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况某装配式建筑的建筑总面积60 234.8 m2,建筑主体均为剪力墙结构,地上部分31层为住宅建筑,户型一致,模板统一。建筑3~31层属于标准层,现浇结构采用3套铝合金模板轮流替换。项目地块1号建筑施工采用免预拼装技术,建筑面积13 287.5 m2。墙柱铝合金模板主要在现浇柱构件、剪力墙构件中使用,模板可以划分为承接模板、交接模板、内外墙模板和墙端模板等[1]。现浇梁模板主要在现浇梁构件中使用,可以划分为梁底面和侧面模板。现浇楼面模板主要在拼接部位底部应用,可以划分为早拆铝梁、转角模、板底模板。吊模板主要在降梁和降板时应用,模板主要组成部分为反坎侧模和角铝。此外,模板还包括部分配件,如销钉、柱箍、背楞、可调钢支撑等[2-3]。2装配式建筑中铝合金模板应用存在的问题2.1拼装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未考虑板宽和支撑的协调性、端部不紧固和支撑设置不规范均都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影响。模板垂直支撑未考虑受力范围,可采用直径100 mm的圆钢管垂直支撑,接触面较小、板带较宽的情况下受力集中,会导致板带变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墙端背楞未闭合,存在潜在的胀模风险[4-5]。为了确保模板的稳固性,通常在室内每层设置4道闭合背楞,室外设置5道背楞。背楞通过穿墙对拉螺栓进行固定,以确保模板的稳定性和牢固性,从而避免胀模等问题的发生[6]。根据《组合铝合金模板工程技术规程》(JGJ 386—2016)中要求,板底早拆系统的支撑间距应在1 300 mm×1 300 mm范围内,早拆系统设置在板墙、梁墙转角处,以免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标号,导致交接处变形过大。2.2PC构件搭接问题铝合金模板作为现浇构件的主要模板材料,在与预制构件的交接部位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预制构件的具体形式和搭接方式[7-9]。在实际情况中,如果窗顶现浇部分的铝合金模板转角模与PC窗间墙上的窗洞翻边出现碰撞问题,为了追赶施工进度,施工现场采取敲凿窗洞翻边的应急措施,梁底模部分采用木模进行替代,临时性的调整可能会对施工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在PC构件的搭接部位,铝合金模板缝隙过大与PC构件的支撑系统存在冲突,且末端背楞未完成闭环[10]。为确保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现浇部位与PC构件搭接处的接缝,保障接缝质量。必须强化铝合金模板的固定和有效连接,预防漏浆和逃模现象,确保现浇混凝土施工的质量。为了处理铝模施工与其他构件的碰撞和搭接问题,采用三维可视化软件对铝合金模板进行分类整理,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虚拟预拼装,解决碰撞和搭接问题,实现铝合金模板施工前的免预拼装效果,从而优化施工流程,提升工程质量[11]。3铝合金模板免预拼装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3.1设计准备通过对土建施工图纸的细致熟悉与整理,深入掌握装配式构件与现浇构件的布置要点,对建筑节点进行系统梳理,特别关注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交接点的协调问题。通过图纸会审,解决潜在的碰撞问题,界定现浇构件与预制构件的分界线。为了确保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在预制构件上加强了连接件的设置。预制构件加强件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3.027.F001图1预制构件加强件对部分小型砌筑构件和预制构件采用现浇方式制作。为确保外观质量,对部分现浇节点的线脚进行最终定形,并对各立面节点进行系统整理。为了确保铝模深化配模设计的顺利推进,组织图纸会审明确技术细节,并将项目结构优化建议及存在的疑问整理成《铝模项目答疑确认表》。经过施工方的签字盖章,该表已正式形成会审纪要,为后续工作提供明确指导。使用Revit软件构建标准层的土建模型,需涵盖叠合楼板、现浇楼板、后浇楼板及现浇梁柱墙、现浇外墙线脚及预制墙等关键构件。在建模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模型的上下分段与衔接问题。对于装配式建筑,应根据其独特属性对PC构件进行红色标记,需要确保PC与现浇部分的协调,并为PC构件厂家预留出模板位置[12]。在预制构件的设计中,还需充分考虑到现浇构件铝模板的安装位置与固定空间,确保与铝模板的固定孔位错开,保证整个土建模型的精准性与实用性。3.2设计要点根据厂家库存和模板回收情况建立模板构件族库,先进行原材料编制,再根据实际的设计标准建立族库统一编号,编号规则可参考《组合铝合金模板工程技术规程》(JGJ 386—2016),创建一个BIM族库,标准构件需要按主体类型细致分类并妥善保存,构建一个便捷的构件族库平台。针对常用构件实施参数化配置,确保其灵活性与实用性。土建模型建设完毕后,利用族库中的铝合金模板零件进行铝模拼接设计,根据建筑构件的具体位置进行编号,采用BIM正向设计技术实现虚拟拼接和可视化展示[13]。特别关注各类构件相互拼接位置的碰撞协调问题,及时发现、解决,提高工作效率。预制构件和现浇窗顶模型如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3.027.F002图2预制构件和现浇窗顶模型在浇筑窗顶现浇构件时,必须充分考虑窗顶和窗顶内转角处模板的设置及模板之间的连接和支撑问题。在模型中预先规划窗底模的安装位置,并对预制构件的窗内侧企口进行相应调整。将企口下降200 mm,以便安装铝合金转角龙骨铝模,确保其支撑固定和与模板之间的销钉固定稳固[14]。为了确保模板之间连接紧密可靠,采用BIM正向设计,通过建设特殊转角铝模和加强支撑来实现目标。对铝合金模板进行编号,根据编号进行零件的拆分形成下料清单并在工厂进行制作,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每一步均能够精准地按照计划进行,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对于宽度超过1 m的平板模,可以通过增加加劲板或在模板本身设置加强筋增强模板的强度。由于有后拆头支撑,需要在板宽方向内也采取加强措施,增加后拆板强度[15]。加强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模板的承载能力,保证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铝合金后拆板模型如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4.03.027.F003图3铝合金后拆板模型3.3正向设计项目以标准层的标准户型为单位,运用BIM技术进行正向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关注铝模转角处与预制构件的搭接方式以及铝模穿墙螺杆预留孔洞的设置等关键细节。对模型进行详细检查,针对特殊的节点进行精细化模型设计,确保模型能够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实现拼装节点的可视化、可度量化及可拆分化。特殊部位包括预制构件与现浇窗丁页梁之间的连接处理、现浇墙端和柱端的模板紧固构件设置及预制墙板与现浇飘窗板之间的连接处理等。完成模型调试并确保无误后,进入下一环节。3.4实践重点建立模板原材料族库进行常规参数设置,根据相关标准规程对铝合金模板进行统一归类。建设Revit土建模型,做好图纸会审和交底,考虑铝合金模板的安装方便,预留穿墙穿梁的大型管线、对拉螺杆等定位;根据模板预拼装情况建设标准层,考虑上下分段和衔接情况;根据装配式建筑特点对PC构件进行标红处理。从族库中调用铝合金模板构件,根据建筑构件的位置编号进行模型建设并做好校审。按照BIM模型对模板成品构件进行编码,校核加工后的尺寸并在模型中进行复核,允许误差范围内不需要进行整改,需要整改误差范围外的实物,再进行整模复核,完成车间虚拟预拼装。根据模型的模板编号对实物模板进行编号,按现场施工组织按序堆放和运输;专业的施工队伍对施工人员开展定期专业培训;设置完整的验收规范,施工有据,质量可控。4结语铝合金模板是一种高精度模板,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铝合金模板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对模板设计前准备、设计要点控制、模板BIM正向设计、实践重点进行分析,梳理在项目实践中铝合金模板免预拼装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实施中应用,为后续的相关项目提供参考。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