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资源丰富,各地常用的中草药有5 000种左右。每种中草药的有效活性成分不同。了解单味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十分必要[1-2]。林林[3]研究表明,0.5%复方中草药组与对照组及抗生素组相比,改善生长肥育猪的生产性能,降低猪腹泻率,提高肠道脂肪酶活性、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提高肠道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陈作栋[4]研究表明,添加0.65%复方中草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育肥猪生产性能得到改善,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提高,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丙二醇(MDA)的含量降低,机体免疫指标无显著变化。上述研究表明,各种复方中草药组合添加剂对畜禽的生产性能、肉品质、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等方面均表现较好效果[5]。试验选择黄连、黄芩、党参等17味常见中草药,通过传统的煎煮法提取的有效成分,利用琼脂平板打孔法、试管二倍稀释法和平板培养法,测定中草药对5种常见病原菌(大肠杆菌、肠炎沙门氏菌、产气夹馍梭菌、金色葡萄球菌、志贺杆菌)体外抑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析17种中草药对不同细菌的抑菌效果,以期为开发新型的替代抗生素的复方中草药添加剂的配制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试验菌种试验选取肠沙门氏菌肠炎亚种(ATCC9120)、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志贺氏菌(ATCC12038)、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亚种(ATCC6538)和大肠杆菌(ATCC25922)共5种常见有害菌。菌种均购自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1.2中草药选取黄连、板蓝根、地锦草、连翘、马齿苋、鱼腥草、金银花、苦参、甘草、大青叶、乌梅、知母、五倍子、夏枯草、穿心莲、黄芩、党参17味常见的中草药。中草药均购自佛山市大森林药房。1.1.3仪器和培养基煎药壶(SW-30Y04)、超净工作台(SW-CJ-2D)、全自动立式高压灭菌锅(GR85DA)、生化培养箱(HD-E803)、恒温振荡器(OLB-100C)均购自广州圣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B营养肉汤培养基、MH营养固体琼脂均购自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试验方法1.2.1中草药药液的制备称取各味中草药50 g,加入500 mL蒸馏水浸泡30 min,加热至沸腾,文火煎煮30 min,过滤,再煎煮2次,合并过滤后药液;加热浓缩至50 mL,使药液浓度为1 g/mL,滤膜过滤,灭菌后,置于4 ℃冰箱保存备用。1.2.2菌悬液的制备取活化好的菌株,挑取单菌落接种到营养肉汤培养基中,37 ℃培养24 h。采用灭菌空白培养基校正菌液浓度,使活菌数为1×107 CFU/mL。1.3指标测定及方法1.3.1抑菌圈的测定无菌条件下取200 μL菌悬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用无菌的打孔器(直径为6 mm)在每个平板上打4个孔。用移液器将100 μL药液注入孔内,每种药做4个重复,做好标记。将平板放置于37 ℃培养24 h,测量抑菌圈直径,取平均值。1.3.2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取灭菌试管12支,编号,1号管先加入4.80 mL培养基,再加入3.20 mL药液,摇匀,药量为400 g/L。2~10号管加入培养基4.00 mL,从1号管中取4.00 mL加入2号管,混匀,从2号管取4.00 mL加入3号管,依次类推第10管直接取出4.00 mL弃去;第11管不加药液,作为阳性对照;第12管只加药液,作为阴性对照;将药液稀释至0.78~400.00 g/L的10个倍比稀释浓度。1~11号管里分别加入细菌稀释液0.50 mL,第12管加生理盐水0.5 mL,每个样品做3个重复。置于37 ℃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16~18 h,观察试验结果。1.3.3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试验组中挑取一环大于等于最小抑菌浓度的菌液,分别吸取100 μL培养物,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涂布到平板,生化培养箱中培养48 h,肉眼观察琼脂培养基中无菌落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最小杀菌浓度。2结果与分析2.117种常见中草药的抑菌圈直径(见表1)由表1可知,除板蓝根外,黄连等16种中草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广谱抑菌效果。其中大肠杆菌对五倍子、黄连和黄芩呈高度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连、地锦草、鱼腥草、金银花、黄芩和党参呈高度敏感。志贺杆菌对乌梅、黄芩和黄连呈高度敏感;产气荚膜梭菌对知母、五倍子和黄芩呈中度敏感;肠炎沙门氏菌对知母、五倍子、黄芩和黄连呈中度敏感。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7.022.T001表117种常见中草药的抑菌圈直径中草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肠炎沙门氏菌黄连17.2017.3016.107.8013.20板蓝根—10.40——9.30地锦草16.8014.30——15.80连翘10.4010.809.509.80—马齿苋12.3011.20———鱼腥草18.7015.80——5.80金银花20.708.108.90—8.20苦参8.207.907.60——甘草10.808.30—9.309.80大青叶10.4015.40——7.10乌梅9.209.5015.907.709.30知母10.509.80—11.6014.00五倍子16.1019.1013.2013.9012.30夏枯草15.709.00——9.40穿心莲14.0011.109.50——黄芩17.3017.1018.5013.8012.20党参17.3010.9010.80——注:“—”表示对应中草药对该致病菌无抑制作用。判断标准:抑菌直径10 mm为低敏;10 mm≤抑菌直径≤15 mm为中敏;15 mm≤抑菌直径≤20 mm为高敏;20 mm≤抑菌直径为极敏。mm2.217种中草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见表2)由表2可知,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连、黄芩和党参最为敏感,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25 g/L,其次为连翘、鱼腥草、金银花、五倍子、夏枯草,MIC为12.50 g/L,再次为地锦草、马齿苋和穿心莲,MIC为25.00 g/L。剩余6种中草药的抑菌效果均较差,板蓝根对金色葡萄球菌无抑菌效果。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7.022.T002表217种中草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中草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杆菌产气夹馍梭菌肠炎沙门氏菌黄连6.256.2512.5025.006.25板蓝根—50.00——50.00地锦草25.0050.00——12.50连翘12.506.2512.5025.00—马齿苋25.0012.50———鱼腥草12.5012.50———金银花12.506.25——12.50苦参50.00—100.00——甘草200.00200.00—200.00200.00大青叶100.0050.00—-50.00乌梅200.00100.0012.50200.00100.00知母50.00100.00—25.0012.50五倍子12.503.1312.506.2512.50夏枯草12.50100.00——100.00穿心莲25.0050.0050.00——黄芩6.2512.503.1325.0025.00党参6.2550.0050.00——注:细菌有生长情况用“—”表示;下表同。g/L大肠杆菌对五倍子最为敏感,MIC为3.13 g/L;其次为黄连、连翘和金银花,MIC为6.25 g/L;再次为马齿苋、鱼腥草和黄芩,MIC为12.50 g/L;板蓝根、地锦草、穿心莲、大青叶、党参的抑菌效果较差,MIC为50.00 g/L:苦参对大肠杆菌无抑菌效果。志贺氏菌对黄芩最为敏感,MIC为3.13 g/L;其次为黄连、连翘、乌梅和五倍子,MIC为12.50 g/L;再次为金银花,MIC为25.00 g/L;穿心莲、党参的抑菌效果较差,MIC为50.00 g/L;苦参的抑菌效果则更差,MIC为100.00 g/L;板蓝根、地锦草、马齿苋、鱼腥草、甘草、大青叶、知母、夏枯草无抑菌效果。产气荚膜梭菌对五倍子最为敏感,MIC为6.25 g/L;其次为黄连、连翘、知母和黄芩,MIC为25.00 g/L;甘草、乌梅的抑菌效果较差,MIC为200.00 g/L;剩余的10种中草药均无抑菌效果。肠沙门氏菌对黄连最为敏感,MIC为6.25 g/L;其次为地锦草、金银花、知母和五倍子,MIC为12.50 g/L;再次为黄芩,MIC为25.00 g/L;板蓝根、大青叶的抑菌效果较差,MIC为50.00 g/L;乌梅、夏枯草的抑菌效果更差,MIC为100.00 g/L;甘草几乎没有抑菌效果,MIC为200.00 g/L;其余6种无抑菌效果。上述结果说明,五倍子、黄连和黄芩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其次为连翘和金银花,其他中草药的抑菌效果较弱或无抑菌作用。2.317种常见中草药的最小杀菌浓度(MBC)(见表3)由表3可知,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黄连、黄芩和党参的杀菌能力最强,最小杀菌浓度(MBC)为25.00 g/L,其次是连翘、马齿苋、鱼腥草、金银花、五倍子和夏枯草,MBC为50.00 g/L;再次为地锦草、知母和穿心莲,MBC为100.00 g/L;乌梅几乎没有杀菌能力,MBC为400 g/L;板蓝根、苦参、甘草、大青叶没有杀菌能力。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7.022.T003表317种常见中草药的最小杀菌浓度(MBC)中草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杆菌产气夹馍梭菌肠炎沙门氏菌黄连25.0012.5050.0050.0050.00板蓝根—100.00——200.00地锦草100.00200.00——200.00连翘50.00100.0050.00100.00—马齿苋50.0025.00———鱼腥草50.0050.00———金银花50.00100.0050.00—100.00苦参——400.00——甘草—400.00—400.00400.00大青叶—200.00——200.00乌梅400.00400.0050.00400.0400.00知母100.00200.00—50.0050.00五倍子50.0012.5050.0025.0050.00夏枯草50.00200.00——200.00穿心莲100.00100.00100.00——黄芩25.0050.0012.50100.0050.00党参25.00100.00100.00——g/L针对大肠杆菌,黄连和五倍子的杀菌能力最强,MBC为12.50 g/L;其次是马齿苋,MBC为25.00 g/L;再次为鱼腥草和黄芩,MBC为50.00 g/L;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穿心莲和党参的杀菌能力较弱,MBC为100.00 g/L;地锦草、大青叶、知母和夏枯草的杀菌能力更弱,MBC为200.00 g/L;甘草和乌梅几乎没有效果,MBC为400.00 g/L;苦参没有杀菌效果。针对志贺氏菌,黄芩的杀菌能力最强,MBC为12.50 g/L;其次为黄连、连翘、金银花、乌梅和五倍子,MBC为50.00 g/L;再次为穿心莲、党参,MBC为100.00 g/L;苦参几乎没有杀菌能力,MBC为400 g/L;板蓝根、地锦草、马齿苋、鱼腥草、甘草、大青叶、知母和夏枯草没有杀菌能力。针对产气荚膜梭菌,五倍子的杀菌能力最强,MBC为25.00 g/L;其次为黄连和知母,MBC为50.00 g/L;再次为连翘和黄芩,MBC为100.00 g/L;甘草和乌梅几乎没有杀菌能力,MBC为400.00 g/L;板蓝根、地锦草、马齿苋、鱼腥草、金银花、苦参、大青叶、夏枯草、穿心莲和党参没有杀菌能力。针对肠炎沙门氏菌,黄连、知母、五倍子和黄芩的杀菌能力较强,MBC为50.00 g/L;其次为金银花,MBC为100.00 g/L;再次为板蓝根、地锦草、大青叶和夏枯草,MBC为200.00 g/L;甘草和乌梅几乎没有杀菌效果,MBC为400.00 g/L;连翘、马齿苋、鱼腥草、苦参、穿心莲和党参没有杀菌效果。上述结果说明,在17种单味中草药中,黄连、五倍子的杀菌能力最强,其次为黄芩,其他中草药的杀菌较弱或者没有杀菌能力。3讨论复方中草药能有效地替代抗生素,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降低腹泻,增强免疫力。但组方中各单味药如何发挥无毒无副作用的效应的并不清楚[6-10]。本试验的17味中草药中,常见的5种有害菌对黄芩、黄连和五倍子3味中草药比较敏感,从抑菌效果来说,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氏菌较为敏感,容易受到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的抑制,而产气荚膜梭菌和肠沙门氏菌不太敏感,不太容易受到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的抑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五倍子、黄连和黄芩对5种有害菌都由较好的抑菌作用,其次为连翘和金银花的抑菌效果较好,而其他中草药的抑菌效果较弱或无抑菌作用。这与抑菌圈直径的测定结果相吻合。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针对5种有害菌,黄连、黄芩和五倍子的杀菌能力最强,与抑菌圈直径测定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结果相吻合。刘玉庆等[11]研究23种单味中药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发现黄芩、秦皮、黄连、大黄、连翘、金银花等抑菌效果明显。李淑红等[12]研究发现,8种中草药中乌梅、五倍子、五味子对大肠杆菌高度敏感,秦皮、连翘、夏枯草对大肠杆菌中度敏感。而李国旺等[13]研究发现,中草药中黄连、贯众对沙门氏菌抑制效果最好。林平[14]研究20种中草药对志贺菌抑菌作用试验,发现黄连、黄芩、苍术效果最好。段凯文等[15]发现,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的是黄连、黄芩。以上结果主要与提取的药液成分复杂性有关。提取物中的精油、生物碱、黄酮类鞣质、没食子酸的衍生物、有机酸等为抑菌的主要成分。每种中药中是哪种有效成分起到抑菌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16]。中草药抑菌机制如下:影响细胞壁渗透的屏障,阻止或阻碍细胞内外环境的交流;破坏细胞壁,导致细胞质外流导致菌体死亡;抑制细胞膜上的多种合成酶、呼吸酶,阻断细胞的生物合成[17]。有研究表明,中草药可消除R质粒,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等方式避免病原菌产生耐药性[18]。体外抑菌试验只能说明中草药中含有能够抑制或杀灭致病菌的有效成分以及抗菌活性,提供一定的依据。中草药被动物机体吸收后,会受体内环境或其他不定因素的改变,实际效果不一定与体外抑菌试验的抗菌效果所一致。因此,需要通过动物体内试验验证其中草药的效果。在临床医学上,中草药主要以复方为主,但不同的中草药之间存在着拮抗作用或是协同作用,筛选中草药复方配方以达到最佳抑菌和杀菌效果,还需要进行联合抑菌试验。4结论五倍子、黄连、黄芩具有广谱的抑菌性,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产气荚膜梭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