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玉米作为重要的青绿饲料[1-2],具有营养丰富[3]、生产周期短[4]、种植密度大[5]、收割方便[6]等特性,能够较好地满足畜牧养殖业对饲草料的需求。《2022年中国全株玉米青贮质量安全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87.4%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质量达到三级以上水平;其中17.6%达到一级水平[7]。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青贮饲料”[8],进一步凸显青贮玉米生产的重要性。近年来,青贮玉米生产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许瀚林等[9]认为,青贮玉米生产区从北到东南总体呈现“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的分布格局,其中不适宜区呈“从南向北”扩展趋势。彭艳玲等[10]运用最新改进DEA-EBM模型、能值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各示范区的“青贮玉米+养殖”种养结合模式的产出效率差距明显,所有综合效率非有效的示范区均处于规模效率非有效状态。郭江等[1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指出,青贮玉米生产可为畜禽提供高蛋白营养物质,更利于畜禽消化吸收。崔彪等[12]研究发现,玉米品种、切割长度、留茬高度、收获期、籽实破碎等是影响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倪印锋等[13]采用2014—2018年中国6个地区青贮玉米生产的微观调研数据进行调查,发现宁夏、新疆、山东、河北、内蒙古、四川地区青贮玉米生产效率较高。但目前关于青贮玉米生产集聚区变动的研究较少见。因此,文章选用2001—2021年全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重心模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我国青贮玉米生产集聚区变动与影响因素,对于构筑青贮玉米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探索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1材料与方法为有效探究我国青贮玉米生产区域变动的成因,一方面,对青贮玉米生产量展开空间自相关检验,用以判断我国青贮玉米生产量的空间相关性;另一方面,选取空间计量模型探析青贮玉米生产影响因素在长期及短期内的空间溢出效应。1.1研究方法1.1.1重心轨迹分析法重心轨迹分析法侧重于计算某一产品生产重心的年度变化量,以此分析某产品生产布局变迁过程[14]。青贮玉米生产侧重点是某时期青贮玉米生产量分布在地理上达到的平衡点[15-17]。本研究以2001—2021年青贮玉米年生产量作为代表变量,表示若某年某地区的青贮玉米生产量上涨幅度较大,且对全国青贮玉米生产贡献度较高时,会使青贮玉米生产中心向此地区转移[18-20],青贮玉米生产重心计算公式为:X¯=∑i=1nXiBi∑i=1nBi (1)Y¯=∑i=1nYiBi∑i=1nBi (2)式中:Xi、Yi为各省份转点坐标;Bi为各个省份的青贮玉米生产数量;n为我国30个省份。1.1.2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法空间相关性检验。由于空间自相关具有相对复杂性,本研究利用莫兰指数[21]检验空间相关性。I=∑i=1n∑j=1nωij(Xi-X¯)(Xj-X¯)S2∑i=1n∑j=1nωij (3)式中:S2=∑i=1n(Xi-X¯)2n为样本方差;ωij为空间权重矩阵。选用经济距离矩阵、地理距离矩阵、邻接权重矩阵逐一展开详细探究。莫兰指数取值范围为[-1,1],若I=0,为不存在空间相关性;若I<0,代表负相关;若I>0,代表正相关;I的绝对值越大代表相关性越强。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既可计算得到解释变量的直接与间接效应,亦能考虑时间、空间滞后性,还能兼顾各省份间解释与被解释变量交互影响[22]。选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全面探究青贮玉米生产区域变动影响因素的延续性以及空间溢出效应。Yt=τYt-1+λWYt+ηWYt-1+Xtβ+WYtδ+μ+ν+εt (4)式中:Y、X分别为青贮玉米生产情况及影响因素(选择生产规模、要素投入、社会经济、财政扶持、粮食优势、教育环境及自然灾害作为影响因素);η、τ、λ依次为被解释变量的时空、时间和空间滞后项系数;W、μ、ν依次为空间权重矩阵、地区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δ、β为相应系数变量;ε为误差项。1.2数据来源采用2001—2021年全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展开探究。研究所选的青贮玉米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粮食产量、农业比较收益、农作物受灾面积、财政农业总投入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生产基础设备投资、交通运输线里程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农业劳动力受初中以上教育程度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人口普查数据。样本初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1.033.T001表1样本初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定义单位样本量均值标准差被解释变量生产规模全国青贮玉米播种面积/总产量%68215.58039.472解释变量要素投入基础设备生产基础设备投资亿元68248.98052.511化肥施用化肥施用量万吨682186.410147.89社会经济务工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6820.4850.489农业收益农业比较收益%68216.9238.531交通环境交通运输线里程千米6823.1465.057政策支持财政扶持财政农业总投入亿元682511.20174.060控制变量饲粮优势青贮玉米产量/省份面积万t/km26823.1285.967教育环境农业劳动力受初中以上教育程度—6827.5680.838自然灾害青贮玉米受灾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6823.4512.571注:“—”表示无单位。2结果与分析2.1我国青贮玉米生产集聚区域变化2.1.1青贮玉米生产集聚区域变动为探析2001—2021年我国青贮玉米生产区域的变化,选取优势区域青贮玉米生产贡献度(各省青贮玉米播种面积在同期全国总产量比重)加以描述,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我国青贮玉米区在时间、空间层面均呈现显著变化。从地区层面分析,第一,东北青贮玉米区贡献度从2001年14.93%升至2021年24.99%,共上升10.06%,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第二,西北和西南青贮玉米区贡献值依次从2001年13.07%、15.30%上升至2021年13.87%、22.34%,主要于2008年后逐年上涨;第三,中原青贮玉米区的青贮玉米生产量贡献率呈先升后降趋势,从2008年后逐年降低,2021年贡献度仅有21.06%,对比2008年降低14.69%。就省区层面分析而言,一方面,2021年青贮玉米贡献度排名前七省份依次为黑龙江、四川、河南、内蒙古、山东、河北、吉林。同2001年相比,黑龙江、四川、河南、内蒙古等省份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云南上升速度最快,2001—2021年间上升4.48%;河北、安徽等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河北下降速度较快,共计降低9.8%。另一方面,中原、东北青贮玉米生产区发展较早,具备良好自然资源条件,有利于青贮玉米生产;西北青贮玉米区与西南青贮玉米区属于我国成长型产区。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1.033.T002表22001—2021年我国青贮玉米生产贡献度优势区域变化地区省份2001年2008年2015年2021年中原生产区山东8.8910.499.986.15河北15.1915.3412.275.94河南3.9810.097.597.45安徽7.146.642.721.52合计35.2042.5632.5621.06东北生产区吉林2.996.866.285.34内蒙古2.234.815.296.45辽宁1.884.415.984.39黑龙江7.833.546.488.81合计14.9319.6224.0324.99西北生产区新疆6.783.994.695.31甘肃3.511.983.345.11陕西2.251.631.281.69宁夏0.530.641.221.76合计13.078.2410.5313.87西南生产区云南6.984.995.586.59重庆0.110.981.131.33四川2.993.515.587.47贵州2.231.362.113.97广西2.992.763.222.98合计15.3013.6117.6222.34%2.1.2青贮玉米生产重心演变轨迹(见表3)由表3可知,我国青贮玉米生产重心在2001—2021年之间变化较为显著,整体呈“先东后西”的演变态势。其中,青贮玉米生产重心移动范围主要在山西、陕西境内,处于我国北方地区,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北方青贮玉米生产占主要地位。同时,青贮玉米产区在东北、西北、西南持续向好发展,在中原产区不断弱化,全国青贮玉米生产布局呈现“先东后西”的演变趋势。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1.033.T003表32001—2021年我国青贮玉米生产量重心变迁距离年份方向距离/km年份方向距离/km2001—2002年东北26.9542012—2013年东北36.6112002—2003年正东21.0222013—2014年西北5.4502003—2004年东北38.2862014—2015年东南3.4362004—2005年西南68.1772015—2016年正西6.8122005—2006年东北2.7492016—2017年正西10.7412006—2007年西北8.7492017—2018年西北102.2102007—2008年东南17.9462018—2019年东南14.8542009—2010年西北9.0252019—2020年西南8.5142010—2011年西北13.0022020—2021年西南27.5032011—2012年西北10.090从演变轨迹分析,青贮玉米生产重心演变可以分为5个阶段。2001—2004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青贮玉米生产重心快速向东北方转移,显著提升东北产区青贮玉米生产量,发展势头强劲。2004—2008年为第二阶段,期间青贮玉米生产重心向西南方转移。这期间2004—2005年间青贮玉米生产重心向西南方大幅移动,共计移动68.187 km;2005—2006年间向东北方转移,共移动2.749 km;2006—2007年间向西北方转移,共移动8.749 km;2007—2008年间东南方向大幅度转移,共移动17.946 km。2008—2012年为第三阶段,这一过程中青贮玉米生产重心持续向西北方转移,且该期间青贮玉米产西北区发展势头较猛。2012—2016年为第四阶段,该阶段青贮玉米生产重心整体向西南方转移,且在2012—2013年期间呈小幅度向东北方转移趋势;2013—2014年期间小幅度向西北方转移,2014—2015年期间小幅度向东南方转移;2015—2016年期间向正西方移动。2016—2021年为第五阶段,这期间青贮玉米生产整体向西北方转移,从2018—2019年小幅度向正东转移,随后在2019—2021年期间大幅向西南方转移。2.2实证分析2.2.1空间自相关性检验根据模型(3)检验得出,2001—2021年我国各个省区青贮玉米生产量01矩阵的莫兰指数均在5%显著性检验水平上且为正。然而,经济距离矩阵、地理距离矩阵均未通过检验,意味着青贮玉米生产量具有空间相关性。经济距离、地理距离矩阵不显著的原因是青贮玉米生产量相关性受单一经济差距、地理距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研究期内青贮玉米生产布局在空间上的正相关关系(见表4)。由表4可知,研究期内青贮玉米生产布局基本维持在稳定状态,期间略有上升波动态势,且在2021年达到峰值。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1.033.T004表4莫兰指数年份01矩阵经济距离矩阵地理距离矩阵莫兰指数P值莫兰指数P值莫兰指数P值20010.2750.014-0.1510.187-0.0580.23420020.2660.014-0.1560.173-0.0590.22520030.2670.016-0.1470.196-0.0560.27520040.2640.016-0.1480.195-0.0570.25420050.2620.016-0.1480.197-0.0570.26420060.2530.018-0.1470.199-0.0560.27920070.2460.019-0.1430.199-0.0550.28820080.2680.016-0.1720.151-0.0620.17120090.2440.021-0.1630.168-0.0560.28120100.2560.019-0.1620.172-0.0570.25920110.2630.018-0.1580.189-0.0580.24720120.2640.018-0.1550.189-0.0570.26820130.2690.017-0.1540.192-0.0580.24820140.2670.018-0.1530.195-0.0570.26820150.2620.018-0.1520.196-0.0560.28320160.2550.010-0.1480.201-0.0550.29520170.2560.010-0.1480.202-0.0560.28520180.2950.015-0.1620.181-0.0770.04620190.2990.014-0.1570.191-0.0770.04920200.3110.014-0.1420.225-0.0780.04220210.3190.014-0.1190.295-0.0830.0272.2.2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通过Wald检验、Hausman检验选取最佳模型,并通过LR检验确定空间杜宾模型是否转换成空间滞后模型。在双重检验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操作经验[23],最终选取较为适配的动态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依据多重共线性验证结果得出方差膨胀因子(VIF)为3.78,表明模型整体结果良好,可被排除变量共线问题,且模型与解释变量系数同预期基本吻合。其中,直接与间接效应分别指变量对本省份、周边省份青贮玉米生产规模的影响程度(见表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1.033.T005表5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项目系数PZ短期直接效应长期直接效应长期间接效应短期间接效应系数PZ系数PZ系数PZ系数PZ基础设备0.510.009***0.500.006***0.520.006***0.340.005***0.360.005***化肥施用0.390.007***0.410.005***0.400.005***-0.230.335-0.250.271农业收益-0.680.068*-0.680.050*-0.660.045*0.770.3520.770.335务工收入0.370.077*0.380.065*0.380.064*-0.070.587-0.100.381交通环境-0.280***-0.270***-0.280***-0.260.092*-0.230.252财政扶持0.570.021*0.650.019*0.660.019**0.540.057*0.540.045**粮食优势0.220.7850.210.7250.090.8110.490.7120.360.712教育环境-0.160***-0.160***-0.170***-0.150.071*-0.120.232自然灾害-0.830.282-0.830.255-0.820.2530.610.8040.640.780注:“*”“**”“***”分别为10%、5%、1%显著性水平;若PZ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反之则不存在显著相关性。(1)要素投入对青贮玉米生产的影响。由表5可知,生产基础设备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估计系数为0.51,表征青贮玉米生产基础设备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青贮玉米生产规模便上升0.51个单位。其中,生产基础设备的短期直接、长期直接、短期间接以及长期间接效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值分别为0.50、0.52、0.36和0.34,表明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生产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增加都能推进本省青贮玉米生产。化肥施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估计系数为0.39,青贮玉米生产中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单位,青贮玉米生产规模便扩大0.39个单位。同时,化肥施用量短期直接、长期直接效应的系数分别为0.41和0.40,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短期、长期内化肥施用量比重增加均有利于推进本省青贮玉米生产。然而,化肥施用短期和长期间接效应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值依次为-0.25和-0.23,代表间接短期、长期化肥施用量增加会抑制相邻省份青贮玉米生产。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饲料化肥施用运输成本较大,致使区域间流通性较弱,故而短期内会抑制青贮玉米生产[24-25]。(2)社会经济对青贮玉米生产的影响。由表5可知,农业收益短期与长期直接效应估计系数依次为-0.68和-0.66,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然而,短期间接、长期间接效应都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业收益增加会抑制本省青贮玉米生产。从短期来看农业收益每上升1单位,本省单位青贮玉米生产便会缩减0.68个单位,从长期来看则会减少0.66个单位。务工收入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0.37,说明务工收入每提升1单位,青贮玉米生产规模会上升0.37个单位。短期直接与长期直接效应系数都为0.38,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务工收入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本省青贮玉米生产,然而对相邻省份影响不显著。交通环境短期直接、长期直接、短期间接、长期间接效应均为负,估计系数依次为-0.27、-0.28、-0.23和-0.26,表明交通运输线里数增加会对本地以及相邻省份青贮玉米生产产生抑制作用。究其原因,交通运输条件越好,地区间人员、技术等交流越密切,使得当地青贮玉米从业人员被邻近地区更先进的饲料生产环境吸引,造成本地区青贮玉米从业人员流失,进而降低本地区青贮玉米产量[26-27]。(3)政策支持对青贮玉米生产的影响。由表5可知,政策支持通过显著性检验,长期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依次为0.66和0.54;短期直接与间接效应系数依次是0.65和0.54,意味着政府财政支持可推进本省单位青贮玉米生产规模的发展。原因可能是各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青贮玉米生产,持续出台财政扶持政策,促进了青贮玉米生产发展,为青贮玉米生产连增提供有力支撑[28]。当财政支农力度增加时,农业青贮玉米生产积极性会增加,显著提升县域青贮玉米生产量[29-30]。(4)其他因素对青贮玉米生产的影响。粮食优势短期直接与长期直接效应均通过检验,系数逐一为0.21、0.09,表示粮食产量增加不管从短期或长期看均会推进青贮玉米生产。生产者会依照青贮玉米价格的涨幅来调整具体生产模式,以获取最大利益。另外,本地、相邻省份的溢出效应为正,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教育环境、自然灾害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短期直接、长期直接、短期间接、长期间接效应均为负,表明完善教育环境、增加交通运输线里数会抑制本地以及相邻省份青贮玉米生产。3结论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视角,选用200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重心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我国青贮玉米生产的集聚演变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我国青贮玉米生产在空间层面呈现聚集特征,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001—2021年,我国青贮玉米生产量的莫兰指数总体上“呈先降再升再降再升”的发展态势,即2001—2009年聚集性减弱,于2009—2013年增强,于2013—2016年减弱,再于2016—2021年增长,最终于2021年达到峰值。2001—2021年间,我国青贮玉米生产重心整体呈向东北、西北方移动演变态势。粮食优势、政策支持、务工收入提升会促进青贮玉米生产规模的发展。交通环境、教育环境、自然灾害均抑制本省、相邻省份的青贮玉米生产,影响程度随时间推移而增强。生产基础设备、化肥施用、农业收益对本省份青贮玉米生产有正向影响,但对相邻省份青贮玉米生产影响不显著。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