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环境特征裕华路站位于石家庄市主城区核心区域,北望人民广场,南守高等教育院校,东侧为河北省博物馆、图书馆,西侧与河北大戏院相邻,处于石家庄市城市公共活动、文化环境较为活跃的核心地段。1.1场地环境车站位于建设南大街与裕华东路的交叉路口,周边多为商务办公及文化娱乐场所,聚集多层次、多年龄段的人群。裕华路与建设大街均为城市主干道,场地东南与东北侧均有一处开放式街角绿化空间,为车站布局提供有利的场地环境。1.2文化特色裕华路站所处周边区域充满城市活力,建设大街沿线商业中心聚集。其西南象限河北大戏院原名河北剧场,曾是省会的标志性建筑、戏剧文化的传承地。延续文化特色也是站点设计中重要的元素。1.3交通特点裕华路站位于裕华路与建设南大街的交叉路口,裕华路是石家庄市东西向交通的重要组成,建设大街道路是石家庄市南北向交通中轴线,此处交通疏解情况直接影响城市整体交通状况。多象限的过街需求、多维度的交通流线、密集的管线是此处车站设计需要考虑的交通特点。1.4乘客需求1.4.1行为模式分析裕华路站乘客流可以分为通勤客流及分散客流。通勤客流主要为周边商务办公区的工作人群,此类人群对周边环境及车站空间比较熟悉,进出站路线清晰明确。分散客流主要为城市文化娱乐聚集区所吸引而来的不定时人群,对于空间并不熟悉,因此进出站滞留较为明显,此类人群具有独立的过街流线十分重要。乘客在不同公共区域行为模式不同。出入口通道作为车站与地面连接点,人群在此比较放松,以快速通过为主;站厅承载着乘客进出闸机,检票、进出楼扶梯等一系列行为,在此人群处于寻找等待的状态,通常比较紧张;到达站台,人群分散等候车辆,完全放松[1]。因此,车站公共空间流线的组织应充分考虑不同公共区域人群行为特征,满足不同乘客的空间需求。1.4.2空间心理需求相较于地上建筑,地铁车站位于地下,缺乏与地面环境的联系,产生封闭感。对于地下车站来说,需要满足交通功能需求的同时营造自然舒适的地下公共空间。2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地铁车站是城市交通的物质载体和活动空间,也是城市基本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直接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景观[2]。地铁车站在充分发挥其交通功能的同时,也应充分体现其所承载的城市功能。因此,车站公共空间应作为城市空间的有机部分,需要整体设计,增强其城市空间属性。2.1关注内外空间整体性车站内部公共空间设计应与城市片区的空间整体考虑,与外部的城市空间共鸣,使地上与地下、室内与室外能够自然连接。创造更多的开敞空间,使站内公共空间与自然建立更多联系,引入自然光线,使室内外形成有机整体。2.2体现空间体验多样性地铁车站空间主要由交通空间构成,由于其极强的功能性,地铁公共空间形式比较单一、封闭。车站的公共空间设计应寻求自身的变化,例如采用通高的中庭减少地下空间的压抑感,有利于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形态;通过自身内部空间形态变化、尺度对比、节点空间的处理,增强公共空间的活力,为乘客提供多样化的空间体验。2.3营造公共空间艺术性现代地铁空间已经由最初的交通空间演变为多元复合的空间体系,承载了更多的空间意义。地铁车站公共空间承载文化、社会活动等层次寓意,设计应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突出其空间艺术性。3公共空间策略地铁作为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具有城市建筑及城市交通的双重属性[3]。然而车站设计过程中通常注重交通的实用性,忽略了城市环境与空间环境特色。在裕华路站设计过程中,从城市环境特征及空间环境多方面综合统筹,力求创造更具有城市特色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为乘客提供多样空间体验[4]。3.1融合的外部环境裕华路站周边建筑物密集,交通疏解难度大。为满足裕华路交通不受影响,裕华路下方采用暗挖法施工,暗挖法相对于一般明挖车站埋深增大。例如,按通常两层暗挖车站考虑,涉及东北象限北方设计院办公楼拆迁,同时车站站厅距地面提升高度深达14 m,吸引客流能力不理想且过街功能在非运营期间无法实现。因此,裕华路站设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东南象限、东北象限的城市街角游园,选择局部三层的两端明挖、中间暗挖的设计方式,将部分设备用房外挂于主体外,解决裕华路交通疏解问题,同时减少周边建筑拆迁。车站出入口的车站内部直接联系外界的公共空间,裕华路站出入口设置应与东南、东北象限地面景观发生联系,形成上下呼应的垂直空间关系。3.1.1方案一:出入口与环境为凸显关系裕华路站东南、东北象限利用城市绿化游园,分别设置扇形下沉广场形成梯级绿化空间,相当于将出入口空间扩大,作为此处场地环境的主体,凸显于环境中。下沉广场的引入为车站内部空间提供自然的通风采光,形成更具层次的过渡空间。下沉广场凸显设计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26.F001图1下沉广场凸显设计3.1.2方案二:出入口与环境为相融关系方案二街角空间承载活动较少,绿化属性更为突出。改变设计思路,将出入口与敞口风亭分散布置,作为点状的景观与地面绿化广场整体设计,消隐其中。出入口在此处能够带来更多人流及活力,在保证地面环境绿化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激活街角空间,提高使用率。出入口消隐如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26.F002图2出入口消隐3.2灵活的空间组织车站空间是以站台空间为核心,站厅、站台、通道可以灵活地衔接组合[5]。裕华路站所处的场地环境比较特殊,因此车站地下一层设置端头厅,地下二层通厅的方式组织人流流线。3.2.1方案一:一字形流线车站站台—站厅—地下一层端厅依次一字型设置四组楼扶梯及一组T型楼梯,主要垂直交通流线均位于车站主体内。地下一层进出站人群与过街流线可形成分流。地下二层站厅层流线则成一字型流线,方便便捷,但空间略显局促。3.2.2方案二:L形流线车站站台至站厅层设置两组平行于主体的楼扶梯及一组T形楼梯,满足上下联系,站厅层至地下一层,利用外挂区域设置垂直主体的楼扶梯。在站厅层至地下一层形成L形转换空间,起到缓冲过渡作用。出站乘客流线进入地下一层大厅选择最近的出口出站。地下一层属于非付费公共空间,两端通过过街通道连通,过街人流不需要进入车站付费区,实现独立的过街功能。一字形流线如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26.F003图3一字形流线L形流线如图4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26.F004图4L形流线3.3多样的空间形态裕华路站利用周边环境特色,充分考虑乘客的独立过街需求,将进出站及过街人流进行灵活组织,通过引入中庭空间,突破常规的车站空间格局,丰富车站内公共空间形态,增加乘客与车站公共空间的互动,提高空间品质。曲线中庭是在一字形流线基础上,将站厅层至地下一层的楼扶梯空间扩大,采用曲线的形式形成柔和空间,弱化流线的绕行路径。此方案强调空间序列的组织在一字形流线布局下增加曲线元素,打破原有空间形态,同时曲线向外延伸将内部空间延伸至扇形的下沉广场,形成整体的空间序列。站厅层至地下一层的楼扶梯转向利用外挂区域,垂直于主体设置,形成L形布局。地下一层结合楼扶梯设置方形的扩大厅,两柱跨两层通高的方形大厅,宽敞开阔。进站乘客从地面通过出入口通道进入地下一层,经过通高的扩大厅由垂直交通向下进入站厅层,通过L形流线转向过渡空间轻微调整经过闸机进入站厅,由垂直交通带入站台候车。多样化的空间使乘客与空间能够产生更多互动,丰富其空间体验。圆形中庭方案如图5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26.F005图5圆形中庭方案方形中庭方案如图6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26.F006图6方形中庭方案3.4特色的装修理念装修设计以戏院文化为主题,利用暗挖车站的拱顶空间,从戏曲文化中提取“折扇”“宫灯”等文化元素进行抽象演绎,从吊顶柱顶扇形装饰到侧墙戏剧故事文化墙,再至通高中庭空间,呈现出独特的空间体验。4结语石家庄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已于2020年8月26日通车,梳理、研讨公共空间方案,对后续车站公共空间形态多样化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地铁车站需要更多地发挥其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将站内空间与城市空间整体设计,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形态,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提升空间品质。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