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属双子叶植物三百草科蕺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侧耳根、芩草、紫蕺、猪鼻拱等[1],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东南部、西南部等地区[2-3]。鱼腥草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类及维生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功效[4-5]。我国已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6]。中草药具有毒副作用小、低残留及无耐药性等特点[7],可以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抗病能力以及畜产品品质[8]。鱼腥草作为药食皆宜的中草药,极具发展潜力[9]。本文综述了鱼腥草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以期为鱼腥草在家禽生产及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1鱼腥草的活性成分及理化性质鱼腥草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多糖类、黄酮类、生物碱及维生素等,其中黄酮类含量最为丰富,研究较多的成分为挥发油类、黄酮类以及生物碱类[10-11]。1.1挥发油类鱼腥草挥发油成分主要包括甲基正壬酮、月桂醛、癸酰乙醛、香叶乙酯、冰片乙酯和柠檬烯等[12],其中癸酰乙醛和月桂醛使鱼腥草具有鱼腥气味。癸酰乙醛结构式见图1。挥发油不稳定,对空气、光、热敏感,易水解聚合[13]。鱼腥草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包括水蒸气蒸馏法、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等[11]。鱼腥草各部位挥发油含量均较高[14],其中花穗最高,其次为叶和茎。鱼腥草挥发油能够调节促炎抑炎因子的平衡,抑制核转录因子结合活性,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1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2.029.F001图1癸酰乙醛结构式1.2黄酮类鱼腥草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槲皮素、槲皮苷、金丝桃苷、瑞诺苷、芦丁、异黄酮(染料木素和染料木素-4-O-β-D-葡萄糖苷)和儿茶素(黄烷-3-醇),大部分是以糖苷形式存在的苷类。槲皮素结构式见图2。鱼腥草总黄酮的含量一般是叶>全草>茎(地上茎)>根(地下茎),每年8—10月份鱼腥草的总黄酮含量较高[16]。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极性强的溶剂,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黄酮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及双水相提取法等[17]。鱼腥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机体内因自由基过量造成的氧化损伤,发挥抗氧化、抗炎及抑菌等作用[18-19]。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2.029.F002图2槲皮素结构式1.3生物碱类鱼腥草所含生物碱的种类较多,目前分离得到的生物碱有70多种,以阿朴啡型生物碱为主,还有马兜铃内酰胺类、酰胺类、吡啶类生物碱、头花千金藤二酮、马兜铃酸内酰胺A Ⅱ、胡椒内酰胺以及去甲头花千金藤二酮等生物碱。头花千金藤二酮结构式见图3。生物碱大多具有复杂的含氮杂环,常与有机酸结合成盐,少数以糖苷、有机酸酯和酰胺的形式存在[20]。鱼腥草生物碱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病毒、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功效,对体外培养的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来实现[21-22]。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2.029.F003图3头花千金藤二酮结构式1.4其他成分鱼腥草中还含有多糖(含量占15.7%~20.3%,由葡萄糖、阿拉伯糖、果糖、木糖、半乳糖以及鼠李糖等组成)、酚酸类(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及癸酸)、甾体类(β-谷甾-4-烯-3-酮、β-谷甾-3及胡萝卜苷等)、维生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以及钠、镁、钙、磷等微量元素等[23]。2鱼腥草的生物学功能2.1抗病毒作用鱼腥草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具有抗病毒活性,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流感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等病毒感染具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鱼腥草素A(HA)在体外病毒感染早期(感染后的预附着阶段、附着后阶段)通过与包膜糖蛋白(糖蛋白gB、gD和gH-gL)中的一种或多种相互作用抑制病毒的包膜融合,显著阻碍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的增殖[24-25]。HUNG等[26]研究发现,鱼腥草水提物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可以靶向抑制HSV糖蛋白gD,干扰病毒的结合和渗透,并通过抑制病毒IE基因早期蛋白(ICP0)的表达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和抗阿昔洛韦的HSV-1(HSV-AR)的感染。2.2抗菌作用鱼腥草挥发油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优于革兰氏阴性菌。单体江等[27]发现,鱼腥草挥发油对黄瓜角斑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强,对桉树青枯病菌和黄瓜角斑病菌的抑制活性强于硫酸链霉素。WU等[28]研究发现,鱼腥草素钠可以下调结构基因flgB和pilG的表达水平,抑制铜绿假单胞菌鞭毛和菌毛的生物被膜形成,限制细菌的运动。LIU等[29]发现,鱼腥草素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具有体外抑菌活性,可阻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溶素cidA的表达及胞外DNA的释放。2.3抗炎活性鱼腥草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是挥发油、槲皮苷及槲皮素等。CHEN等[30]研究发现,鱼腥草水提物(HCAE)可以提高小鼠肝脏谷胱甘肽(GSH)水平,维持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保护小鼠肝脏免受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氧化和炎症损伤。鱼腥草多糖能够降低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便血频率、结肠炎评价指标(DAI)评分,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TNF-α水平,抑制结肠缩短,提升肠道菌群物种丰度[31-33]。2.4免疫调节作用鱼腥草能够提高脾脏指数,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王洪生等[34]研究发现,鱼腥草总黄酮提取液可显著增加X射线辐射损伤模型大鼠的白细胞数量,提高脾脏指数。王耀威等[35]研究发现,鱼腥草素可显著提高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廓清指数,激发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鱼腥草素还能够有效激活巨噬细胞,增加巨噬细胞数量,发挥免疫作用[36-37]。3鱼腥草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能够防治疾病[38],已经在家禽养殖中推广应用。3.1鱼腥草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何晓芳等[39]研究发现,在蛋鸡饲粮中添加0.4%鱼腥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海兰褐蛋雏鸡内源性消化酶活性,增强机体的抗氧化性能,显著降低空肠中胃肠激素(CCK)的含量,促进家禽采食,改善肠道上皮的健康,从而增强肠道消化吸收和排空功能。陆牡龙等[40]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0.4%鱼腥草可显著提高黄羽肉鸡回肠指数、盲肠指数,促进肠道的发育,降低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H/CD),提高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加快肉鸡的体重增长。LIU等[41]研究发现,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鱼腥草的有效成分槲皮素能够提高蛋鸡的产蛋率,降低料蛋比,调节蛋鸡肠道环境,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最佳添加水平为0.367~0.369 g/kg。在肉仔鸡饲粮中添加0.2%鱼腥草可提高肉鸡的饲料转化率,增加肉鸡采食量和日增重,减少肉鸡发病率和死亡率[42-43]。阳光远等[44]研究发现,在百宜黑鸡产蛋期的饲粮中添加1%~5%鱼腥草茎叶粉可提高百宜黑鸡产蛋后期的产蛋量,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3.2鱼腥草对家禽免疫功能的影响周业飞[45]在饲粮中添加适量的鱼腥草,结果显示,鱼腥草添加剂量为0.2%时可显著提高肉鸡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5.5%、48.2%和13.9%,提示鱼腥草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肉鸡生长。贾谏等[46]研究发现,合成鱼腥草素在体外具有刺激鸡脾脏淋巴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以4 mg/L时效果最为明显,且与刀豆蛋白(ConA)具有协同效应。鱼腥草能够显著提高动物机体白细胞数、血清细胞因子含量以及抗体滴度水平等,增强机体免疫力[6]。周媛[47]发现,鱼腥草能够改善肉鸡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等血液指标,增强肉仔鸡的抗病能力及免疫能力,以添加剂量为1%时效果最佳。何书海等[48]发现,鱼腥草煎剂(100 g鱼腥草加水2 500 mL)可以极显著提高雏鸡免疫器官指数和T淋巴细胞数量,降低死亡率,对雏鸡大肠埃希菌病的防治具有一定效果。3.3鱼腥草对家禽强制换羽的影响张立等[49]利用民间“五草饮”(鱼腥草为主药)煎制成饮水剂或干燥粉碎为饲料添加剂,在强制换羽的鸡群中试用,发现该方剂具有催产醒抱、促羽生长的作用,同期产蛋率比单一饥饿法、断水法、化学法等提高15%~10%;在蛋鸭生产中,换羽期可缩短至50 d左右,产蛋期可延长至10个月。罗国琦等[50]利用“五草饮”给蛋鸭施行人工强制换羽,鸭群换羽期由自然换羽的4—5个月缩短到45~55 d,持续产蛋10个月以上。3.4鱼腥草在治疗家禽疾病中的应用有研究以在饲粮中添加1.0%~1.5%鱼腥草组方拌入饲料治疗鸡痘,结果显示,连续饲喂7~10 d,感染鸡群采食量明显增加,病鸡数量逐渐减少[51-52]。使用鱼腥草芩蓝口服液(由鱼腥草、黄芩、板蓝根为主药)治疗家禽风热感冒,饮水给药后病鸡精神状态和饮食很快恢复正常[53-55]。此外,使用鱼腥草为主药,配以秦皮合剂,能够有效降低雏肺型白痢死亡率(从50%降至20%),且不易产生抗药性[56]。4结论鱼腥草具有代谢快、低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的优点,可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家禽养殖中。将鱼腥草应用于家禽养殖中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增强家禽体质,提升养殖经济效益。但添加剂量以0.2%~1.0%不等,且其添加成本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评估。同时,鱼腥草在家禽疾病防控治疗中多与其他组方配伍,需要进一步了解鱼腥草与其他中药的配伍和协同作用。未来,应采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鱼腥草的作用机制、加工工艺、最佳使用剂量等,制定完善鱼腥草生产质量和临床使用管理规范。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