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追求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又需要实现资源节约的双重目标,多数地区尝试实施老旧灌区改造,通过水利工程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的实现。在水利工程项目改造过程中,随着农田内灌区的重新划分以及所种植农作物的变化,灌口的位置需要重新调整[1-2]。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水利管理系统需要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智能优化算法实现灌口位置规划的方法,阐释了智慧水利系统的构建方法。1项目概述1.1基本状况某灌区水利工程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始建于1985年,当前面临老旧失修、亟须改造的状态。该水利工程的上游接入漳河水系,有旱涝季节变化之分。该水利工程有效发挥了水位调节、防洪抗旱等功效,对当地农业和生态的发展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始终保持原貌。根据项目建设初期规划,该水利工程设计覆盖灌溉面积76.7 km2,目前有效灌溉面积48.7 km2,占比63.5%,灌溉面积的下降是进行老旧改造的根本原因。该水利工程属于中等规模,支干渠长度均没有超过100 km;水利用系数较低,未达到中位数0.5。该水利工程渠系建筑物数量较多,建设位置较分散,增加了老旧改造的难度。1.2改造内容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该水利工程的有效灌溉面积逐年下降。各种配套设备出现老化现象,部分阀门使用灵活性下降,渠道衬砌脱落,导致水流失严重、安全性降低。为了进一步提升该水利工程在灌区的综合效益,提升渠道引、排、输、灌等综合能力,确定对该灌区水利工程进行适应性改造。围绕打造一体化输水与自灌溉系统、提升农田受灌溉面积、增加农作物单位亩产量的目标,面向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需求,对该灌区的水利工程改造主要分为3个部分进行工程的实施。衬砌加强:对沿线衬砌脱落部分进行补强,对水流量和冲击力大的关键部位进行冲力监测与计算,对该段位衬砌进行结构强度强化处理。沿线自流灌溉能力提升:合理规划灌溉出水口,结合农作物种植情况设计灌溉出口位置。翻修建筑物:增加智慧管理系统,对建筑物进行翻修并结合功能需求进行升级改造。1.3关键技术结合农作物种植规划,构建最大灌溉能力优化模型,利用智能优化算法求解并规划灌区出口位置;基于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与智能管理,构建智慧水利管理系统并进行功能布设[3]。2优化改造措施2.1灌溉出口位置规划该灌区分布多处不规则形状的农田,种植不同类型的农作物。不同农作物对水量的需求不一,有些需要大量灌溉,有些需要尽量避免水流量过大造成涝灾,还需要考虑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的收益[4]。种植面积大的农作物需要水量相对较多,单位面积收益高的农作物应该优先进行灌溉保障。因此,灌溉出口的确定是一个受限于多种因素约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5]。2.1.1灌区地图建模灌区平面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33.F001图1灌区平面图2中,灰色部分表示种植不同作物的农田,其农作物类型、用水需求量和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均不同,编号①~⑦表示潜在的灌溉出口位置。10.19301/j.cnki.zncs.2024.02.033.F002图2蚁群优化算法2.1.2灌区优化数学问题建模假设编号①~⑦代表的潜在灌溉出口可以实现的灌溉面积分别为S1~S7,可以提供的用水供应量分别为Q1~Q7,每块区域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分别为M1~M7。合理的灌溉出水口不一定能够保证所有参数均取最大,但是会使综合效益取得最大值。J=∑i=17ksiSi+kqiQi+kmiMi (1)式中:ks——S对应的系数;kq——Q对应的系数;km——M对应的系数。各个分量指标S1~S7、Q1~Q7和M1~M7均受到不同的约束:∑i=17Si≤Sall,0≤Qi≤Q,Mi≥0 (2)式中:Sall——整个灌区的总面积;Q——每个出口的最大水量。所有农作物种植区的总面积相加不能超过灌区的总面积;每个灌排出口的出水量均有上限,为了计算方便可以假设所有出水口的水量上限值固定且相同;所有灌区均存在经济效益,不存在亏损。2.1.3灌区优化数学问题求解可以用穷举法计算极大值,对于每一种S1~S7、Q1~Q7和M1~M7,计算全部J值后进行比较,选择最大的J值和对应的一组[Si,Qi,Mi]作为选择出水口位置的依据。这种方法计算量较大,在实际中并不能取得理想的计算效果。因此,本文采用蚁群优化算法进行求解。蚁群优化算法是智能优化算法中的一种,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强的稳定性,适合进行大规模优化问题求解。蚁群优化算法的设计灵感源于动物界的蚂蚁觅食行为,在觅食过程中,走在前面的蚂蚁会在走过路径上释放信息素,以引导后面的蚂蚁行动。后面的蚂蚁会感知每一条道路上的信息素,根据对外界环境的理解选择不同的道路。道路的长度越短,越有利于蚂蚁行动,蚂蚁就会倾向选择较短长度的路径,信息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挥发。蚂蚁选择的路径越多,其积累的信息素浓度会越多,进而吸引更多的蚂蚁选择该路径。这种正反馈机制可以确保最终最短的路径被大多数蚂蚁所选择。蚁群优化算法如图2所示。初始阶段,蚂蚁试探着选择各种不同的路径;觅食阶段,蚂蚁对路径的选择呈现随机性,此时信息素的积累并没有对蚂蚁产生足够的吸引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短路径上聚集了最多的信息素,此时多数蚂蚁开始选择该条路径。灌区优化问题求解思路如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33.F003图3灌区优化问题求解思路经过蚁群优化算法求解,灌区中选择②、④、⑤作为灌区水入口,可以实现灌溉面积覆盖范围最大、用水供应量最合理和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优。2.2智慧水利管理系统在现有水利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的抗旱与防涝能力,融合气象监控、水利调度、费用收取、智能决策等功能于一体,本研究在灌区内设计开发了智慧水利管理系统。气象监控系统,利用互联网从气象信息发布中心获知实时天气变化信息;水利调度系统,远程控制阀门的启闭状态,减少现场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同时对各个出水口进行流量监测,根据监测数据计算出水量,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费用收取系统,分阶段计算整个灌区的水费,可自由选择平摊或按水量收取方式缴纳费用;智能决策系统,灌区管理人员综合气象变化情况和季节因素,结合摄像头获取的农作物生长状况监控信息,确定是否放水灌溉[6]。智慧水利管理系统如图4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33.F004图4智慧水利管理系统智慧水利管理系统是一个融合了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发布的综合性系统。以智能决策系统为核心,气象监控、费用收取、水利调度等系统分别通过局域网与智能决策系统连接。智能决策系统对各个分系统传输的命令并行管理,区分信息类型进行在线显示或传输。当天气情况发生变化时,智能决策系统自主控制阀门开启或关闭。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出现误判现象,可以在智能决策系统的控制端选择是否需要人工控制。选择人工控制模式,可以由现场工作人员综合气象、监控等多方面信息做出是否打开或关闭阀门的决策,输入控制命令实现。智能决策系统定期计算总用水量,根据水费单价计算该时间段内整体水量消耗情况,向用户发布收费信息。用户可以利用手机无线接入费用收取系统,在线完成收费信息读取和缴费业务。3结语实施老旧灌区改造工程是提升水利工程灌溉效率、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本文基于智能算法对灌区进水口位置进行了规划,同时提出了一种设计智慧水利管理系统的方法。后续研究应围绕提升水利工程的综合灌溉效益,深入推广智慧水利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对水利灌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