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韧性指在产业链条某一环节受到冲击时,仍能够对破坏性事件作出积极反应,并恢复正常运转的适应性能力[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3]。这充分说明积极培育核心产业和关键环节、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已成为我国抓住全球分工重塑和调整机遇、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饲料业总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可以较好地满足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求。然而,在饲料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饲料业产业链安全性与竞争性也受到一定冲击,影响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4]。为强化饲料业产业链韧性,各地区均致力于发展饲料业,延长产业链条。因此,本文构建饲料业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探究具体的影响因素,以期掌握饲料业产业链韧性的实际情况,明确饲料业产业链提升的难题与重点突破领域。已有研究主要从人工智能[5]、产业协同集聚[6]、数字金融[7]等方面探讨产业链韧性水平影响因素。何华沙等[8]基于产业链视角研究了饲料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李云松等[9]研究了供应链视角下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但很少有文献从实证角度对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进行探析,且剖析饲料业产业链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较少。因此,本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2—2021年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具体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提升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提供参考。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数据来源将全国30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2012—2021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相关数据来自《中国饲料工业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以及国家统计局。对于部分缺失的原始数据,通过插值法补齐。1.2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饲料产业特点及产业链韧性相关概念[10-12],从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政府力量4个维度构建饲料业产业链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结果见表1,各指标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2.034.T001表1饲料业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测算权重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解释属性抵抗能力(B1)有效灌溉面积(C1)有效灌溉面积/饲料粮播种面积+饲料业从业人员占比(C2)饲料业从业人员/省域总人数+人均饲料粮占有量(C3)饲料粮总量/省域总人数+单位面积饲料粮产量(C4)饲料粮总产量/饲料粮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C5)农药使用量/饲料粮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C6)化肥使用量/饲料粮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C7)农膜使用量/饲料粮播种面积-适应能力(B2)复种指数(C8)饲料粮播种面积/省域耕地面积+饲料业增加值增长率(C9)(当期饲料业增加值-上期饲料业增加值)/上期饲料业增加值+饲料企业利润率(C10)饲料企业总利润/饲料企业总成本+创新能力(B3)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C11)机械总动力/饲料粮播种面积+单位播种面积饲料粮产出(C12)饲料粮产出/饲料粮播种面积+人均饲料业研发支出(C13)饲料业研发支出/饲料业总支出+每万人饲料业技术人员(C14)饲料业技术人员数/饲料业从业人员数+政府力量(B4)政府补助(C15)政府对饲料企业各项补贴之和+国有饲料企业占比(C16)国有饲料企业数/饲料企业总数+应缴税费(C17)饲料企业应缴税费总额+每年受处罚企业数量占比(C18)受处罚饲料企业数量/饲料企业总数+注:“+”表示指标具有正向属性,“-”表示指标具有负向属性。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2.034.T002表2各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变量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变量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C11.00967.85433.52415.247C10131.654369.635305.32119.0254C254.217373.251188.52133.025C114.52644.78113.0255.634C32.02432.65412.3056.035C121 274.5213 124.5141 789.635359.624C417.25491.25417.25420.698C130.63515.6356.5244.125C50.459100.00015.48718.698C140.02618.5474.2513.658C60.3962.5141.6980.387C150.445236.54166.35855.147C70.0017.9680.7540.865C160.000425.63535.69861.247C80.0320.7540.2690.141C170.0233 204.214160.254402.365C90.3967.6982.5871.258C180.165129.65424.36531.458抵抗能力是指产业链遭遇外部冲击时的应对能力[13-14],是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提升的内在要求。其中,抵抗外部冲击能力越强,说明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越强。饲料粮有效灌溉面积、饲料业从业人数、人均饲料粮占有量及单位面积饲料粮产量可以直观反映饲料粮产出状况与饲料行业从业水平。单位面积饲料粮产量、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及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能够反映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绿色低碳发展情况[15-16],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衡量饲料业产业链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适应能力主要刻画产业链在遭遇自然风险与外部冲击后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能力[17],使用饲料量复种指数、规模以上饲料企业利润率及饲料业增加值增长率等指标来反映。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在产业链遭受冲击后自我调整和创新的能力[18-19],包括生产改进、知识积累及技术革新等方面内容,具体到饲料业产业链韧性则主要为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播种面积饲料量产量、人均饲料业研发支出及每万人饲料业技术人员。政府力量在饲料产业链耦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21],因此将其纳入饲料业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之中。基于数据可得性原则,从援助与监管两个维度出发,选取政府补助、国有饲料企业占比、应缴税费与每年受处罚企业数量占比表征政府力量。1.3熵值法熵值法是根据数据信息熵特性计算各指标离散程度,并根据离散程度为各指标赋权,具体运算步骤如下:为避免量纲影响最终结果,对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Xijk为i年j省份k指标的原始值,Xtmn为t年m省份n指标的原始值,标准化处理后数值利用Yijk表示。具体处理过程如下所示:正向指标:Yijk=Xijk-min(Xijk,⋯,Xtmn)max(Xijk,⋯,Xtmn)-min(Xijk,⋯,Xtmn) (1)负向指标:Yijk=max(Xijk,⋯,Xtmn)-Xijkmax(Xijk,⋯,Xtmn)-min(Xijk,⋯,Xtmn) (2)对指标标准化处理后,计算该指标所占比重:Pijk=Yijk∑i=1t∑j=1mYijk (3)计算各指标信息熵、权重以及各省市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综合得分:dk=1-ek (4)Wk=dk/∑k=1ndk (5)Sij=∑j=1mWkYijk (6)式中:dk表示第k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ek表示第k项指标的熵值;Wk表示第k项指标的权重;Sij为i年j省份饲料业产业链韧性综合水平1.4回归模型为考察影响饲料业产业链韧性的因素,构建面板模型:RESIit=α0+∑j=15β1Xit+μi+λt+εit (7)式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RESIit表示i省份t年的饲料产业链韧性水平测度结果;Xit为解释变量,包括科技创新能力(RD)、金融发展水平(FIN)、城镇化率(URB)、对外开放水平(FDI)、饲料生产资料价格变动(GPP)、饲料产品生产价格变动(PPI);μi表示省份固定效应;λ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α0为常数项;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1.5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基于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测度结果,借鉴已有研究[22-24],从科技创新、财政补贴、城镇化率、收入结构、饲料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及饲料产品生产价格变动等6个方面选取自变量,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2.034.T003表3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名称符号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饲料业产业链韧性RESI0.2930.7450.4400.071科技创新能力RD0.014100.0003.54111.204金融发展水平FIN54.1213 732.142155.32433.562城镇化率URB0.0143.0251.1150.741对外开放水平FDI0.0932.5411.0220.574饲料生产资料价格变动GPP6.25424.31013.2105.241饲料产品生产价格PPI8.24119.36511.5470.698科技创新能力能够反映区域内饲料产业的科技水平。在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产业链上各主体可快速制定应对策略[25-26],在短时间内可推动饲料业产业链恢复至原始水平,利用饲料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表示。金融贯穿产业链全流程,可为链上主体提供融通资金、整合资源和价值增值等服务[27],利用金融业增加值表征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城镇化快速发展能够促进乡镇产业布局多元化[28],有利于强化饲料业产业链韧性,采用城镇人口与地区总人口之比衡量。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提升离不开资本市场支持,发达资本市场能够为饲料业产业链发展提供良好外部条件[29],利用外商投资企业资本注册资本体现对外开放水平。饲料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产业链韧性会产生重要影响[30],利用饲料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表示。产品生产价格的变动亦会对产业链韧性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31],利用饲料产品价格指数表征。2结果与分析2.1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演变趋势2.1.1整体发展演变趋势(见图1)由图1可知,2012—2021年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抵抗力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整体处于上升态势;政府力量在波动中保持上升发展趋势,除个别年份之外,无剧烈变动。因此,在研究期间我国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的提升得益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政府力量的改善。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2.034.F001图12012—2021年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及各维度发展水平的演变趋势注:数据为测算所得。时序演变特征:2012—2014年饲料业产业链韧性呈稳定上升趋势,由0.441上升至0.472,主要得益于饲料业产业链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改善。2015—2017年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抵抗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政府力量呈下降趋势所导致。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2014年是我国前后两轮猪周期交替之年,全行业生猪生产和头均利润处于亏损之中,因此对饲料产业链的产生较大的冲击,使得饲料业产业链的抵抗能力受到冲击;另一方面,饲料业产业链上游原料价格在此期间呈现出上涨趋势,加之饲料企业在原料采集、配方研发、生产运营以及品质管控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影响饲料产品质量,使饲料业产业链此阶段呈下降趋势。2018年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依然呈现出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2018年饲料业产业链下游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和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大规模养殖企业对饲料产品质量、综合服务等各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而上游饲料企业的整合速度滞后于下游畜禽养殖业,冲击饲料业产业链韧性。2019—2021年,我国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逐步恢复,并呈缓慢提升状态,原因可能是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之时,相关主体改进了生产方式,提高了饲料粮复种指数,提升了饲料业增加值增长率,进而强化饲料业产业链适应能力。同时,饲料企业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作为重点,紧随畜牧、水产等领域的最新营养研究成果,不断研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饲料新技术与产品,助力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此外,各级地方政府坚定不移地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创新投入,致力于提升饲料企业创新能力,继而赋能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总体来看,我国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在研究期间受到猪周期的影响而形成周期性波动发展。2.1.2区域发展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根据四大经济区域划分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探究各区域饲料业产业链韧性以及各维度发展水平,结果见表4。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2.034.T004表4各区域饲料业产业链韧性及各维度水平变动情况项目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抵抗能力2012年0.1350.1350.1250.0992021年0.2050.1650.1520.125适应能力2012年0.1410.1210.1190.1012021年0.2100.1740.1770.172创新能力2012年0.1120.0960.0890.0782021年0.1540.1220.1010.096政府力量2012年0.1080.0960.0860.0582021年0.1470.1050.0960.065总水平平均值0.4810.4010.3980.365年均增长率0.4890.2990.2600.201从平均值来看,2012—2021年四大区域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最高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再次是东北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从年均增长率来看,四大区域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均保持上升趋势。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饲料业产业链韧性的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政府力量均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作为较发达地区,饲料业现代化水平较高,整体上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相对较高。山东和江苏作为我国人口与经济大省,拥有较为广阔的饲料粮种植面积,因此饲料产业的抵抗能力强于其他地区。同时,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可用于饲料研发投入的资金也较多,使东部地区饲料业的创新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地区,促使东部地区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也相对较高,可能是由于中部地区作为拥有饲料粮食主产区最多的区域,为提升饲料业产业链抵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中部地区具有相似性,东北地区作为饲料粮的主产区之一,在机械化水平作业的助力下饲料粮有效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使抵抗能力成为提升饲料产业链韧性水平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扶持下,西部地区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提升主要得益于政府力量。2.2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的影响因素为探究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的影响因素,借助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Stata17.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由F检验及Hausman检验结果可知,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首先,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中的模型(1)。其次,利用随机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固定,结果见表5中的模型(2)。最后,引入年度虚拟变量考察,回归结果见表5中的模型(3)。综合上述结果可知,需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中的模型(4)。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2.034.T005表5回归分析结果项目模型(1)FE模型(2)RE模型(3)TE模型(4)FE-TW-DEDRD0.049***(0.011)0.042***(0.009)0.047***(0.007)0.052***(0.010)FIN0.147***(0.021)0.147***(0.029)0.396***(0.041)0.401***(0.032)URB-0.314***(0.051)-0.271***(0.041)-0.121***(0.041)-0.141***(0.021)FDI0.122***(0.032)0.114***(0.031)0.053**(0.029)0.061**(0.026)GPP-0.039***(0.006)-0.041***(0.014)-0.029***(0.009)-0.031***(0.007)PPI-0.133***(0.021)-0.114***(0.014)-0.056***(0.014)-0.063***(0.021)常数项1.023**(0.418)0.654*(0.314)-1.698***(0.357)-1.658***(0.402)时间固定效应否否是是省份固定效应是否否是N330330330330R20.1740.1620.5630.524F检验26.587[0.000]Huasman检验14.758[0.024]年度虚拟变量联合显著性25.223[0.000]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小括号内为标准误;中括号内为P值。由表5可知,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方向与显著性未发生较大改变,由此可判定模型的设定与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科技创新能力在所有回归结果中系数均为正,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随着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饲料业产业链上各主体协同发展水平提升,强化了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1%显著性检验,说明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饲料业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可获得充足资金,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与产品高效产出,进而提升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回归系数也为正,且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提升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随着外商投资不断增多,国外先进技术与高端人才不断涌入,为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人才与技术等方面支持,提升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城镇化率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城镇化率对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负向影响。深究其因,在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同时,经济、政治、法律等宏观要素向饲料业倾斜力度较小,难以匹配城镇化发展速度,使城镇化率对饲料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抑制作用。此外,饲料生产资料价格变动、饲料产品生产价格变动的回归数为负,且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二者变动对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抑制作用。3结论2012—2021年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整体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提升主要得益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以及政府力量的改善。从区域层面上看,四大区域中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最高的地区是东部地区,其次为中部地区,再次为东北地区,最后为西部地区,各区域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的驱动因素不同。从影响因素上看,科技创新能力、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率、饲料生产资料价格变动、饲料产品生产价格变动对其具有抑制作用。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设立科技联合体,提升饲料业创新水平。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提升与科技能力密切相关。因此,饲料企业应设立科技联合体,提高饲料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饲料企业应统筹联合多家科研单位,重点围绕育种、饲料、养殖等关键环节,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维度入手,借助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两种驱动力,致力于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升级,提升饲料业创新水平,赋能饲料业产业链韧性。同时,政府部门应在创新上发力,找准技术定位和技术研发端口,将新型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落实于饲料产业中,以期提升产业链韧性。第二,引入“金融+饲料”模式,增强产业链韧性。各地金融机构大力支持饲料企业提高与扩充产能,重点加大对新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支持饲料企业开展现代化升级改造,提升饲料企业生产规模与效率。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满足饲料企业日常资金周转需求,以增强对饲料企业金融支持,提升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应依托新型饲料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平台,运用饲料业全产业链政务信息,开展专项金融服务。第三,优化饲料原料产业布局,稳定饲料生产价格。政府部门应发挥指导作用,摸清饲料原料资源底数,增强国内饲料原料供应量,稳定饲料生产价格,助力饲料业产业链韧性。政府部门应扩展贸易渠道,建立多元化供应体系。同时,政府部门还需立足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积极借力关税政策、生产奖补以及配额调节等措施,以期稳定饲料产品价格,助力饲料产业链平稳运行,最终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