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语言由美国建筑师和设计理论家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在1964年出版的著作《形式综合论》[1]中提出。几十年间,亚历山大及其团队对该理论进一步实践和完善,相继发表《建筑的永恒之道》《建筑模式语言》《俄勒冈试验》《城市设计新理论》等著作。1977年,《建筑模式语言》[2]介绍了253种设计的“模式”,撰写时在Web of Science上被引用3 418次,远超大多数建筑作品,由于模式语言的实用性,得到了广泛运用。亚历山大在建筑设计方法论研究领域中具有开创地位,注重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使用者与设计者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认为不只有建筑师能够进行空间实践,空间的使用者以及其他非专业人士都应被赋予改造空间的权力,建筑设计应当满足使用者的真实需求,致力设计活跃、有生命力的空间。对于模式语言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探索模式语言适应本土设计实践的优化方向。Cite Space作为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软件之一,能够对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和内容进行识别和评估。本研究引用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主题是模式语言的国内既有研究进行图示化分析,综述模式语言理论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知识图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和引文分析理论的图示表达方式,能够图示化地反映科学知识发展和联系。常用的绘制知识图谱软件包括VOSviewer、Uciet以及Cite Space等,其中较为常用的分析软件是Cite Space,最早由陈超美教授及其团队研发,之后软件功能不断优化。目前该软件除了能够对输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引文信息的共现情况进行图示化,还包含关键词聚类功能将零散的词汇进行分类,能够生成突现词图谱,反映突现的研究热点。诸多学者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所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经济、传媒、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国内文献信息通过中国知网搜索获取,以主题为模式语言且全文含亚历山大为限制条件,为了避免出现遗漏以“篇关摘”为模式语言且全文含亚历山大为限制条件进行检索补充,共计332篇,Cite Space软件整理后剩余引文信息有效的文章330篇。国外文献通过Web of Science检索,以同样的限制条件获得结果包含大量不相关文献信息,更改搜索方式为参考文献包含模式语言重要的著作“a pattern language”“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进行检索,得到论文共计2 678篇,其中近十年的国外文献1 336篇。2国外研究热点与趋势对国外近十年模式语言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分析,探寻国内外现状研究差异,以期为模式语言的本土化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从Web of Science下载的2 678篇论文中选取除中国以外其他国家近十年的1 336篇论文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以揭示国外近十年模式语言相关研究进展与热点。通常关键词能够反映文章的核心内容,识别关键词的突现和爆发,有助于寻找研究热点。通过Cite 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每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字,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字出现的频率。模式语言的主要关键词包括城市设计、设计流程、公共空间等,都在总体上占据中心地位。热度时段持续到2023年的关键词主要有设计过、城市形态、城市结构和城市规划,其中3个都属于城市尺度的研究,说明模式语言的应用属于近几年研究热点,极有可能是之后一段时间的研究趋势。国外近十年文献关键词突现图谱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23.F001图1国外近十年文献关键词突现图谱3国内研究演变与热点领域3.1研究主题时区演变Cite Space对文献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并绘制关键词时区图谱,以揭示研究主题的时区演变。国内文献关键词时区图谱如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23.F002图2国内文献关键词时区图谱由图2可知,将国内模式语言研究划分为初步探索、急速提升和蓬勃发展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有学者关注亚历山大的著作及理论,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理论进行实践,但21世纪之前该理论只受到极小范围的关注。2001年后关注度迅速提升,不断有学者对该理论进行研究并在各类设计中进行实践,2005年之后趋于稳定并持续发展。20世纪末属于初步探索阶段,模式语言相关文献以理论介绍为主,只有少量学者进行设计实践。1987年,马清运[3]对亚历山大作品《住宅产业》进行介绍,国内学者开始对模式语言理论进行初步了解。1993年,在有关气候对传统建筑形态影响的研究中运用该理论,尝试建立荒漠地区建筑设计模式语言,并进行“灰空间”设计模式总结,是早期的国内模式语言设计实践。2001—2005年属于急速提升阶段,相关研究主题拓展量出现飞跃式提升,并于2005年达到阶段性峰值。2005年至今属于蓬勃发展阶段,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出现新的主题拓展包括园林、传统工艺和民居更新等,同时也不断对原有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进一步设计实践。研究方法上与图解模式和空间句法等分析方法进行结合,对空间进行计量分析、图解,从而进行模式研究[4]。近三年,模式语言广泛应用于传统村落的模式设计中,辅助乡土设计挖掘乡土智慧,模式语言在产品设计及计算机相关领域也受到关注。3.2热点领域研究进展3.2.1传统民居国内各地发展出具有地方性特征的传统民居,21世纪初,现代的设计方式不断侵蚀传统民居空间。建筑界学者通过对传统民居特有的群体布局、功能组织和构造措施进行分析和提炼,总结设计模式,尝试寻求传统与当代的契合点。设计类型涉及特殊气候地区民居以及传统聚落的民居等。3.2.2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重要的社会交往空间,包括广场、公园以及社区活动场地等,模式语言最早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应用,公共空间的模式研究持续受到关注并在社区室外活动场地、滨水公共空间等多种类型公共空间设计中得到应用。在设计方法上,有学者强调使用者参与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并基于模式语言理论提出公共空间的参与式设计模式。近年来,乡村地区公共空间的模式设计受到较多关注。3.2.3图式语言图式语言包括两方面含义,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有学者将其翻译为图式语言[5],即融合了“景观的语言”“模式语言”“图式方法”三大思想产生的图式语言[6]。图式语言弥补了模式语言在空间尺度和生成机理上的不足,通过对空间的图解提取景观空间图式“字”“词”“词组”,相互嵌套形成景观图式语言体系。目前国内学者在古典园林、传统村落和聚落景观等的模式设计中进行了研究与实践。3.3阶段性前沿研究领域分析通过Cite 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筛选出突现强度前十的关键词进行阶段性前沿研究领域分析。国内文献键词突现图谱如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23.F003图3国内文献键词突现图谱20世纪末,相关文献以模式语言的设计思想介绍和研究为主;21世纪初,沿领域在居住建筑的设计模式研究;2010—2015年,聚焦传统聚落、景观活力和严寒城市的设计模式研究。对于民居的模式研究从2005年开始出现,到2012年成为突现的研究热点,2020年达到峰值至今仍保持一定热度。近几年突现并至今维持高热度的关键词为建筑和图式语言,说明我国对模式语言的研究偏向于微观建筑空间,模式语言理论在不断与其他理论融合,并受到广泛研究与实践。4结语国外对模式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设计、设计模式、公共空间等领域,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主要在城市尺度的模式研究。国内模式语言研究可划分为初步探索期、急速提升期及蓬勃发展期3个阶段,热点领域集中于传统民居、公共空间以及图式语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主要在建筑模式研究和图式语言理论拓展与实践上。国内外模式语言研究差异显著,国外学者更多关注城市空间,国内注重传统民居、传统聚落以及传统村落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模式研究。国内在适当参考国外经验于宏观尺度上进行理论拓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本土建筑模式研究,探索传统与现代的模式差异,不断拓展地方性建筑模式语汇,促进本土建筑有机更新。图式语言作为融合模式语言与景观学相关理论的新理论,弥补了模式语言的不足,近几年受到持续关注,学者将在对融合后的新理论进行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寻求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