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为了遏制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部分国家提出碳中和概念,大力发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并开展了多个示范工程。CCUS技术涉及以下4个过程[1-2]:第一,CO2捕集及纯化,即收集和浓缩的CO2。第二,CO2运输,即将浓缩的CO2输送到指定的封存地点。第三,二氧化碳驱油技术(CO2-EOR),将CO2注入油气井以提高采收率,或注入煤层获得甲烷,或注入废弃油气田、地下咸水层和海底储存。超临界CO2的溶解能力高于气体状态,与液态的溶解能力相当,但其扩散系数远超液体状态,能够更快地渗透到其他体系,使得在进行CO2驱油时,原油中的轻质部分被抽提,原油和二氧化碳间的界面张力被降低,从而提高了采收率[3];第四,CO2封存,CO2-EOR是CO2封存的有效路径之一。为更好地进行CO2运输,需要充分了解CO2相态。CO2分为气态、液态、固态、超临界状态和密相状态[3-5]。由CO2相态图可见,超临界、密相区、气态、液态交界点的温度为31 ℃,压力为7.38 MPa[6-8]。目前,液化石油气(LNG)的船运技术比较成熟,也适用于液态CO2的船运;CO2储罐车运输不适用于大规模的CO2运输。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CO2相态容易受到环境温度变化和压降的影响,出现气体状态,长距离输送方式分为低压输送(4.8 MPa)[9]和高压输送(9.6 MPa),避免CO2在输送过程中发生相态变化[10]。在CO2输送过程中,CO2管道易产生纵向折裂,每隔500 m需加装制动器;当CO2的气体压力由大于8.3 MPa降到大气压时,由于降温效应,局部管道温度可达到-78.9 ℃,此时除了采用特制放空阀外[11],还可采用逐级变压的方式改善[10]。文中研究CO2的高压输送,讨论不同进口压力和进口温度对超临界-密相输送的影响。1模拟计算1.1网格划分模拟管道输送长度为500 m,管径为355.6 mm。为了更好地研究温度、静压、动压、全压、压降的变化,对网格进行局部加密,网格划分方式如图1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3.12.010.F001图1网格划分方式1.2数学模型采用Standard k-ε湍流模型;采用SIMPLE算法求解压力-速度耦合方程;动量方程、动能方程均采用二阶迎风格式处理;湍流脉动能方程、湍流耗散率方程均采用一阶迎风格式处理。湍流动能方程的计算收敛误差设定为10-6,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以及其他方程的计算收敛误差均设定为0.001。模拟计算过程中,CO2热物理参数通过激活Fluent 19.0软件中的Nist-real-gas-model调用,取自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的数据库。2模拟设计数值模拟参照龙安厚[3]等的数据进行,超临界CO2输送的进口参数为:温度分别取40 ℃、50 ℃、55 ℃和60 ℃;压力分别取11 MPa、12 MPa、13 MPa和14 MPa。输送CO2的管道材质为碳钢,管径为355.6 mm,流量为1 000 kg/h,保温层厚度为0.01 m,环境温度20 ℃。3结果与分析3.1不同进口压力对超临界-密相输送的影响3.1.1不同进口压力下流体温度与管长的关系在超临界-密相输送过程中,不同进口压力下流体温度沿管长方向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3.12.010.F002图2不同进口压力下流体温度沿管长方向变化情况由图2可知,进口压力分别为11 MPa、12 MPa、13 MPa和14 MPa时,管道流体温度差异较大。管道长度小于50 m时,不同进口压力下的流体温度曲线几乎重合;管道长度大于50 m时,进口压力为13 MPa时的流体温度曲线最低,其次为进口压力14 MPa、12 MPa和11 MPa时。3.1.2不同进口压力下流体温度与静压的关系在超临界-密相输送过程中,不同进口压力下静压沿管长方向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3.12.010.F003图3不同进口压力下静压沿管长方向变化情况由图3可知,进口压力为11 MPa时,其静压差为1 800 Pa,当进口压力为12 MPa时,其静压差为1 898 Pa,当进口压力为13 MPa时,其静压差为1 900 Pa,当进口压力为14 MPa时,其静压差为1 966 Pa,四种进口压力下静压的差异不大。3.1.3不同进口压力下流体温度与动压的关系在超临界-密相输送过程中,不同进口压力下动压沿管长方向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3.12.010.F004图4不同进口压力下动压沿管长方向变化情况由图4可知,进口压力分别为11 MPa、12 MPa、13 MPa和14 MPa时,动压差异较大。管道长度小于50 m时,进口压力为14 MPa时的动压曲线与进口压力为13 MPa时的动压曲线几乎重合;进口压力为11 MPa时的动压曲线高于进口压力为12 MPa时的动压曲线。管道长度大于50 m时,进口压力为11 MPa时的动压曲线略高于进口压力为12 MPa时的动压曲线,进口压力为12 MPa时动压曲线略高于进口压力为14 MPa时的动压曲线,进口压力为13 MPa时动压曲线最低。3.2不同进口温度对超临界-密相输送的影响3.2.1不同进口温度下流体温度与管长的关系在超临界-密相输送过程中,不同进口温度下温度沿管长方向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管道长度大于50 m时,进口温度为40 ℃和50℃时的流体温度明显小于进口温度为55 ℃和60 ℃时的流体温度;进口温度为55 ℃时的流体温度略小于进口温度为60 ℃时的流体温度;进口温度为50 ℃时的流体温度略小于进口温度为40 ℃时的流体温度;进口温度为50 ℃时的流体温度最小。10.3969/j.issn.1004-7948.2023.12.010.F005图5不同进口温度下温度沿管长方向变化情况3.2.2不同进口温度下流体温度与静压的关系在超临界-密相输送过程中,不同进口温度下静压沿管长方向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3.12.010.F006图6不同进口温度下静压沿管长方向变化情况由图6可知,进口温度分别为40 ℃、50 ℃、55 ℃和60 ℃时,流体温度差异不大,流体温度沿管长方向变化的曲线几乎重合。3.2.3不同进口温度下流体温度与动压的关系在超临界-密相输送过程中,不同进口温度下动压沿管长方向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3.12.010.F007图7不同进口温度下动压沿管长方向变化情况由图7可知,进口温度为40 ℃和50 ℃时的动压明显小于进口温度为55 ℃和60 ℃时的动压;进口温度为55 ℃时的动压略小于进口温度为60 ℃时的动压;进口温度为50 ℃时的动压最小。4结语超临界状态-密相状态下,进口压力分别取11 MPa、12 MPa、13 MPa和14 MPa,当管道长度大于50 m时,进口压力为13 MPa时的流体温度曲线和动压曲线最低,4种情况下的静压差异不大;进口温度分别取40 ℃、50 ℃、55 ℃和60 ℃,当管道长度大于50 m时,进口温度为50 ℃时的流体温度曲线和动压曲线最低,4种情况下的静压差异不大。在实际的超临界-密相二氧化碳管道输送中,选择进口压力为13 MPa,进口温度为50 ℃。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