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猪产业蓬勃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为此,中央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化转型。201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下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强调要“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高标准创建一批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防疫规范的生猪标准化示范场”[2]。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不断提升生猪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长期稳定的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养殖粪污就近就地利用,促进绿色循环发展”[3]。由此可见,生猪产业绿色化转型已成为畜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DEA能够将非期望产出纳入模型进行静态研究,在指标测度上更为全面[4]。Malmquist指数能够估计动态跨期效率值,与DEA相结合可更加全面测度产业发展静态与动态效率[5]。为此,多数学者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分析生猪产业发展效率[6-7]。研究发现,生猪产业发展主要动因为纯技术效率[8]以及技术进步[9]。本文选取DEA-Malmquist模型及Tobit面板模型,测算我国30个省份2011—2021年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及空间演化规律,并探索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此外,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提升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提供参考。1试验设计1.1变量选取1.1.1投入产出指标产出变量由资源节约与物质费用共同决定,而投入变量由产品安全、产出高效和环境友好三大指标共同决定[10-14],具体指标见表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3.033.T001表1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投入产出指标指标类型指标名称具体指标变量单位投入指标资源节约资产利用率X1%饲料转化率X2%物质费用头均总成本X3万元技术服务费用X4万元固定资产折旧X5万元产出指标产品安全规模饲养率X6%防疫费用率X7%产出高效成本利润率X8%猪肉人均占有量X9kg环境友好氮磷排放总量X10亿t碳排放总量X11亿t就投入变量而言,资源节约包括资产利用率与饲料转化率。其中,资产利用率以本期生猪出栏数量与期初生猪存栏数量之比表征;饲料转化率通过精饲料重与生猪增重之比表示。物质费用包括头均总成本、技术服务费用和固定资产折旧3个指标。其中头均总成本以总成本/生猪出栏量表示;技术服务费用以计算基数×技术服务费率表示;固定资产折旧借助头均固定资产折旧表示。就产出变量而言,产品安全包含规模饲养率与防疫费用率,前者通过规模化养殖户数与养殖户总数之比表示,后者则以防疫费用与总成本的比值刻画。产出高效涵括成本利润率及猪肉人均占有量,前者通过头均生猪利润/头均生猪成本予以计算,后者借助猪肉产量/总人口数表征。环境友好包括氮磷排放总量与碳排放总量,前者以粪便排放总量×养殖过程氮磷排放系数进行测算,后者以生猪饲养数×碳养殖过程排放系数进行刻画。1.1.2影响因素本文参考相关实证研究[15-19],选取6个可能对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产生影响的变量(见表2)。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3.033.T002表2影响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变量变量名称代码指标处理数据来源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Y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静态效率上文测算所得资源禀赋X1资源禀赋系数《中国统计年鉴》经济发展水平X2当地人均GDP《中国统计年鉴》环境规制X3调整系数改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GDP总量《中国统计年鉴》开放程度X4当地进出口生猪总额与其GDP比值《中国统计年鉴》交通通达度X5地区交通路网密集程度《中国统计年鉴》规模化水平X6生猪出栏量/生猪产业从业人员《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资源禀赋能够表现某一地区某类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20]。根据现有情况,以资源禀赋系数分析中国30个省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具体公式如下:EI=Vij/ViYij/Yi (1)式中:EI表示资源禀赋系数;Vij表示第i年j地区的猪肉产量;Vi表示第i年全国猪肉产量;Yij代表第i年j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Yi代表第i年全国生产总值。若0EI1,表示某地区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在资源禀赋上不具备比较优势;若1≤EI≤2,表示某地区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在资源禀赋上具有一般比较优势;若EI≥2,表示某地区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在资源禀赋上具备较强比较优势。1.2模型构建本文首先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30个省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随后借助面板Tobit模型,基于全国30个省份生猪产业相关面板数据,将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同时以LR检验模型个体效应是否存在。具体测算方式如下:Yit=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εit (2)式中:i代表地区;t表示年份;Y表示被解释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Xi(i=1,2,…,6)表示各解释变量。1.3数据来源我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主要源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饲料工业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畜牧兽医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本研究探索30个省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的数据来源主要为《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实证分析2.1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测度结果2.1.1生猪产业绿色发展静态效率分析借助R语言在可变规模报酬下,测算我国30个省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静态效率,结果见表3。分析各省综合静态效率均值可知,整体上我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仅为0.258,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变化趋势上看,我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整体效率偏低,以2019年为基期,2019年之前呈波动增长态势,2019年急剧下降,2019年之后整体效率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究其原因,2018年底非洲猪瘟疫病泛滥,导致2019年生猪存栏量大幅下跌[21],难以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发展。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下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生猪产业赋能,带动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3.033.T003表3中国30个省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静态效率地区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均值均值0.2450.2450.2460.2500.2540.2560.2600.2690.2650.2730.2780.258北京0.2130.2120.2150.2140.2180.2200.2190.2280.2240.2320.2340.221天津0.2360.2310.2350.2370.2340.2390.2380.2430.2400.2450.2460.239河北0.2770.2750.2880.2850.2870.2970.2950.3130.2960.3170.3240.300上海0.2330.2260.2310.2350.2330.2390.2380.2470.2450.2490.2530.239江苏0.2360.2370.2340.2390.2430.2410.2440.2520.2490.2550.2590.244浙江0.2340.2280.2390.2350.2470.2460.2500.2530.2550.2560.2610.246福建0.2570.2560.2610.2660.2640.2690.2760.2890.2810.2940.3020.274广东0.2810.2770.2830.2860.2940.3010.3070.3120.3080.3140.3180.300山东0.2480.2440.2490.2530.2570.2560.2640.2740.2690.2790.2860.262海南0.2140.2150.2110.2140.2180.2160.2190.2210.2200.2230.2250.218山西0.2260.2280.2270.2310.2360.2310.2380.2390.2420.2470.2510.236安徽0.2430.2480.2450.2520.2560.2540.2590.2690.2660.2730.2820.259江西0.2830.2790.2850.2930.2910.2940.3030.3170.3110.3210.3240.300河南0.2520.2510.2580.2560.2620.2660.2640.2730.2710.2750.2780.264湖北0.2530.2530.2520.2590.2560.2630.2740.2900.2880.2990.3050.272湖南0.2800.2820.2870.2910.2980.2980.3040.3220.3110.3240.3290.302内蒙古0.2480.2460.2520.2510.2580.2620.2670.2780.2730.2810.2870.264广西0.2460.2490.2470.2530.2520.2580.2650.2760.2700.2790.2830.262重庆0.2310.2330.2320.2350.2390.2370.2410.2480.2490.2520.2590.241四川0.2840.2880.2860.2950.2960.2990.3040.3190.3140.3220.3250.303贵州0.2610.2590.2640.2670.2630.2740.2790.2940.2860.3030.3080.278云南0.2630.2670.2650.2690.2660.2730.2780.2890.2850.2940.3040.278陕西0.2350.2330.2310.2390.2420.2410.2470.2510.2490.2550.2580.244甘肃0.2410.2380.2310.2360.2490.2560.2580.2680.2620.2730.2740.253青海0.2130.2140.2130.2120.2180.2250.2270.2350.2310.2380.2410.224宁夏0.2160.2150.2180.2170.2260.2250.2290.2370.2350.2430.2480.228新疆0.2220.2240.2230.2280.2270.2310.2350.2450.2390.2480.2520.234辽宁0.2180.2230.2210.2320.2360.2350.2420.2500.2470.2540.2580.238吉林0.2430.2460.2490.2470.2750.2510.2580.2670.2630.2710.2770.259黑龙江0.2580.2620.2610.2660.2650.2690.2730.2770.2750.2810.2850.270根据表3中各省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均值,将全国30个省份划分为领先区、进步区及追赶区三大类型进行分析。其中,领先区为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均值高于0.30的省份,包括河北、广东、江西、湖南、四川共5个省份。从时间上看,上述省份生猪产业均保持良好的绿色发展效率。究其原因,河北省对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巩固生猪产业优势,全力构建“种养饲加”一体化绿色循环产业链,不仅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发展,还可促进富民增收。广东省在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方面具有科研及种源优势,能够有效支撑省内规模化和绿色化生猪养殖,从而赋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江西省依托饲料营养优势,以标准化、绿色化和数字化为引领,攻关疫病防控、种源及育种领域,助力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湖南省作为生猪养殖大省,近年来积极开展生态养猪项目,推动生猪全产业链优质高效发展,有力提升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22]。四川省积极推广“楼房式”智能养殖场,通过集约化管理提高科技含量[23],并解决用地和环保等传统生猪养殖的痛点,助推生猪产业绿色发展。进步区为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均值处于0.25~0.30之间的省份,涵盖山东、内蒙古、云南、黑龙江等12个省份。此类省份的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于2015年之后出现大幅提升,但效率值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其中,山东省依托科学化育种制度与种猪育种平台,促使当地生猪标准化养殖水平与生猪育种效率提高,为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天然无污染生态环境优势,率先在全国开展绿色畜牧业标准化基地创建试点[24],为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开拓渠道。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云南“十四五”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强调“未来要不断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发展优质高端生猪产业,打造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的良好格局”[25]。近年来,黑龙江省高度重视生猪产业,但当地生猪养殖以中小型猪场为主,在废弃物清理与收集方面采取干清粪方式,且处理后的粪污制成肥料外销或由养殖场周边农田消纳,力图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发展。追赶区则包括剩余13个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均值处于0.25以下的省份。其中,北京、海南及青海效率均值始终较低。原因可能在于北京环保和土地政策稳定性不高,且受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影响,猪肉价格弹性较高,制约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海南省生猪养殖成本较高和标准化养殖程度低等问题长期存在,对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形成制约。青海省则是由于中小散户养殖意愿不高和生猪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难以形成生猪产业发展优势,导致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低。2.1.2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动态效率分析借助R语言在可变规模报酬基础上,测算我国30个省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DEA-Malmquist指数。同时,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拆分为技术进步指数(TC)与规模效率指数(TE)[26],结果见表4~表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3.033.T004表42011—2021年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全要素生产率项目TFPTCTE平均值0.941.010.972011—2012年0.800.920.912012—2013年0.880.950.932013—2014年0.940.970.962014—2015年0.960.990.982015—2016年0.971.011.002016—2017年1.001.021.032017—2018年1.061.041.052018—2019年1.051.051.082019—2020年0.911.080.832020—2021年1.031.100.9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3.033.T005表5我国30个省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全要素生产率项目TFPTCTE项目TFPTCTE北京0.760.930.78内蒙古0.830.841.06天津0.750.960.78广西0.950.970.97河北0.810.941.03重庆0.910.960.92上海0.791.010.76四川1.171.021.13江苏0.760.950.83贵州0.940.981.15浙江0.791.030.74云南0.970.811.03福建0.820.940.86陕西0.860.760.95广东1.011.050.93甘肃0.810.720.88山东1.010.961.06青海0.730.770.93海南0.740.760.78宁夏0.740.780.96山西0.810.890.97新疆0.860.870.99安徽0.961.051.01辽宁1.031.011.31江西0.950.960.97吉林0.940.860.97河南0.840.731.04黑龙江1.050.981.21湖北0.971.011.06总体均值0.880.910.97湖南1.031.071.09由表4可知,样本期内我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N”型增长趋势,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基本处于0.80以上,说明我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态势较好,但仍存在一定上升空间。由表5可知,各省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动态指数均在0.80以上,表明发展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四川TFP最高,达1.17。结合静态分析来看,四川生猪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较高。青海生猪产业绿色发展TFP位于30个省份末位,说明青海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尽管呈提升态势,但增速相对缓慢。结合静态分析可知,青海省生猪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导致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不高。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角度来看,与技术进步指数相比,各省规模效率指数更高,说明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源于规模效率。其中,多数省份的技术进步指数在1.00及以下,说明绝大多数省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需依靠规模效率实现。而湖南、湖北、四川、辽宁4省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但小于规模效率指数,说明技术进步对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有所贡献,但贡献程度低于规模效率。2.2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基于公式(2),实证检验各变量对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见表6。分析数据可知,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开放程度、交通通达度、规模化水平均对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3.033.T006表6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模型回归及LR检验结果变量面板Tobit模型系数P值LR检验Probchibar2=0.000X10.321 4***0.000X20.120 1**0.005X30.291 4***0.000X40.214 5**0.003X50.105 2**0.004X60.174 5***0.000注:“**”“***”分别代表在5%和1%水平上显著。资源禀赋是指各地独有的生产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猪养殖、饲料选择与废物处理[27]。如重庆市万州区依托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为生猪养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切实提升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对生猪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生猪养殖业能够获得更多资金和技术投入,同时拥有充足资金引进更先进养殖技术和设备[28],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则可能由于资金和技术缺乏,难以实现生猪产业绿色化发展,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等手段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化转型,提升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环境规制是指政府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限制和规范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能够促进生猪养殖实现环保与绿色发展。政府可通过环保政策和技术标准等手段,促进生猪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以及现代化[29],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开放程度对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弱,但回归系数仍显著为正。开放程度高的地区更容易与国际市场接轨,可以更好地吸收外部先进技术和经验[30],从而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化发展,提高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而开放程度较低地区则由于信息技术交流限制,难以接触到先进养殖技术和经验,较难支撑生猪产业绿色化发展。较高的交通通达度则会降低生猪流通成本,满足安全、快速的流通需求,为生猪产业发展奠定现代化、绿色化前提。规模化水平提高可以促进生猪养殖向标准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31],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猪产业发展竞争力。与此同时,规模化养殖能够有效促进生猪养殖技术升级与革新,提高生猪产业效率和效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最终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化发展。3结论本文通过对全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测算生猪产业绿色发展静态和动态效率,并实证研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开放程度、交通通达度和规模化水平对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从时间维度看,2011—2021年间,我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之后,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开始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且规模效率成为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从空间维度看,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在样本期内表现出稳定提升态势,省际间差距明显缩小。其二,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开放程度、交通通达度和规模化水平是影响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正向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第一,充分释放区域资源禀赋。畜牧行业应立足生猪产业基础优势,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与数字化改造。各地生猪养殖业应基于生猪养殖现实情况,合理建设配套的饲料厂、屠宰场等,形成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推动种植、养殖、能源与环境协同发展,从而提高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第二,差异化落实环境规制。在实施环境规制过程中,各类养殖企业可结合不同畜禽品种的实际养殖情况,申请针对生猪产业进行技术扶持。同时,各地区还应采取绩效分级政策,合理安排生猪养殖企业申报评定时间,认真组织资格审查、资料审核与现场核查,及时完成不同层级企业环保绩效评定工作,提升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第三,大力推动规模化养殖。生猪产业应借助各类扶持政策,解决制约生猪规模化发展的用地难、粪污处理难、贷款难等问题,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行业协会应推动生猪产业建设高标准现代化规模养殖场,配备智能化自动化设施装备,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与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相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层级的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稳定规模猪场存量,推动生猪产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