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运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近年来,滁州市以服务群众为目标,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持续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不断提高为民服务能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累计投入2 600余万元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打造市级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包含人口社会事务管理系统(网格化管理平台)、社区治理一张图、居民协商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4大板块平台。1滁州市智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与指标本文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区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层次分析法分析各项指标体系的重要性或权重为基础。根据现有的智慧社区指标体系纲要,提出安徽省滁州市智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保障体系(B1):包含总体设计(B11)、管理模式(B12)、保障条件(B13)3个二级指标。该层面强调了智慧社区建设要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实施方案要具有完整性和可行性。基层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要数字化、智能化、网格化,社区要为智慧社区的创建提供保障。基础设施和建筑环境(B2):包括社区室内外环境(B21)、智能家庭(B22)、智能绿色建筑(B23)、综合服务设施(B24)、信息基础设施(B25)、综合信息服务平台(B26)6个二级指标。该层面主要实现空气清新,环境宜人宜居;实现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化、绿色化令构建智慧社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广泛覆盖,实现集约化、智能化建设;保障宽带网络、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物联网运行流畅;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高效、智能、协同等方面对智慧社区的建设提出了要求。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B3):包括法律宣传(B31)、基本公共服务(B32)、治安管理(B33)、专门人群服务(B34)、专门人群服务(B35)5个二级指标。该层面提出了智慧社区的建设要有效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持续提升社区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针对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居家养老、住房、文体教育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信息化建设;社区安防和治安管控实现智慧化,社区治理实现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对特定人群的服务;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对象管理。小区管理服务(B4):包括物业管理(B41)、业主委员会管理(B42)、房屋管理(B43)3个二级指标。提出要在日常物业工作的基础上,应用更精准到位,要根据居民切实的生活需求精准服务;维护业主的合法权利;房屋产权、租赁管理要信息化、数据化等。便民服务(B5):包括金融服务(B51)、生活服务(B52)两个二级指标。要求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实现社区居民绿色出行、便捷就餐、信息化关联购物等便民利民服务。主题社区(B6):包括旅游社区(B61)、交通社区(B62)、医院社区(B63)、学校社区(B64)、商业社区(B65)5个二级指标。要求智慧化涵盖各大旅游景区范围;智慧化涵盖机场、各类车站、站台、公交及长途汽车内;智慧化涵盖各类大中型医院区域范围;智慧化涵盖各类校园区域范围;智慧化涵盖各类商业区域范围。2智慧社区评价指标综述现状2.1智慧社区评价体系总体发展现状在社区评价体系标准化研究方面,朱梅芸[1]建立了一个智慧社区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证明研究;孙玉桃等[2]通过对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给出了构建智慧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在智慧技术与治理结合研究方面;李睿等[3]筛选出6项指标,并用灰色关联度来分析理论对居民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沈莉等[4]智慧社区是智慧治理在社区中的应用,是大数据时代借助智慧技术对社区治理的重塑和再造,是智慧要素与治理要素的融合。在智慧社区的构建方面,国内专家已经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解读,对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2滁州市智慧社区建设研究分析相关数据来源实地问卷调研,问卷研究对象为滁州市居民。男女比例为49∶51。受访居民对社区总体服务满意度为42%,表明社区服务整体上有待提升水平。在智慧社区建设与实施中,居民关注功能性、隐私性、便捷性及对高龄居民的关爱服务方面;社区的家政服务、生活服务和健康服务是目前智慧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平台需要重点建设的项目。金融服务方面,满意度达到47%;主题社区方面,整体平均满意度为47.4%,主题社区建设中的长处未能有效发挥;小区管理服务方面,业主委员会的不满意度较高为22%,应加强社区平台与业主委员会的协作。问卷结果反映居民对当前社区的管理模式有相关建议,认为当前社区管理不够全面化。在智慧社区建设中,解决现有问题,满足居民需求,发展全新生活方式是首要任务。智慧社区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是为了真实反映群众的生活需求,更好地推动基层社区的建设发展。2.3滁州市智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满意度评价分析为有效分析滁州市居民对当地智慧社区发展现状的满意度,本文利用yaahp软件进行层次分析,确定层次结构模型,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一一对比,计算指标权重。从一致性检验结果来看,各个指标重要性赋值都通过一致性检验。2.3.1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模糊综合评价的因素集:B1={B11,B12,B13};B2={B21,B22,B23,B24,B25,B26};B3={B31,B32,B33,B34,B35};B4={B41,B42,B43};B5={B51,B52};B6={B61,B62,B63,B64,B65}。根据问卷数据结果,构建滁州市居民评语集为D=D1,D2,D3,D4,D5。D1为很满意,D2为满意,D3为一般,D4为不满意,D5为很不满意。评语集对应的数值集V=V1,V2,V3,V4,V5,V表示5个不同的数值,V1~V5分别对应1~5分。2.3.2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权重集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相关满意度各评价指标的计算,已经得到各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集,用W1、W2、W3、W4、W5、W6分别表示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集:W1={0.312,0.198,0.491};W2={0.195,0.145,0.214,0.155,0.147,0.145};W3={0.157,0.249,0.179,0.123,0.292};W4={0.200,0.400,0.400};W5={0.333,0.667};W6={0.148,0.236,0.216,0.243,0.157}。2.3.3构造出隶属子集设隶属矩阵为Ri,Ri=ri1,ri2,⋯,rim。Ri指评价因素里第i个指标对应评语集中每个Dm的隶属度,则保障体系的隶属子集为:RB11={0.05,0.13,0.40,0.24,0.18};RB12={0.05,0.16,0.31,0.36,0.12};RB13={0.05,0.13,0.37.0.29,0.16}。因此隶属矩阵为RB1=RB11,RB12,RB13。进行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S'B1=W1×RB1 (1)对S'B1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隶属度表示的C评价值为SB1={0.050,0.136,0.368,0.289,0.158},同理,可以算出其他二级指标的评价结果。“基础设施和建筑环境”的隶属度评价结果为:{0.040,0.130,0.392,0.300,0.138}。“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隶属度评价结果为:{0.040,0.132,0.360,0.356,0.112}。“小区管理服务”的隶属度评价结果为:{0.050,0.136,0.368,0.289,0.158}。“便民服务”的隶属度评价结果为:{0.050,0.120,0.360,0.357,0.113}。“主题社区”的隶属度评价结果为:{0.054,0.116,0.355,0.359,0.117}。2.3.4计算综合分数B1层的综合得分KB1=3.372。同理,KB2=3.366,KB3=3.368,KB4=3.360,KB5=3.363,KB6=3.369,由此满意度的总体得分K=3.367。从计算结果来看,“基础设施和建筑环境”“小区管理服务”“便民服务”方面的满意度评价低于总体满意度,“保障体系”“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主题社区”方面的满意度评价均高于总体满意度,其中“保障体系”方面的满意度最高。由此可见,居民对社区的保障体系方面更为关心重视。3构建合理高效的智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安徽省滁州市为特色的智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社区实际和居民的切实感受进行评价研究[5]。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智慧社区总体发展良好,相关政策办法既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趋势,也结合了当地社区居民生活习惯特色,居民满意度总体较高[6]。针对居民在相关方面给出的特别关注本文也给出了相关建议,智慧社区的建设不能过度依赖政策干预,多方合作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在智慧社区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到了智能化、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部署上。因此在下一阶段的建设中要更多关注居民自身,提高居民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参与度,让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社区肩负着联系多元主体、促进信息交流、提升自治能力等责任,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在公共服务过程中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7]。社区要引导社区工作人员加强与居民的联系,形成主动服务的思维模式和积极对话的行为模式。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一方面与街办合作开展社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选聘和考核标准,努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企业应积极参与智慧社区公共服务,秉承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宗旨,企业要转变“服务顾客”的思想,树立“服务公民”的理念[8]。在参与智慧社区项目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公共利益和长远的发展目标,而不是为个体及短期利益服务,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主动承担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与社区、社会共同满足社区公共需求的责任。其他社会组织应关注智慧社区公共服务,智慧社区模式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在智慧社区公共服务中自主性不足、认可度不高、公信力不强等问题,社会组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重视组织成员素质和专业程度的提升,降低服务人员流动性或随机性,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为谋求可持续发展,还要利用信息化平台规范服务流程、接受定期考核、进行相关宣传。4结语智慧社区是一种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模式,指通过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方式,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以及生活互助等多种便捷服务的模式。目前智慧社区服务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智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把握现状、问题原因、寻求改进方法。本文在探讨智慧社区服务核心要素、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滁州市智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对滁州市智慧社区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以后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相关研究起到参考的作用,促进智慧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