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战略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上不断丰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经济动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22年全年工业增加值372 575亿元,同比增长9.6%[1]。我国需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多方发力推进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而精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助力工业企业利用智能化和数据驱动更好地监测生产过程,实现生产链、价值链、供应链紧密协同,从而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整体工业产业部门向更高水平迈进,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与此同时,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区域与城乡间资源要素共享,畅通要素流通渠道,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激活落后地区工业产业发展活力,以新型经济增长点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3]。本研究针对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机理、进路展开研究。1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1.1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强调[4]。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5]。由此看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而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助力推动产业链与科技链安全自主可控发展,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重点产业和民生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以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核心动能。第一,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依靠自主创新驱动,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加强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促进工业经济总体企稳回升,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经济基础[6]。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3年初,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占GDP比重高达33.2%,近10年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4%,成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动能[7]。第二,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生产方式,提高自主研发与生产效率,利用超强市场整合能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将工业产业竞争优势向人力资本和知识密集方向转变。在此背景下,我国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促使工业产业增加值持续上升,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基底。1.2全面建设制造强国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8]。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份额约为30%,在全球工业经济增长中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9]。为加速制造强国建设进程,工业产业不断夯实自身发展实力,持续强化上下游协同攻关,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10]。一方面,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优化制造业创新链,科学布局制造业链式结构,引领重点产业向创新驱动方向升级,为全面建设制造强国注入创新动能[11]。另一方面,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助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为内容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工业生产效能,促进制造产业与业态不断成长,夯实制造强国建设之基[12]。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技术创新作为支撑,着力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和水平,赋能制造强国建设。1.3推动国内国际联动循环的关键支撑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将高质量发展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紧盯发展目标,持续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与开放度,增强行业发展的国内外共享,有效支撑国内国际联动循环。一方面,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促使我国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以引领工业企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内合理布局,进而推动资源在国内国际实现联动循环[13]。另一方面,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开放的工业化,要求加强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并将工业产业各环节嵌入全球分工合作网络[14]。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能够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提供关键支撑[15]。2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机理2.1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口规模优势发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人口规模大,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口数量达到14.13亿人,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8.03%[16]。因此,亟须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本,将人口规模转化为高质量劳动力要素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韧性、潜力与回旋空间。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有效需求释放,助力人口规模优势发挥。首先,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张,并开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型消费产品[17],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助力人口规模优势发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其次,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持续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活跃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领域,改变传统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单纯依靠劳动力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促使大规模劳动力资源实现高效配置[18],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后,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倒逼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使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素质显著提高,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21年城镇就业人数总量达到46 773万人,比2012年增加9 486万人,年均增长1 054万人 [19]。由此,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助力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从而将较大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水平。2.2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从主体范围看,中国式现代化要使世界20%的人口实现共同富裕,且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先富,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产业工人是共同富裕的积极参与者与贡献者,在创造社会财富中扮演中坚角色[21]。对此,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将坚持产业工人高质量就业作为目标,能够强化投资、消费与产业间的相互衔接,推动经济政策和促进就业协同发力,形成实现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机制。与此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工业产业,形成较为丰富的工业产品供给,摆脱“短缺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进而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22]。2.3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遵循“生态化”发展原则,朝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4]。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性融入信息化与现代化发展元素,最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障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相得益彰、和谐共生。与此同时,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为抓手,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化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生态优先与节约集约发展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部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5%,同比上升0.5%;PM2.5浓度为30 μg/m3,同比下降9.1%[25]。此外,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传统重工业绿色改造的同时,促进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新增长点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煤炭消费持续走低,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第一,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巨大力量[26]。2.4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走上和平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新征程上,中国与世界各国需形成良性互动格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强国之基。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富国之源,已经成为对外贸易主力军,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助力我国走上和平发展道路[27]。工业产业凭借自身雄厚实力,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新优势,促使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随着工业产业的开放优势日益凸显,我国已签署200多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8],加快促进工业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稳妥开展健康、数字与绿色等领域合作奠定物质基础,以推动我国国际地位攀升、持续走上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能够使中国大踏步走向现代化,也能为世界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随着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中国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3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施路径3.1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实现技术创新与政策创新统一联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进而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首先,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水平技术要素供给,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与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新技术、新科技在工业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以寻求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线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其次,工业产业部门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瞄准统筹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动能转换,增强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以精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工业企业应致力于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优化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位和布局,提高研发产出效率,提升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增长极的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拓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面,推动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物质基础。3.2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打造工业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助于克服传统经济体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供需失衡问题,促进产销精准匹配,进而为打造工业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第一,相关部门应利用数字平台重组产业链供应链,促进资源高效匹配和协同共享,打造强大工业产业集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与此同时,平台还应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推进工业产业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运用数字化手段降本增效,形成以链主企业为首的工业产业集群,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第二,相关政府部门应推动建立一批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工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数字化变革,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向云端迁移,提升平台应用服务水平,打造强大工业产业集群,着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第三,有关部门应鼓励具备竞争优势的工业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智能制造与示范工厂,促使产业模式由流水线转向定制化生产,从技术研发、生产运行与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以全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体而言,数字经济作为释放数字化效能的价值要素,有利于驱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模式创新,进而提升整体生产率水平,推动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3.3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相关部门应发挥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引领作用,打造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推动形成并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从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人才培育等方面实现融合共促,加大要素保障力度,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当地工业产业部门应立足发展基础和优势,围绕产业链现代化建设重点领域,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促进工业产业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深度融合,合力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水平。4结论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从基本逻辑看,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动能、全面建设制造强国的应有之义、推动国内国际联动循环的关键支撑。从机理层面解读,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人口规模优势发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我国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为进一步增强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作用,应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打造强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