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2019年国内玉米产量约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2/5,玉米秸秆量十分可观[1]。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占比较高,其作为饲料利用率不高,可以将其青贮变成优质饲料饲喂反刍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秸秆上附着的乳酸菌含量较少,直接青贮会导致乳酸发酵不足,秸秆发酵品质差[2]。添加微生物接种剂是一种提高青贮发酵品质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生产实践中[3-5]。乳酸菌是一种较常见的微生物接种剂,青贮添加乳酸菌可以改变青贮微生物菌群中发酵优势菌群,提高发酵品质,减少青贮饲料发酵过程中的营养成分损失,提高青贮饲料适口性[6]。试验将几种微生物接种剂混合使用,探究微生物接种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为微生物接种剂更好地在青贮玉米秸秆中应用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acidilactici)、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us)由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玉米秸秆取自吉林省德惠市,选择早熟全株玉米去除籽粒。将玉米秸秆自然晾晒,粉碎至2~3 cm,作为原料待青贮。玉米秸秆的营养水平见表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6.026.T001表1玉米秸秆的营养水平(DM)项目含量干物质37.20粗蛋白7.52粗灰分7.04可溶性碳水化合物5.82酸性洗涤纤维55.90中性洗涤纤维32.06%1.2试验方法1.2.1试验设计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CK组不添加微生物接种剂,MI-1组玉米秸秆添加戊糖片球菌和植入乳杆菌(1∶1),总接种量为1.0×106 CFU/g FM;MI-2组玉米秸秆添加植物乳杆菌和乳酸片球菌(1∶1),总接种量为1.0×106 CFU/g FM;MI-3组玉米秸秆添加戊糖片球菌和乳酸片球菌(1∶1),总接种量为1.0×106 CFU/g FM,每个组设6个重复,青贮60 d。1.2.2微生物接种剂菌液的配置将保藏戊糖片球菌、植入乳杆菌和乳酸片球菌菌种分别活化后转接一环于MRS液体培养基中,置于37 ℃、120 r/min摇床培养箱中培养12 h,活菌数达到1×108 CFU/mL。按照试验设计每组分别取等量两种菌液各50 mL放入锥形瓶,混匀待用。1.2.3玉米秸秆青贮制备将已配置好的微生物接种剂菌液按照10 mL/kg均匀的喷洒到已粉碎的玉米秸秆上,对照组添加等量的无菌水,充分混合,装入双层聚乙烯青贮袋中,真空处理;0.5 kg/袋,室内温度避光保存60 d后开封取样,每组每个重复样分别称量200 g,放入密封包装中带回实验室,-20 ℃保存待测。同时,取玉米秸秆原样品1 kg,带回实验室,-20 ℃保存备用。1.3测定指标及方法1.3.1玉米秸秆青贮营养成分及青贮品质分析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灰分(ASH)、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等营养成分含量均参照文献[7]的方法进行检测。取青贮玉米秸秆样100 g,参照德国农业协会(DLG)评分法现场评分[8]。取青贮玉米秸秆样20 g搅碎置于200 mL烧杯中,加180 mL蒸馏水,浸提6 h,采用酸度计测定浸提液pH值,氨态氮(NH3-N)含量用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9],采用安捷伦GC-7890A型色谱仪测定挥发性脂肪酸含量[10],采用Zummer[11]的Flieg方法进行评分。1.3.2玉米秸秆青贮微生物及有氧稳定性的测定取5 g玉米秸秆青贮样品放入灭菌三角瓶中,加入45 mL蒸馏水,进行10~109梯度稀释。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测定菌落数量。乳酸菌采用MRS琼脂培养基,酵母与霉菌采用PDA培养基,均在37 ℃厌氧条件培养48 h。取玉米秸秆青贮样放入双层泡沫箱中,置于接近室温(20 ℃)且隔热的地方,记录温度计升高2 ℃所需时间,即为有氧稳定性时间[12]。1.4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Excel 2010记录数据,使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2结果与分析2.1微生物接种剂对青贮玉米秸秆感官评定的影响(见表2)由表2可知,添加微生物接种剂组青贮玉米秸秆感官评定均优于对照组。其中,CK组青贮玉米秸秆有微弱的丁酸臭味,芳香味较弱,叶子结构保持较差,略有变色呈淡褐色,等级为2级尚好。各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无丁酸臭味,芳香果味,茎叶结构保持良好,呈黄绿色,等级为1级优良,分数排名为CK组MI-1组=MI-2组=MI-3组。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6.026.T002表2微生物接种剂对青贮玉米秸秆感官评定的影响项目CK组MI-1组MI-2组MI-3组气味有微弱的丁酸臭味,芳香味较弱(10)无丁酸臭味,芳香果味(12)无丁酸臭味,芳香果味(12)无丁酸臭味,芳香果味(12)质地叶子结构保持较差(2)茎叶结构保持良好(4)茎叶结构保持良好(4)茎叶结构保持良好(4)色泽略有变色呈淡褐色(1)黄绿色(2)黄绿色(2)黄绿色(2)总分13181818等级2级尚好1级优良1级优良1级优良注:括号内数值表示感官评定分数。2.2微生物接种剂对青贮玉米秸秆pH、VFA和NH3-N/TN影响(见表3)由表3可知,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pH值均显著低于CK组(P0.05)。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组(P0.05),MI-2组青贮玉米秸秆乳酸含量最高,较CK组提高14.59%。MI-2组青贮玉米秸秆乙酸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提高11.16%。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丙酸含量均显著低于CK组(P0.05)MI-2组青贮玉米秸秆丙酸含量最低。只有CK组青贮玉米秸秆检测出少量丁酸,其余组未检测出丁酸。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氨态氮/总氮比值显著低于CK组(P0.05),MI-2组青贮玉米秸秆氨态氮/总氮比值最低。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6.026.T003表3微生物接种剂对青贮玉米秸秆pH值、VFA和NH3-N/TN含量的影响(DM)项目CK组MI-1组MI-2组MI-3组pH值4.09±0.03b3.59±0.30a3.48±0.10a3.50±0.18a乳酸/%4.73±0.06a5.24±0.04b5.42±0.12c5.19±0.09b乙酸/%2.15±0.05a2.33±0.09ab2.39±0.05b2.32±0.16ab丙酸/%0.23±0.02c0.19±0.01b0.14±0.03a0.18±0.02ab丁酸/%0.22±0.04———乳酸/乙酸2.20±0.042.25±0.082.27±0.092.24±0.19氨态氮/总氮6.30±0.26b5.67±0.12a5.43±0.07a5.61±0.13a注:同行数据肩标小写字母相同或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表示未检测到含量。2.3微生物接种剂对青贮玉米秸秆Flieg评分的影响(见表4)由表4可知,各组等级均为优,CK组青贮玉米秸秆总分最低,各组分数排序为CK组MI-1组=MI-2组=MI-3组。添加微生物接种剂的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乳酸评分较对照组有提高的趋势。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6.026.T004表4微生物接种剂对青贮玉米秸秆Flieg评分的影响项目CK组MI-1组MI-2组MI-3组乳酸评分20222222乙酸评分11111111丁酸评分50505050总分81838383等级优优优优2.4微生物接种剂对青贮玉米秸秆微生物含量的影响(见表5)由表5可知,MI-2组青贮玉米秸秆乳酸菌含量最高,CK组青贮玉米秸秆乳酸菌含量最低,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乳酸菌含量较CK组乳酸菌含量高出100倍以上。MI-2组青贮玉米秸秆酵母菌含量最低,CK组青贮玉米秸秆酵母菌含量最高,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酵母菌含量较CK组酵母菌含量降低10倍以上。MI-3组青贮玉米秸秆霉菌含量最低,CK组青贮玉米秸秆霉菌含量最高,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霉菌含量较CK组霉菌含量降低了10倍以上。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能够提高青贮玉米秸秆乳酸菌含量,降低酵母菌含量和霉菌含量。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6.026.T005表5微生物接种剂对青贮玉米秸秆微生物含量的影响(FM)项目CK组MI-1组MI-2组MI-3组乳酸菌3.24×1065.73×1087.34×1085.87×108酵母菌2.73×1041.94×1031.30×1031.46×103霉菌2.47×1042.11×1031.71×1031.69×103CFU/g2.5微生物接种剂对青贮玉米秸秆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见表6)由表6可知,CK组青贮玉米秸秆有氧稳定性时间最短,MI-2组青贮玉米秸秆有氧稳定性时间最长,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有氧稳定性时间显著高于CK组(P0.05),MI-1组、MI-2组、MI-3组青贮玉米秸秆有氧稳定性时间较CK组分别提高235.78%,275.20%和244.17%。MI-1组、MI-3组青贮玉米秸秆有氧稳定性时间显著低于MI-2组(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6.026.T006表6微生物接种剂对青贮玉米秸秆有氧稳定性的影响项目CK组MI-1组MI-2组MI-3组有氧稳定性91.33±4.16a306.67±7.57b342.67±11.02c314.33±5.86bh3讨论3.1微生物接种剂对青贮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感官评定是一种从气味、质地和色泽方面对青贮饲料进行评分的方法[13]。本试验中对青贮玉米秸秆进行感官品质评定,添加微生物接种剂的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感官评定均优于未添加组,CK组青贮玉米秸秆等级为2级,各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等级为1级。黄光云等[14]发现,在青贮桑枝叶中添加微生物接种剂可以提高青贮的感官评分。赵雅丽[15]利用混合型微生物发酵剂(植物乳酸杆菌+酵母菌)对甘蔗尾进行青贮,发现微生物发酵剂可以提高青贮甘蔗尾的感官评价。本试验结果与上述试验结果一致,说明混合添加微生物接种剂乳酸片球菌、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均可以提高青贮玉米秸秆的感官得分。pH值是评价青贮饲料品质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出青贮饲料是否变质[16]。当青贮pH值4.2时,低pH值可以为乳酸菌等发酵有益菌提供酸性环境,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繁殖,促进青贮发酵,可以得到优质的青贮饲料[17]。本试验中,各组pH值均小于4.2,说明本试验中的青贮玉米秸秆均达到青贮pH值标准。试验中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pH值均显著低于CK组,但添加微生物接种剂的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混合添加乳酸片球菌、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均可以降低青贮玉米秸秆的pH值,且作用效果相似。Keles等[18]在青贮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发现同型乳酸菌可以降低青贮饲料pH值,提高乳酸含量。张大伟[19]在青贮玉米秸秆中添加微生物接种剂植物乳杆菌,发现添加植物乳杆菌组青贮玉米秸秆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本试验结果一致。LA(乳酸)、AA(乙酸)和BA(丁酸)是有机酸中重要的3项指标。其中,LA能降低秸秆青贮发酵过程中的pH值,LA含量越高青贮等级越高;BA是酪酸菌和腐败菌分解玉米秸秆中的营养物质的产物,BA含量越低青贮等级越高。本试验中,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组,且MI-2组青贮玉米秸秆乳酸含量最高,较CK组提高14.59%;MI-2组青贮玉米秸秆乙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CK组;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丙酸含量均显著低于CK组;只有CK组检测出少量丁酸,其余组未检测出丁酸。万江春等[20]在青贮中加入微生物接种剂乳酸菌,发现加入微生物接种剂可以显著提高青贮中LA、AA、PA含量。本试验结果与陈凌华等[21]研究结果基本一致。NH3-N含量可以间接反映青贮玉米秸秆中蛋白质被降解的情况,NH3-N/TN的比值越低,蛋白质损失约少,青贮等级越高。本试验中,MI-2组青贮玉米秸秆氨态氮/总氮比值最低,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氨态氮/总氮比值显著低于CK组,MI-1组、MI-2组、MI-3组青贮玉米秸秆氨态氮/总氮比值较CK组分别降低10.00%,13.81%和10.95%。魏日华等[22]在无芒雀麦青贮中加入乳酸菌,发现同型乳酸菌可以提高青贮无芒雀麦LA含量和青贮品质,降低NH3-N含量。Schmidt等[23]在玉米青贮中加入微生物接种剂,发现植物乳杆菌可以显著降低青贮pH值和氨态氮/总氮比值,显著提高LA含量。本试验结果与上述试验结果相似。3.2微生物接种剂对青贮玉米秸秆微生物含量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青贮饲料在使用过程中会接触到空气,好氧微生物(酵母菌等)会利用青贮原料中未被发酵的糖类或乳酸,使青贮的pH值上升,加快青贮腐败变质。在青贮饲料发酵结束后,在使用过程中暴露与空气中发生腐败变质所需要的时间为有氧稳定性[24]。尽管青贮腐败变质是多种微生物作用的结果,但酵母菌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25]。本试验中,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有氧稳定性时间显著高于CK组,MI-2组青贮玉米秸秆有氧稳定性时间最长。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乳酸菌含量较CK组高出100倍以上;MI-2组酵母菌含量最低,CK组酵母菌含量最高;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霉菌含量较CK组降低10倍以上。唐振华等[26]在甘蔗尾青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发现青贮甘蔗尾LA含量和青贮品质提高,pH值和有氧稳定性降低,与本试验有氧稳定性结果并不一致,可能因为青贮原材料不同或添加量不同。Keles[18]研究表明,青贮有氧稳定性受青贮原料的影响波动较大。说明添加微生物接种剂能够提高青贮玉米秸秆乳酸菌含量和有氧稳定性,降低酵母菌含量和霉菌含量,其中添加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的MI-2组处理最优。4结论将微生物接种剂添加到玉米秸秆青贮中,可以提高青贮感官评分和Flieg评分、降低青贮pH值、提高乳酸含量、降低丙酸和丁酸含量、提高乳酸菌含量、降低青贮中酵母菌含量和霉菌含量、提高有氧稳定性,且以添加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的MI-2组青贮玉米秸秆品质最优。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