小型养殖群体不断涌出,而大型养殖群体相对不足。2007—2021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升,空间基尼系数从0.241上升到0.461。原因是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为提升畜牧产业集聚程度奠定坚实基础。从空间基尼系数测度结果分析,2002—2021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程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02—2007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程度下降趋势,空间基尼系数从0.318下降至0.302。2008—2021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升,空间基尼系数从0.333上升至0.542。这可能是因为《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政策实施效果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2008年各地区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促使畜牧业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升。2.1.2畜牧产业集聚重心较为稳定为进一步探究畜牧产业集聚重心位置变化,运用重心模型对畜牧产业集聚重进行测度。考虑到篇幅限制,对2002、2007、2012、2017、2021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重心进行测度,结果见表2。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4.035.T002表22002—2021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重心变迁轨迹项目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2021年重心坐标(112.44°E,31.58°N)(101.31°E,30.23°N)(102.52°E,29.90°N)(115.02°E,32.15°N)(101.81°E,29.34°N)所在省份河南四川四川河南四川由表2可知,2002—2021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重心始终集中在河南和四川。2002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重心坐标为112.44°E、31.58°N,所在省份为河南。之后,我国畜牧产业集聚重心逐渐向四川省偏移。2007年和2012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重心坐标分别为101.31°E、30.23°N和102.52°E、29.90°N。2017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重心坐标为115.02°E、32.15°N,再次向河南省份移动。2021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重心坐标位于101.81°E、29.34°N,所在省份为四川。因此,畜牧产业集聚重心较为稳定,始终集中在河南省和四川省。2.1.3畜牧产业逐渐由东部向中部地区集聚采用区位熵指数对2002—2021年各省份畜牧产业集聚变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2002年排名前10的省份分别为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和辽宁。其中,东部地区畜牧产业集聚程度排名前十的省份有6个;中部地区3个;西部地区1个,这说明2002年我国畜牧产业主要在东部地区集聚。2021年,排名前10的省份分别为四川、河南、山东、湖南、河北、江西、广东、山西、湖北和江苏。其中,东部地区畜牧产业集聚程度排名前10的省份有4个;中部地区5个;西部地区1个。因此,我国畜牧产业逐渐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集聚。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4.035.T003表32002—2021年我国各省份畜牧产业集聚程度地区2002年排名2007年排名2012年排名2017年排名2021年排名东部地区北京0.223180.225150.244240.324200.40220天津0.189250.180230.223250.307220.37626河北0.38540.40840.43140.47640.5545上海0.196240.141260.198260.253290.38423江苏0.31770.30460.306120.39790.48210海南0.172270.193200.262190.313210.39921山东0.43220.45220.48720.54330.6163浙江0.27690.25860.293150.358150.45216福建0.218190.237120.259200.346170.46314广东0.32160.28170.37260.44750.5167辽宁0.274100.257100.32370.376130.43819黑龙江0.254120.213180.296140.353160.47511吉林0.227170.229140.291160.359140.46913中部地区山西0.231150.238110.308100.40680.4978江西0.235130.224160.31190.43570.5286安徽0.256110.27980.31280.388100.45117湖北0.30680.223170.307110.377120.4969河南0.47110.44630.48130.58210.6252湖南0.36150.33950.39750.44260.5994西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0.232140.192210.248220.291250.37824广西0.229160.233130.301130.387110.47412云南0.213210.156250.259210.293240.37725重庆0.186260.126280.174280.255280.348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207230.179240.245230.306230.39622甘肃0.218200.131270.189270.284260.37327青海0.124290.118300.153300.219300.33730陕西0.208220.180220.266180.353180.44918宁夏0.113300.126290.161290.258270.36228贵州0.153280.205190.288170.349190.45615四川0.40630.46710.52110.57120.66312.2畜牧产业集聚变迁因素的实证分析在探究中国畜牧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前,需要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鉴于此,参考叶阿忠等[29]、冯晓娟[30]的研究方法,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我国畜牧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的估计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展开分析更为契合。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24.035.T004表4我国畜牧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的估计结果变量固定效应模型(FE)随机效应模型(RE)常数项0.039(0.028)0.017(0.018)劳动力数量(LFQ)0.044(0.054)0.028(0.057)技术投入(TL)0.408***(0.013)0.174***(0.029)产业关联度(LR)0.313*(0.162)0.314**(0.141)经济发展水平(LED)0.046**(0.021)0.021**(0.009)政策环境(PE)0.206***(0.016)0.164***(0.020)R20.450—调整后R20.439—F值142.400***—Hausman Test90.580—注:括号内为稳健性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影响显著。2.2.1劳动力数量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由表4可知,从固定效应模型测度结果分析,劳动力数量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劳动力数量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劳动力数量排名靠前河南、山东、广西等省区的畜牧产业集聚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劳动力数量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明显。2.2.2技术投入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由表4可知,技术投入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系数为0.408,且通过1%水平显著性检验,说明技术投入有利于提升畜牧产业集聚水平。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与畜牧产业深度融合,为畜牧产业集聚提供有效支持。2.2.3产业关联度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由表4可知,产业关联度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系数为0.313,且通过10%水平显著性检验,反映产业关联度的提高有利于提升畜牧产业集聚水平。原因是产业关联度的提升有助于形成产业关联效应,以主导产业为中心促进产业链不断延伸,在区域内形成支柱型产业和优势产业,赋能畜牧产业集聚程度提高。2.2.4经济发展水平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由表4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系数为0.046,并在5%水平上显著,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畜牧产业集聚提升。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为畜牧产业集聚营造良好经济环境,强化畜牧产业集聚经济支持。2.2.5政策环境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政策环境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系数为0.206,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政策环境能够促进畜牧产业集聚程度提升。原因是政策环境可以为畜牧产业集聚提供政策指导,并给予畜牧产业集聚相应税收优惠,推动畜牧产业集聚程度提高。2.3建议2.3.1加快推动畜牧产业集群化发展前文研究结论显示,我国畜牧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但集聚程度长期处于低位。因此,我国应加快推动畜牧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畜牧产业集聚程度。第一,各地应围绕龙头企业,积极打造畜牧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推动畜牧产业集群化发展,赋能畜牧产业集聚程度提高。第二,各地应聚焦地区养殖业发展特点,找准产业发展定位,打造生猪、肉羊、肉牛产业集群,加快推动畜牧产业集群化发展,赋能畜牧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第三,各地应加快专业乡、专业村建设,大力推行“母畜分户饲养,仔畜集中育肥”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畜牧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畜牧产业集聚水平提升。2.3.2驱动优质畜牧产业要素向中部地区偏移上述研究结论显示,畜牧产业逐渐由东部向中部地区集聚。对此,东部地区应将优质畜牧产业要素资源不断向中部地区偏移,提升畜牧产业集聚程度。具体而言,东部地区相关部门应建立要素资源流动机制,将数据、人力、技术等优质畜牧产业要素资源向中部地区转移,推动中部地区畜牧产业集聚水平提升。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中部崛起政策优势,以城市群为依托建设区域产业承接中心,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优质要素资源,赋能畜牧产业集聚水平提升。2.3.3强化畜牧产业集聚政策支持研究发现,政策环境在我国畜牧产业集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可基于当地畜牧产业集聚优势,完善畜牧产业补助、贷款、保险、监测等制度建设,构建全面、合理的畜牧产业集聚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畜牧产业集聚政策支持,赋能畜牧产业集聚。同时,相关部门应从养殖用地审批、畜牧产品市场流通等方面构建畜牧产业集聚配套政策体系,为畜牧产业集聚提供政策支撑。3结论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如何推动畜牧产业集聚已成为主要趋势。本文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重心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畜牧产业集聚时空变迁特征,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2002—2021年我国畜牧产业集聚程度呈现不断提升趋势,即我国畜牧产业空间集聚特征良好;我国畜牧产业集聚重心比较稳定,长期集中在河南和四川地区;畜牧产业逐渐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集聚;技术投入、产业关联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均对畜牧产业集聚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劳动力数量对畜牧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文章提出推动我国畜牧产业集聚的相关建议,为畜牧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