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1]。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劳动密集的产业特征、小农分散的经营方式等特征,使我国农情较为复杂[2-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4],这进一步驱动我国向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方向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走自己的路”[5],这为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指明方向,说明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支撑[6],亦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鉴于此,文章分析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内涵要求、价值意蕴与推进路径,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实现。1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农业强国是指农业规模、总量、发展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农业具备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且引领世界农业发展的国家[7-8]。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区别于国外其他农业强国,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农情,农业发展领先,实力雄厚,达到世界公认农业强国水平[9-10]。具体来看,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特殊个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总量与规模均较大。2018—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见图1。由图1可知,2018—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一直维持在0.65万亿kg以上。其中,2022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 kg,高于国际公认的400 kg安全线[11]。同时,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多元,所产出的农产品品种较为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12]。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小农户家庭经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小规模经营农户约2.3亿,在农业经营主体中占比超过98%,其耕地面积约为总耕地面积的70%[13]。这决定了我国必须立足“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建设符合我国需要的中国特色农业强国。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1.036.F001图12018—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二是普遍共性。符合中国特色国情并不意味着完全与国际农业强国不同,而是需要具有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均主要由家庭单位开展[14]。因此,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需遵循这一规律,以家庭经营为主要方式。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需要现代技术的推动。其中,杂交水稻技术助力我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0%人口的吃饭问题[15];禽流感疫苗助力我国禽业平稳度过禽流感带来的危机,并使我国禽蛋和禽肉产量位居世界前列[16]。澎湃新闻网数据显示,2022年在全球禽流感肆虐背景下,我国全国家禽出栏161.4亿只,较上一年增加4亿只,涨幅为2.5%[17]。因此,中国特色农业强国需以科技创新为关键驱动,推动农业生产力现代化、农业生产关系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现代化。2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价值意蕴2.1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有利于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任务之一[18],有助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2023年4月20日,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以农业强国建设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19]。一方面,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可有效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不断增强我国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展农业多元价值功能与增收空间[20]。2017—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见图2。由图2可知,受农业增收空间扩大影响,2017—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万元上升至2.01万元。这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提升了农业从业者整体收入,由此提高农民农村整体富裕程度。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会使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相融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加速农业产业发展[21]。2023年,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进行全面部署[22]。此过程不仅能够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且可优化农村现代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进而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1.036.F002图22017—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2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有助于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农产品生产、农业科技、乡村旅游、循环农业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产业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产物,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增进经济社会效益,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3-24]。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5]。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表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核心是要不断提升安全保障力、资源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并在可保障性强、可持续性强、可动员性强、可防范性强、可拓展性强五方面作出持续努力[26]。此过程有助于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3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有益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4]。乡村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成为推动绿色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27]。良好资源环境和绿色生态空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强国的优势[28-29]。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30]。并且,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相关主体会正确处理并优化协同人与资源、人与产业、人与乡村、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推动农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竞争力方向转变[31-32],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的建设。3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推进路径3.1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我国应始终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根本,为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方向。一方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我国应推进县城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县城落户限制,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提高县城户籍登记和迁移便利度。二是应补齐县域公共服务和环境卫生短板,大力提升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县域公共服务能力,确保非户籍人口享有公共服务,搭建城乡要素对接服务平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方向。三是我国应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强化县域就业承载能力,着力建设实训基地、返乡入乡创业园区,以此推进城市产业要素向县域集聚,从而培育形成县域经济实力和特色产业,形成城乡产业协同效应,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此外,我国还应通过提高农民工县域就业服务保障、提供返乡创业农民工专业化服务等措施,推动农民就近就业。四是我国应加速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农村物流、医疗卫生投入,打造更为舒适的人居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从城市流入,实现城乡人才资源双向自由流动,加快城乡在生产、生活空间的协同建设,赋能共同富裕,从而明确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方向。另一方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其一,各地应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通过改革盘活农村资产打通资源变资本、变财富的渠道,特别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共同富裕。其二,各地应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将中央的惠农政策精准落实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中,切实提高农户的转移性收入,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方向。3.2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为根本,夯实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保障我国应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依托乡村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以促进产业兴旺为根本,加速推进乡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夯实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保障。第一,促进乡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相关产业部门应当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小农户家庭经营与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支持机制,促进乡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第二,促进乡村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我国应加快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村居民创新生产能力,建立乡村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农村地区应紧抓新时代政策红利,推动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持续促进乡村农业生产体系向现代化方向迈进,赋能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第三,促进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各地农业产业部门应当积极调整并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乡村产业融合,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文化+”等新业态和新产业,建立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保证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稳步推进。3.3以创设乡村生态宜居环境为指向,厘清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具体思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33]。鉴于此,我国应加速推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创设乡村生态宜居环境,为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具体思路。第一,建立乡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乡村地区应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常态化工作稳步推进,形成以多方监督为关键、以法律约束为抓手、以农民自我管理为核心的长效保护机制。环保部门应当制定规范化环境保护条例,保证乡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落地实施,高效推进农业绿色低碳生产工作,为建立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提供具体思路。第二,加大农民生态保护意识培训力度。相关产业部门应借助互联网平台或广播,积极宣传环境保护重要性,让居民深入了解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构建对自身、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内在意义,逐步应用实际生活、生产过程中。3.4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保证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高效推进作为社会安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农业发展应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保证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高效推进。第一,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一是打造创新科技攻关队伍。各地区需促进高校、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农业企业等主体形成科研合力,展开区域间科研项目合作,结合市场发展需求打造一支高质量创新科技攻关队伍,以市场为导向明确科研攻关方向,促使可实施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并落地实施。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各地应加速促进科技、金融等多个领域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资源集聚,推动农业科研创新机构与需求方形成“供需”对接模式,建立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有效赋能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三是完善农业科技转化支持政策。各地应立足于乡村实际发展需求,充分发掘各类资源要素的内在潜力,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科技转化支持政策,提供农民培训、专业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支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高效落地,保证中国特色农业强国高质量建设。第二,建立生态农业创新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强调“循环”“再利用”的基本原理,旨在重塑农业系统内部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应加速构建生态农业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为高效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助力。一方面,我国需因地制宜地开发原始农业资源,促进农业产品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沉浸式农业绿色生产模式,形成“旅游+乡村生态农业”新业态,为推进农村生态农业创新发展模式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我国应引入现代化植保机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行农作物生产绿色防控机制,促进生态农业创新发展,保证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高效推进。4结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的必要保障。未来,可从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为目标、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为根本、以创设乡村生态宜居环境为方向、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方面发力,加速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