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乡村振兴“奋进曲”已全面奏响,成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生态畜牧旅游业作为“生态+”模式衍生的重要成果,已成为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支撑[3],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一方面,生态畜牧旅游以自然生态为切入点,以生态养殖为核心,能够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4],为促进生态振兴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能够吸引更多外部资本投资农村相关产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助力农村地区产业振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部分学者从平台经济发展[5]、数字经济[6]、农村土地改革[7]等宏观经济与政策方面阐释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路径,鲜少从微观农业产业视角出发展开分析。学术界关于生态畜牧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研究较少。李涛等[8]指出,生态畜牧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落地。但对生态畜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缺少有效经验总结。本文从理论层面探寻生态畜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并从实践层面归纳总结生态畜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经验,以寻找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突破点与发展路径。1生态畜牧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内涵特征及二者内在关联1.1生态畜牧旅游的内涵与特征随着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日趋科学化,畜牧业所蕴含的潜在经济价值、功能受到重视[9],如文化、教育、旅游等功能。尤其是在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时代背景下,畜牧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畜牧旅游业逐渐兴起,成为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10]。立足前述理论,本文认为生态畜牧旅游是以绿色生态畜牧业为基础,借鉴生态旅游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畜牧业、旅游业三者协同发展的新模式。生态畜牧旅游具有经济性、可持续性、生态性等发展特征。一是经济性。生态畜牧旅游促使畜牧业示范功能、文化功能被逐步开发,吸引游客观赏、体验、度假,带动农家院、摆摊经济等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与农户致富增收的新发展路径与可靠保障。二是可持续性。生态畜牧旅游业有助于农牧企业使用生态思想指导畜牧业转型升级,促使畜牧业、旅游业等行业融合发展,从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助力生态畜牧旅游业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性。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而且利于农牧企业引入先进畜牧技术改良畜种,提高生态养殖效率,以实现生态、经济发展双赢。1.2乡村振兴的内涵与成就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制定一系列重要举措,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内涵,即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1]。由此可知,乡村振兴内涵精准概括了乡村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且具有方向性、时代性、根本性与全局性特征。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对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这也是在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上对乡村振兴的持续支持。截至2022年底,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12],具体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国粮食产量整体稳定在0.65万亿kg以上,其中夏粮产量达1 474亿kg,较上年增加14.35亿kg;早稻产量为281.25亿kg,较上年增长1.05亿kg[13]。二是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高达70.6%;农村网络零售额超2万亿元,且全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高达30多万家,年营收远超7 000亿元[14]。此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13 432元增长至2021年18 931元,年均实际增长6.6%。三是提供资金支撑。2022年中央财政用于推进乡村振兴的补助资金增长至1 650亿元,且新增发放570多亿元小额信贷,惠及130多万户[15]。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6]。综上可知,乡村振兴已成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推进的主旋律。1.3生态畜牧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组织、人才、生态、文化振兴”[17]。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产业振兴与助力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18-19]。因此,多数地区将发展畜牧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产业[20],在农村内部大力推广特色畜牧养殖业,为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提到,奶牛、生猪、家禽养殖率先实现现代化,即到2025年猪肉、牛羊肉、奶源自给率分别保持在95%、85%与70%[21]。《规划》还强调,“十四五”期间生猪养殖业产值达1 500亿元,肉牛、肉羊产值达9 000亿元,饲草总产值达2 000亿元,特色畜禽养殖达1 500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我国肉蛋奶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4亿t以上(见图1),畜产品抽检合格率高达98.6%[22],且预计到2023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将达10.8万亿元,占我国农牧业总产值43.3%。生态畜牧业作为传统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式,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户致富增收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大背景下,发展生态畜牧业既是畜牧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为农民增收及提供安全健康畜产品提供支持,有效践行我国生态文明理念。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4.04.035.F001图12015—2023年上半年我国蛋肉奶总产量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在推进生态畜牧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多数农村地区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带领更多农牧民走上“畜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致富新道路[23]。生态畜牧旅游业以自然生态为优势,以畜牧产业同旅游产业融合为方向,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增长与产业振兴的新模式[24]。一方面,生态畜牧旅游业有助于农村地区保护生态环境,促使畜牧产业实现可持续、生态化发展,助力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生态畜牧旅游业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开发度,为农户增收致富提供多元渠道,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此外,生态畜牧旅游业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将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与优化,赋能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与乡村产业振兴。2生态畜牧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生态畜牧旅游业具备强大市场、强健产业活力等优势,能够有效激活农村畜牧产业活力,是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生态畜牧旅游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改善、专业人才吸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吸引资本、技术、制度入驻,重构畜牧产业与优化农牧产业结构,继而推动生态畜牧产业规模、质量提升,延伸畜牧业产业链,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支撑。2.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畜牧旅游发展可加快农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为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25]。如修建公路、建设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在促进生态畜牧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夯实农村经济增长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21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为446.6万km;“路长制”覆盖率高达95.2%,较2011年新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km,有效解决了1 04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26]。2.2改善农村环境生态畜牧旅游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7]。首先,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有助于农村地区相关政府部门科学规划与有效治理畜牧产业环境,促使农业经营主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助力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其次,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能够有效治理环境,实现村容整洁,促使生态文明旅游新风持续推进到农村地区,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可引导农牧民改变不良生活生产行为,提高农村环境品质与质量,为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实现乡村振兴。2.3吸引专业人才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需要旅游管理、住宿、导游等各类专业人才提供支持,从而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28]。一方面,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能够增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吸引“雁归群体”回乡投资兴业,推动项目回归、技术回援,为农牧产业及其他行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持,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能够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地区创业,并促使各行业人才参与生态畜牧旅游业的发展,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此外,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也可推动农民参与生态畜牧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及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水平,赋能乡村振兴。2.4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可推动其他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9]。其一,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能够引导农牧民改变传统畜牧养殖方式,使其引进并使用现代畜牧养殖生产技术与设备,提高生态畜牧业生产效益与竞争力,赋能乡村振兴。第二,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可推动生态畜牧业同农业文化遗产等行业融合发展,强化生态畜牧旅游业与农业产业间的关联,形成以农促旅、以旅补农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3生态畜牧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3.1延伸主客共享,注入生态畜牧旅游新活力相关部门应从生态畜牧旅游业与新型服务行业融合发展入手,引入“主客共享”发展理念,发挥市场效能,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实现乡村振兴。首先,坚持农户主体作用。应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上,围绕生态畜牧旅游业发展餐饮、民宿等配套产业,实现农牧民自主选择项目与经营管理,确保农牧民在生态畜牧旅游业合作经营中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态畜牧旅游新活力。其次,坚持群众参与管理。应联合生态畜牧旅游龙头企业、农牧民组建商会,坚持群众统一管理,实现生态畜牧旅游业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继而开创由“单人作战到抱团”发展的新局面。最后,坚持游客沉浸式体验。应联合生态畜牧旅游企业打造主题式游客服务中心、餐厅等多项经营内容,满足广大游客鱼耕、鉴赏美食等多元体验需求,紧抓城市居民回归田园的生活情节,为生态畜牧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3.2聚焦乡村特色,增强生态畜牧旅游生命力打造特色乡村是提高生态畜牧旅游吸引力的核心,也是强化农村生态畜牧旅游产品生命力的关键,为乡村振兴与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农村生态畜牧旅游特色打造主要集中于乡村风貌、乡土文化、地方土特产3个方面。首先,乡村风貌特色方面。在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过程中,应基于拒绝大拆大建、环境污染等原则,坚持生态规划、无痕设计要求,突出微改造、精提升特色,助力生态畜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持乡村风貌原始、原真,赋能乡村振兴。其次,乡土文化特色方面。应鼓励有条件乡村引进专业旅游规划机构,使其依托本地生态畜牧旅游行业特色展开差异化开发,并联合相关组织力量推广、宣传生态畜牧旅游文化,增强生态畜牧旅游生命力,助力乡村振兴。最后,地方土特产层面。应将地方特色产品嵌入生态畜牧旅游业发展进程,并有效连接畜牧产品加工业、营销服务等环节,提高生态畜牧产品与其他特色产品附加值,拓宽市场渠道,为生态畜牧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动能。3.3强化土地要素支撑,提升生态畜牧旅游土地使用效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出台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30]。该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一定程度上为生态畜牧旅游业发展提供土地政策保障。对此,在硬性约束条件下,应不断利用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为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提供土地要素支撑,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益。应联合农业科技企业,利用生态技术修复农村废地,推进特色生态畜牧旅游项目落地,为生态畜牧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应用工程技术开发农村“四荒地”资源,合理开发配套休闲服务项目,助力生态畜牧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助益。另一方面,探索生态畜牧旅游导向型土地治理模式。应围绕生态畜牧旅游综合治理“山、村、水、草”等要素,生态化处理畜牧景观,打造多层次生态畜牧旅游慢行交通,提高农村土地现代化利用效益,以建设整体性生态畜牧旅游休闲空间与环境,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4结论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长期存在“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背景下,融合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畜牧旅游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本研究从生态畜牧旅游与乡村振兴内涵特征及二者内在关联出发,明晰生态畜牧旅游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逻辑,并提出延伸主客共享、聚焦乡村特色、强化土地要素支撑等创新路径,以期增强生态畜牧旅游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作用。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