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企业停工、国际贸易受阻加剧国内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对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饲料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在此次疫情冲击下也面临较大的风险。国外疫情的不断恶化对饲料原料贸易影响较大。因此,如何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减轻疫情的冲击,加快促进饲料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韧性,提高抗风险能力,成为推动我国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1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现状1.1供给方面饲料行业上下连接种植、养殖业,内外拉动产业融合[1]。我国肉蛋奶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导致饲料原料供不应求[2]。据统计,从1980年到2018年,我国饲料产量由110.0万t增加至22 788.2万t,平均每年增长596.8万t。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饲料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4。国内饲料包括大豆、豆粕、玉米、鱼粉、氨基酸、杂粕、乳清粉、肉骨粉、谷物、饲料添加剂等。谷物饲料原料主要以玉米和大豆为主。国内玉米产量较为充足。2005~2019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见图1。由图1可知,2005~2019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虽然播种面积出现下降,但玉米产量总体呈增加态势,由13 936.5万t增长至26 077.9万t,增幅87.12%。玉米饲用消费占玉米产量的比重在60%以上,2019年该比例为60.21%。因此,玉米产量持续稳定的增长为饲料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8.027.F001图12005~2019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我国大豆产量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对农民补贴力度的加大,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近几年均呈增加态势。2005~2019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见图2。2019年,国内大豆产量为1 810.0万t,但相较于国内需求,仍有较大的缺口。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应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增加国内大豆总供给的同时,适度进口。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8.027.F002图22005~2019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我国配合饲料增长较快,浓缩饲料和预混饲料发展低迷。2008~2018年我国饲料产量见图3。由图3可知,2008~2018年,配合饲料产量从10 590.2万t增长至20 528.8万t,增长9 938.6万t,增幅93.85%;浓缩饲料从2 530.5万t下降至1605.9万t,减少924.6万t,降幅36.54%;预混饲料从545.9万t增长至653.5万t,增长107.6万t,增幅19.71%。随着养殖业规模化速度的提升,配合饲料的主导地位还会进一步加强,未来饲料产业的发展也会更趋向于专业化。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8.027.F003图32008~2018年我国饲料产量各种饲料中,猪饲料和肉禽饲料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蛋禽饲料、水产饲料、反刍饲料和其他饲料。由图4可知,2008~2018年,猪饲料从4 577.0万t增长至9 719.8万t,增长5142.8万t,增幅达112.36%;肉禽饲料从4 212.0万t增长至6509.1万t,增长2 297.1万t,增幅54.54%;蛋禽饲料从2 666.0万t增长至2 884.3万t,增长218.3万t,增幅8.19%;水产饲料从1 339.0万t增长至2210.7万t,增长871.7万t,增幅65.10%;反刍饲料从571.0万t增长至1 004.3万t,增长433.3万t,增幅75.88%。可以看到,猪饲料、反刍饲料快速增长,水产饲料、肉禽饲料增长较快,蛋禽饲料增长缓慢。近几年,猪饲料、反刍饲料和水产饲料增长趋缓,未来肉禽饲料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8.027.F004图42008~2018年我国不同品种饲料产量1.2需求方面我国饲用玉米消费量总体呈增加态势,2008~2018年我国饲用玉米和豆粕消费量见图5。由图5中可知,2008~2018年,饲用玉米消费量从10 350.0万t增长到15 200.0万t,增长4850.0万t,增幅46.86%;豆粕消费量从3 500.0万t增长到5 800.0万t,增长2 300.0万t,增幅65.71%。从国内玉米产量看,按照饲用玉米占玉米产量的60%~70%的比重计算,2018年国内饲用玉米的消费量在15 430.4~18 002.2万t之间,高于15 200.0万t,玉米产量满足国内饲用的需求。在国内一般生产条件下,国产大豆出粕率约为80%,按照2018年国内大豆产量计算,2018年豆粕产量为1 277.4万t,较当年消费缺口4 522.6万t,按照进口大豆出粕率约为78%计算,还需进口大豆5 798.2万t,进口压力较大。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8.027.F005图52008~2018年我国饲用玉米和豆粕消费量其他饲料原料消费情况中,谷物饲料占有较大比重。2008~2019年我国部分饲料原料消费量见图6。由图6可知,2008~2019年,小麦饲用消费量波动幅度较大,2012年消费量达到峰值为1 250.0万t,较2015的最低值470.0万t高780.0万t,2019年消费量为1 100.0万t,较2008年增长450.0万t,增幅69.23%;稻谷饲用消费量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从956.6万t增长到1 300.5万t,增长343.9万t,增幅35.95%;高粱饲用消费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2014年达到峰值为1 050.0万t,2019年消费量为450.0万t,较2008年增长350.0万t,增幅350%。其余饲料原料消费量较高的还包括菜粕和鱼粉。2008~2019年,菜粕消费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759.2万t下降到721.0万t,减少38.2万t,降幅5.03%;鱼粉消费量总体波动幅度较小,从152.5万t增长到165.0万t,增长12.5万t,增幅8.20%。可以看出,我国饲料消费以谷物类和蛋白类饲料为主。因此,为促进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居民肉鱼蛋奶需求,未来应持续做好饲料稳产保供工作。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08.027.F006图62008~2019年我国部分饲料原料消费量2疫情对我国饲料产业的影响2.1农户角度饲料生产与稳定供应是确保饲料行业和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内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饲料原料消费比重高,是我国饲料行业需求量最大的原材料。严格的疫情防控举措对玉米、大豆种植户带来不利影响。为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各地区采取了封闭管理、限制人员流动的措施,导致农机和专业化服务机手难以到位,劳动力需求得不到满足,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另外,生产资料流通不畅,导致农户农资采购压力大。对于养殖户,疫情期间,饲料运输受到阻碍,部分小规模养殖户没有充足饲料储备,养殖面临较大风险。同时,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补栏和后续产能影响较大,导致许多小型养殖散户逐步退出养殖业。此外,道路运输限制间接提高饲料价格,增加养殖户养殖成本。而且,受前期非洲猪瘟的影响,超半数养殖户对生猪养殖持观望态度[3],导致疫情期间饲料需求减少,行业整体利润下降,制约饲料行业发展。2.2企业角度疫情对饲料生产加工和养殖企业影响较大。第一,企业用工需求得不到满足。疫情初期,工人无法返工,企业开机率低,企业利润难以保障,许多小型加工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第二,随着疫情逐步好转,工人返工步伐加快,但企业面临原料储备不足、供应不足的问题,玉米、豆粕等大宗原料等运输受阻[4],产能恢复时间较长,对我国饲料市场带来一定冲击。第三,蛋白饲料主要源于豆粕,而我国大豆产量较低,豆粕产量少,因此国内需求主要依靠进口。随着疫情的发展,美国、巴西等主要大豆进口来源国疫情不断加剧,增加大豆、鱼粉等饲料原料进口的不确定性,部分国家暂停对我国出口大豆等农产品,导致国内饲料原料供应受到影响。另外,疫情导致饲料原料短期供应紧张,养殖企业生产受阻,养殖成本增加,同时受疫情影响企业活畜禽调运困难,挫伤企业生产积极性,对饲料产业带来不利影响。2.3消费者角度消费者对肉鱼蛋奶需求的变化,会通过产业链条影响上游养殖业,进而影响饲料产业。疫情初期,全国大部分餐饮门店暂停营业,很多餐饮店面临倒闭的危急情况[5]。消费者外出餐饮消费比例大幅减少,对肉鱼蛋奶的消费需求大幅减少。虽然许多消费者通过线上采购,但疫情期间对人员流动的严格管控,使得外卖订单量较少。消费需求减少通过市场信号传递到养殖业和饲料产业,对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好转,餐饮企业恢复较快,消费者肉鱼蛋奶需求增加,而养殖业短期产能恢复较慢,供给不足,导致部分肉类价格上涨明显。为稳定市场供给,养殖业需要大量饲料进行生产,而饲料原料供应不足,进一步制约饲料产业的发展。3我国饲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3.1坚持粮食安全战略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疫情发生以来实施粮食出口限制政策的国家,应防范其对饲料粮带来的冲击[6]。目前,玉米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除了具有粮食属性外,还兼具工业原料和生产饲料属性。其中,饲用玉米占到全部玉米产量的70%左右。因此,稳定玉米生产对保障饲料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玉米产量,保证玉米供需平衡,在稳定国内生产的同时,适当增加进口;另一方面,强化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改良推广优良性状品种,推广标准化种植模式,稳定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此外,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因时因地调整产业政策,稳定玉米市场价格,以保证饲料产业合理的原料需求。针对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少、产量低的问题,国家出台“大豆振兴”计划,逐步加大粮改豆、粮豆轮作种植力度,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国产大豆产量。目前,饲料原料中的豆粕类蛋白饲料需求较高,国产大豆供应不足。因此,未来一段时期仍主要依靠进口,但在优先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下,要注重防范大豆进口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进口压力,降低进口面临的不确定性。3.2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积极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推动饲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疫情加剧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饲料原料进口受阻。尤其对于进口来源集中度高的原料产品,在国外疫情未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过度依赖某个国家进口,会增加贸易风险,对国内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积极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在国内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主,加快产业链整合,实现上中下游产业化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多种产业形式如“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市场”等。国际方面要扩大增加饲料原料进出口国家以及多个国际区域贸易发展平台,加强与沿线、周边及其他国家饲料贸易合作,最大程度降低饲料贸易风险,减缓疫情冲击,确保我国饲料原料供给数量充足,保障国内饲料产业健康发展。3.3加快饲料产业科技创新步伐疫情发生会影响企业发展,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要审时度势,增强发展韧性,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产业支撑,从而推动饲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创新算法、开发新的工艺流程,优化饲料配方结构,减少豆粕使用量。应积极扩大苜蓿、黑麦草、象草等优良牧草种植[7],增加牧草饲料比例。针对蛋白饲料生产品质较低的问题,关键要选取优良的菌株,探索发展新型蛋白饲料[8],提高蛋白利用效率。可以探索利用一些非常规饲料资源,例如辣木、苹果渣等,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9-10]。要充分发挥国内饲料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优势,加强三者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机制[11]。不断加大饲料原料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发展生物饲料产品,创新饲料研发相关技术,降低饲料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自身综合发展实力,在把握疫情带来的机遇的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3.4建立完备的饲料产业长效发展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我国饲料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12]。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场全球重大突发性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对饲料产业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未来饲料产业发展急需建立完备的长效发展机制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首先,加快推进饲料产业高质量,需要优化产业链结构,饲料产业与种植、养殖、渔业等国民基础性产业联系紧密,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通过促进上中下游产业整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整体竞争力;其次,从饲料产业内部来看,需要构建精细化经营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制度建设[13],通过改变行业传统模式,实现从原本的零散式经营转型至产业化发展[14],提高企业、行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和强化制度支撑,从而保障饲料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最后,我国饲料产业预警系统相对落后[15],化解风险能力不足,需要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国际玉米、大豆、鱼粉等主要饲料原料生产和市场行情,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保证我国饲料市场平稳供应。4结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饲料产业发展带来一定挑战,但也伴随机遇。随着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相关饲料产业从业人员、种植户、养殖户应及时从此次疫情中吸取教训、汲取经验。在国外疫情还未根本好转的背景下,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饲料贸易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保障国内饲料稳定供应,加快促进产业链调整升级,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以期推动我国饲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