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关研究回顾及评述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日益增长,部分城市空间年久失修,已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缺乏空间特色性,无法吸引居民进入,形成了使用率低的落后空间。使用者在户外空间中有不同的需求,共分为五大类[1],使用后评价(POE)作为一种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研究方法,能帮助确定外部空间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对空间使用后或者正在使用的具体感受,被广泛应用于空间设计和评价活动中[2]。POE关注规划设计项目使用者和使用阶段,将使用阶段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到其他阶段,形成一个良性的反馈机制,从而改善整个项目体系[3]。本研究以轨道交通外部空间中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和对空间环境的满意度为研究视角,探索使用者在空间中的体验感以及轨道交通外部消极空间的问题,依据问题对轨道交通外部消极空间提出优化策略。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1研究区概况本研究以重庆市轨道交通9号线溉澜溪站的外部消极空间为研究对象,场地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溉北路,空间形态呈长方形,地势较为平坦,目前是不可进入的状态,周边功能分布较为均匀,为功能混合型站点。2.2具体研究内容其一,站点外部空间不同人群的使用现状(包含在消极空间中的使用)。其二,站点外部空间的不同人群的使用后评价,包括对站点300 m范围内空间环境、各功能设施使用后的总体满意度及对站点外部消极空间区块的优化意向。其三,站点外部空间的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子及相关分析,依据文献总结得出站点外部空间环境的评价分为5个一级评价指标,即公共服务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环境感受、人文精神;10个二级评价指标,即日常服务设施(休憩设施、娱乐设施)、公共卫生间、引导标识设施、餐饮设施、商业设施、交通环境、街道空间环境、步行道路设计合理性、换乘公交便利程度、文化教育设施。通过对不同人群与轨道交通外部空间构建联系来确立评价指标体系。2.3POE研究方法2.3.1访谈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是访谈者有计划地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被调查者了解轨道交通外部空间的使用情况和评价的调查方法。2.3.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了李克特量表,对空间的满意度进行评分,将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赋值为1~5分,反映被测者对轨道交通外部空间的使用满意度,借鉴《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中的评价分值S以及等级划分分值统计[4],将评价值S4.5定义为非常满意,4.5S≥3.5定义为较满意,3.5S≥2.5定义为一般,2.5S≥1.5定义为不满意,S≥1.5定义为非常不满意。2.3.3行为观察法随机选择两个工作日和两个非工作日的7:00~21:00时间段进行观察,具体包括对个体及群体两种人群的活动类型、活动时间、人群密度等的观察,以此作为使用后评价的一种记录方式。2.4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考虑对不同使用人群的调查,问卷的发放随机选取两个非工作日和两个工作日的时间进行,在溉澜溪站点300 m范围内随机抽取受访者。本次共发问卷150份,最后收回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为97.3%。将使用者对空间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生活服务设施的现状、街道空间环境等方面的体验感以及对站点外部消极空间的优化意见和建议等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参考李克特量表分为5个等级,将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赋值1~5分,最后得出每个影响因子的最终均值。各因子之间是等级变量及线性变量,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时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s rho)进行相关性分析[5],揭示各评价因子与满意度的关系。3研究结果和讨论3.1站点外部空间使用现状3.1.1人群结构分析受访共146人,从年龄结构来看,19~30岁人数最多,有83人(57%);65岁以上最少,仅6人(4%)。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51人(35%),女性95人(65%)。从通行目的来看,居住在周边的居民人数最多,有47人(33%),上学通勤人数最少,仅12人(8%);工作通勤26人(18%),游玩21人(14%),其他通行目的40人(27%)。3.1.2人群活动分析活动类型特征分析:人们的活动依据其性质可划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6],综合两个工作日和两个非工作日的行为观察可知,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行为活动方式具有差异性,学生及上班族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活动类型变化较大,这两个类型人群在工作日时基本以通勤为主,非工作日时以休息和游玩为主;自由职业、退休人员及游客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活动类型变化较小,自由职业及退休人员以交谈、休息和过客行为为主,游客以游玩、休息为主。活动时间特征分析:以计数总和的方式计算不同时间的活动人流量变化,得出两个工作日7:00~9:00、11:00~13:00、17:00~21:00时间段的活动人数较多,工作日时的活动人流量变化较大;非工作日活动人数最多的时段是17:00~21:00,整体的活动人流量变化较小。3.1.3人流热力图分析人流热力图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1.020.F001图1人流热力图将记录人群数量通过ArcGIS软件分析得出人流热力图,分析可得距站点最近的1A、1B出口及小商业街区周边人流量最多,区域离站点距离近,能吸引使用者进行日常休闲活动,同时会带动消极空间四周有较高的人流量;距站点约200 m的办公区域的人流量较多,此区域的人流量变化较大。3.2使用者对溉澜溪站点外部空间使用后评价3.2.1各评价因子满意度分析依据李克特量表的5个等级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均值分析,可以精确地反映样本的集中趋势。从整体来看,使用者对溉澜溪站点外部空间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均值大部分在3.5分以上,最高平均分为3.86分,为“较满意”。但有3个评价因子平均分低于3.5分,为“一般”,分别是日常服务设施满意度3.05分、文化教育设施满意度3.25分、引导标志设置满意度3.49分。10项二级评价因子表明,溉澜溪站点外部空间基本能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但对日常服务设施的满意度、文化教育设施的满意度、引导标志设施的满意度评分较低,亟待解决。3.2.2使用者对消极空间的感受及优化建议使用者对站点外部空间的感知影响中,排在前三位的影响依次是缺少绿化、缺少休憩设施和视觉美观性影响。使用者提出了不同的优化建议,提出意见最多的3个依次是增设休憩设施、增加绿化和增设娱乐设施。3.3站点外部空间评价因子与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对评价因子与满意度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果评价因子与满意度(平均值)在置信度为0.05时显著相关,所以各评价因子与总体满意度显著相关且呈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使用者满意度调查和意见提出相对应的优化策略,以此提升使用者对溉澜溪站点外部空间的满意度。4消极空间优化建议4.1注重开放性与连续性,提升站外空间体验基础建设要根据使用需求进行完善设计,对空旷的消极空间增设休憩设施,形成开敞空间、半围合式和围合式的休憩空间,注重空间的开放性与联系性,提供安全心理的休息环境,引导人与环境空间互动,营造空间场所感,提升空间的吸引力。4.2利用智能交互,完善站外功能系统在满足使用者基本休憩功能的基础上,再增设智慧互动的娱乐设施,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场景中,让人们可以实时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7],完善站外功能系统,吸引使用者进入消极空间,激活消极空间的活力,将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同时能提高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趣味性和体验性。4.3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塑造站外空间独特性深挖城市特色文化,增设文化教育设施,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基础设施,使设施设计从工程性活动升级成为艺术化的造物活动,能够强化设施的艺术感,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8]。将文化特色设施与智能技术结合应用,例如智慧城市灯、植物生长条件感知装置和AR植物科普系统的设计,都能起到文化教育的作用。完善引导设施系统,增强引导系统的色彩识别性,以某一种色彩作为站点外部空间标志,还可以设计一套独特的站点IP形象,某一区域搭配固定的IP形象,能塑造站外空间的独特性。5结语不同使用者的空间感知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溉澜溪站点外部空间能同时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的基本活动需求。依据行为特征的分析,将使用者的活动大致分为通勤、过客行为、休息、散步、交谈和游玩。使用者对溉澜溪站点外部空间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在日常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引导标志设施、绿化设施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