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航空需求高速增长,使我国航空运输事业得到一定发展。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作为民航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任务是保障航空运输安全、加速空中交通流量,为航空运输提供优质服务。持续加强空管系统发展建设,通过空管系统综合运行保障能力及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空管与民航运输快速增长的协调发展,将成为今后空管系统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安全是保障飞行的主要场所,机场及空中交通管制区域直接关系到民航运输的飞行安全[1]。地区空管局及各分局站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指挥空中交通、对空中信息传递和交流等重要任务,各管制中心、雷达站、导航台的各种天线、电子信息设备在通信、导航及监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若单纯依靠人力进行管理、控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值班、站岗、巡逻、检查,还需要克服环境、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等带来的各种问题。1空管一类安防区域建筑特点为使民航空管单位安全保卫设施配置和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民航局空管局将机场控制区以外的民航空管单位安全保卫区域划分为四类。一类安防区域为机场控制区外的各类管制指挥场所及相关辅助设施、设备存放区域;二类安防区域包括为民航空中交通管制服务提供保障的通信、导航、监视、网络、气象、情报等设施设备所在场所;三类安防区域为重要行政办公区域及保管重要物品、凭证、现金、档案等场所;四类安防区域为一、二、三类安防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空管一类安防区域主要包括区域管制中心、终端管制中心以及机场控制区外塔台及航管楼所在区域,还包括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及后勤保障设施。管制中心所在区域常规配置管制大厅、设备机房、UPS(不间断电源)间、电池间、配电间、进线间、会议室、资料室以及气象预报相关场所,设置垂直和水平交通系统。塔台是空管单位独有的一种采用筒体结构的特殊构筑物,总高度35 m以上,全球最高塔台高达134 m,仅设垂直交通系统。同时,塔台与航管楼通常建设在一个工作区内,建设连廊连通构成一个整体建筑,配套设置为指挥设备提供动力支持的动力中心及生活必备的休息、用餐及生活场所。配套设施及后勤保障场所与管制场所独立楼栋,采用最短路径集中串联不同功能模块,使各区域独立互通,保障办公人员的工作与生活便利,但需要保持同等级安全防范要求。2智慧安防发展趋势安防技术经历了从模拟监控到数字监控,从网络监控到智能监控的发展历程,随着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安防系统迈入全新的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与安防产业的结合,正逐步解决传统安防系统人工监控模式导致的监控实时性差、海量数据处理难、视频检索慢等问题[2]。安防技术与计算机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安全防范手段日益完善,趋向复杂化、多元化,正在向智慧化安防阶段全力迈进。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安防技术智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驱动安防向全程监控、智能决策的方向发展[3]。相较传统的安防手段,智慧安防具备系统开放能力、数据统一接入及共享能力、视频结构化能力以及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在智慧安防的视频监控模块,深度学习技术在视频图像分析方面的优势,能够在海量数据中自行提取更详细、微小的特征,使智慧安防的准确率更高,反应速度更快,显著提高工作效率。智慧安防将替代大部分安保人员的工作,减少人力投入,降低安保成本。3一类安防区域智慧安防系统设计要点智慧安防设计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18.F001图1智慧安防设计目前,空管一类安防区域大多采用入侵探测报警与视频监控结合的周界联动报警系统以及车辆管理系统与门禁控制系统结合的出入管理等“硬防范”措施,各系统独立运行、互不通信,没有真正实现智慧化监管。现阶段,一类安防系统在“防、查、管、控”等四方面均存在问题,预警防范手段多依赖入侵报警及视频监控手段,防范手段单一,预警能力薄弱,多系统缺乏联动与比对分析,缺少存储数据的利用深度。安防管理人员业务繁多,各安防系统数据接口各异,统一管理难度大。对于突发事件处置,信息传递渠道闭塞,协调及指挥调度效率低。智慧安防的设计内涵主要是服务和管理综合化、信息化、可视化[4]。利用周界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巡更系统、车辆管理系统等可独立运行的子系统,经过云计算、大数据、GIS、RFID及5G等新技术实现全域全天候智能感知、智能预警、安全防范和高效应急救援等功能集成一体的智慧化安防系统[5],便于管理人员及时、直观了解园区情况。3.1空管安防要求的特殊性管制中心、塔台及航管楼等空管一类安防建筑是机场正常运作、控制飞机安全起飞和降落的核心,与常规公共建筑不同,需要受到严格管控。该区域的防范需求主要是限制人员及车辆进出,以保障指挥场所、设备及动力区域安全[6]。根据《民航空管单位安全保卫设施配置及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一类安防区域实施封闭管理,设置周界联动报警系统和出入管理系统,建立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值班监视、信息保存使用及运行维护等管理制度。周界整体防范体系应以技术防范与人员设备防范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入侵探测、联动报警及延迟响应等3个基本要素。《民航空管单位安全保卫设施配置及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对空管一类安防区域的相关要求略有不同,需要参照最高要求执行。每个空管工作区因其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管理要求等不同,其空管安防设施配置也不同,但其基本功能和设计技术具有共性,本研究对空管一类安防区域风险防控要点逐一说明并提出设计要求,为后续空管单位一类安防系统建设提供参考。3.1.1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周界的防控要点是防止人员及动物翻越,限制非授权车辆进入,要求周界围栏和通行道口具备监控和抗冲击能力[7]。一类安防区域要求设置物理围墙(栏),内侧、外侧的净高度均应不低于2.5 m,围墙(栏)净高应从围墙基础等可踩踏部位以上算起,具备防攀爬的功能。通行道口应设车牌拍录装置、人员及车辆进出控制系统以及阻车装置,阻车装置水平方向的抗击能力不小于30 t,限制并记录车辆进出。为及时发现入侵,防止风险发生,需要在周界、重要设备存放地以及航空器指挥场所等核心区域设置入侵报警系统[8]。入侵报警的设备形式可依据各单位使用及维护习惯按需选取,要求对周界形成全覆盖,园区通行道口应采用红外对射系统增加覆盖,还应与视频监控系统、门禁控制系统等融会联动。3.1.2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的风险防控关键在于配备非法入侵的监控装置,主要用于及时、直观地了解重点安防区域情况,阻止非法入侵造成的不安全事件[9]。实时记录非法入侵事件,要求在设计空管一类安防工作区时,视频监控系统需要对物理围界、通行道口、主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以及通道形成静态、持续、全覆盖。视频监控系统应满足24 h和全天候运行的要求,图像清晰,可辨别人员基本特征,视频图像数据和相关信息保存时限不少于90 d,便于信息溯源。3.1.3其他特殊要求园区主要人员通行口、指挥场所的主要出入口应设置进出刷卡的双向门禁系统,且能对人员进出时间、地点及个人信息等进行记录,记录信息保存时限不低于90 d。一类安防区域需对周界进行安防系统全覆盖,如保安岗亭等建筑物构成围界时,应对其安保性能予以加强,面向外侧的门窗应在符合消防管理规定的情况下,加装防护网、防砸膜或其他防闯入设施。3.2系统设计的整体性民航空管单位办公区域多分散设置,根据管制区域属性分布在机场对应位置,工作区分布零散导致安防管理难度大[10]。智慧安防系统的设计应尽最大可能利用新技术,在保证各工作区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安防管理人员工作难度,提高其安全管理水平及服务效率。一类安防区域智慧安防系统设计时,必须把握好系统设计的整体性,根据建设单位安全防范需求、指挥场所及设备存放位置情况,合理布设安防、消防等前端采集设备及网络传输设备。实时关联工作区建筑布置图,并实时记录保存采集的报警等各类数据,使智慧安防系统的所有子系统协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多区域、多维度和多方面的监控。进行信息共享和调度,构建基于云架构和大数据分析的综合安防平台,将各工作区的安全防范、消防报警及物业管理等平台功能整合,实现智能报警联动、智慧物管等高效服务,实现多种信息接入,简化多业务平台下控制、监管的复杂管理过程,进而减轻安防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同时便于安全管理部门的高效监管。3.3新技术应用推广目前,空管单位采用的安防产品及系统较现阶段安防行业平均水平落后颇多,导致管理和维护成本高。在智慧安防系统设计中应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应用,通过多维感知前端、视频解析云端将事后管理模式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例如,采用拥有3D、红外灯感知能力的前端设备实时高精度识别重点监控人员,准确判断其位置并自动预警,提高安防管理能力、警情处理效率,降低安全防范系统管理和维护成本。引入云计算的IaaS功能搭建先进存储系统,为智慧安防系统和图像信息保存提供技术保障,夯实事后分析的数据堡垒。4结语空管一类安防区域安防系统设计关系到航空指挥场所的安全和正常运行,是保障飞行安全的重要措施。智慧安防系统也是智慧空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视频监控、围界报警、消防报警、门禁控制等系统的集成和数据挖掘分析,建立全方位、立体、主动的安防系统,实现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警的安保管理,提高空管单位安防管理能力以及警情处理效率,为航空飞行安全保驾护航。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