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调查监测工作内容土地调查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拓宽视野、整体谋划、创新思路、统筹推进。利用GPS-RTK、无人机航拍和遥感等技术,可以对土地进行全面、准确、高效的调查和监测。GPS-RTK技术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土地的位置信息,遥感技术则可以通过卫星或航空摄影获取土地的纹理、色彩、形状等特征信息[1]。信息不仅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基础数据,还可以对土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为土地调查监测工程提供有力支持。规划设计是土地调查监测工程的关键环节。根据土地评价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调查监测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布局规划、农田水利工程设计、道路交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多个方面。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土地权属等因素,以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土地调查监测工程的实施阶段是根据规划设计要求开展的一系列土地调查整治工程,如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道路修建等。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质量监控和安全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同时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了提高土地调查监测的效率和效益,还需要建立土地调查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土地调查、评价、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地掌握土地调查监测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益。在土地调查整治工程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监测与评估,了解工程实施后的实际情况。根据监测与评估结果,对土地调查监测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进一步提高土地调查监测的效果和效益。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土地调查监测的科技含量和水平,选择合适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施工方法。在土地综合调查监测工作中,测绘工作至关重要,在建设阶段,通过深入了解和精确掌握测绘数据,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和物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准确有效的土地资源数据不仅为调查整治工作提供了稳固的基础支持,也为后续的管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实现全面的数据支撑,需要对土地进行分类,并掌握区域内水流河流、交通运输和生态区域等信息。同时,信息数据需要按照不同性质、存在形式和面积等分类要求进行整理,部分信息还需要依据隶属关系进行分类。结合区域内多种因素,明确农耕用地、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状况和新增项目的权责。为了保障土壤肥力的培育和生态保持等后期管护工作的效果,需要结合测绘数据进行前瞻性的计划和规划,确保土地综合调查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2]。土地调查监测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14.F001图1土地调查监测工作流程2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2.1土地调查与监测GPS-RTK技术可以用于土地定位和测量,获取精确的位置信息,为土地调查提供基础数据。遥感技术则可以通过卫星或飞机等平台获取地面影像,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信息,为土地监测提供重要依据。无人机航拍系统能够预设飞行轨迹,测绘速度更快,反馈更及时,减少人员投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GPS-RTK技术进行地面测量,确定各个土地的边界和面积等信息,利用遥感或者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地面影像获取,通过影像判读和信息提取等手段,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信息,通过技术结合实现土地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和处理,提高土地调查监测的效率和精度。GPS-RTK技术能够实现野外实时厘米级定位,具有精度高等优点,广泛用于土地调查监测领域各阶段,可满足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阶段对大比例尺地形图的需求。但也有测量距离有限、受地势和信号影响大、自动化程度低、外业用时较长等缺点。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数据,有助于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具有获取速度快、精度高、信息丰富、动态监测等优势,通过多种土地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变化,重复获取同一地区的土地数据,有助于监测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但同时因数据处理成本高、依赖卫星、难以获取实时数据、无法获取地下信息等技术限制,仅适用特定的应用场景。无人机航拍技术具有飞行控制灵活、机动性能较高、时间分辨率很高、空间分辨率比较高等多种优点。在工程项目设计前期测绘、竣工交接验收测绘两个阶段进行的全局立体测绘、局部地物补测工作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存在稳定性差、摄像幅宽小、数据处理复杂等缺点[3]。2.2土地规划与设计科学规划是全域土地调查监测的工作重点,实践中要确保整治修复方案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确保规划体系涵盖所有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并符合规划要求[4]。GIS技术在土地规划与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数据采集与整合、空间分析与模型构建、地图制作与输出等技术方法,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在土地规划与设计中,需要收集各种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所有权等,通过GIS技术进行数据整合,建立土地规划数据库,可为后续的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提供基础资料。通过空间分析可以对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生态保护、景观规划等方面进行评估和预测,利用GIS技术进行模型构建,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趋势等。通过GIS技术可以将土地规划成果制作成地图,输出为纸质或电子版地图,方便用户查看和使用。地图可以包括各种要素,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规划方案等,为用户提供直观、全面的土地规划信息。GIS技术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如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2.014.F002图2GIS技术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2.3土地调查监测项目管理系统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土地调查监测项目进行全面管理。借助地理信息的图形功能并结合土地管理流程中的业务特点,辅以GIS信息技术及相关管理研究方法,为自然资源等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优化和工作效率提高提供技术支撑[5]。GIS技术具备较强的空间分析能力和良好的空间插值功能,便于快捷完成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可应用于土地综合整治过程,并对建设土地调查监测数据库展开全面化、实时性追踪与监督,还能应用于居民点规划整治,在整治理论潜力预测计算、划分潜力等级等各项工作中发挥效能[6]。通过建立项目管理系统,将项目计划、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集成于地理信息系统中,实现项目管理的可视化、动态化,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测,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质量。2.3.1基础数据库建设在土地调查监测工作中,要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基础地理、行政区划、权属等专题数据,还需要综合考虑水文、土壤等基础资料,以便更好地进行前期辅助设计和后期项目管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土地调查监测项目信息数据库,包括坐标范围和属性信息,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而实现对土地调查监测项目信息的全面管理和有效利用[7]。2.3.2可视化项目管理通过GIS技术可以将项目管理信息以地图、图表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有助于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项目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视化项目管理也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让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项目进展情况[8]。2.3.3动态化项目管理GIS技术可以实现项目管理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实时监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实时查看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系统还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和信息自动调整项目计划和进度,提高项目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2.3.4施工现场实时监测利用GPS技术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施工位置、进度、质量等,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和改进。实时监测也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减少施工事故的发生。基于土地调查监测项目数据成果和工作特点,运用GIS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土地调查监测项目数据库建设、辅助项目规划和立项实施验收进行全程监管。3结语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技术优势在于其利用计算机设备,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高速、精准处理。在土地调查监测项目施工技术服务阶段,能够迅速构建土地利用数据库技术系统,并对已建成的土地调查监测基础数据库技术系统进行全程跟踪监管。此外,在土地调查监测项目决策阶段还能发挥辅助决策作用。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