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道路积水问题经常发生,对行车通畅及道路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引起了道路、城管及水务部门的高度重视,亟须解决道路积水问题。1项目概况天目山路工程西起古翠路,东至建国路,全长5.62 km。地下隧道采用双向4车道规模,为无信号灯城市快速路;地面保留原天目山路地面双向6道路,为信号灯控制的城市主干路。明挖段范围为古翠路~万塘路、武林广场西通道~建国路,非开挖盾构段范围为万塘路~武林广场西通道,非开挖盾构段施工时基本不会影响现状管线;明挖段施工时,开挖范围内的管线均受到影响,需对其进行迁改。天目山路现状道路下布置有污水、雨水、给水、通信、电力、燃气、热力等城市管线。全线给水管包含输水干管DN1 000、DN900,配水管DN150~DN600、污水管干管D800~D1 800属杭州市第一污水干管,沿线收集管D300~D600、燃气管中压DN300、低压DN200~DN300、电力管沟(10、35、110、220 kV)以及通信管沟(电信、移动、联通、华数等)等均为城市主干管。雨水管道布置于道路两侧机动车道下,管径D400~D1 200。2积水点分析2.1现状雨水系统天目山路现状有雨水管道2~3条,管径D400~D1 200,埋深2~3 m,位于道路两侧,收集路面及两侧地块的雨水,就近排入河道。天目山路现状雨水系统如图1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09.002.F001图1天目山路现状雨水系统图2.2积水点统计根据雨水管道养护部门提供的资料及现场探勘的情况,天目山路主要积水点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09.002.T001表1天目山路积水点统计序号地点问题类型1天目山路万塘路口东北侧积水深度约2 cm2天目山路万塘路口东南侧积水深度约3 cm3学院路口西南侧积水深度约3 cm4天目山路玉古路岔口西南侧沥青路面沉积水约60 m2,深约15 cm,积水周边无雨水井。5天目山路教工路口西北侧积水深度约8 cm6天目山路教工路口东南侧积水深度约9 cm7天目山路保俶路口东南侧积水深度约12 cm2.3相交河道参数本次整治范围内共有6处与河道相交汇,本次设计雨水管道就近排入相关河道,相关河道参数如表2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09.002.T002表2河道参数名称现状宽度规划宽度现状常水位规划常水位沿山河(冯家河)6~8010~181.81.72古荡湾河2.6~3010~201.91.72西溪河15~20201.8551.73古新河2020~253.53~3.3浣纱渠22.0——东河25~308~353.43~3.3m2.4积水原因分析(1)天目山路现状雨水管网建成时间较久,缺乏日常疏通养护,已出现一定程度淤积,管道过水断面减少,排水能力减弱,导致雨水来不及排放,造成路面积水。(2)天目山路现状雨水管道设计标准较低,重现期多为0.5~1年,随着两侧地块的开发,地面径流增大,原有管道已不能满足当下排水需求,造成路面积水。(3)部分路段道路在实施过程中未按设计标高施工,导致路面偏低,雨水汇集至此无法正常排出,形成积水。(4)现有河道常水位及洪水位均超过规划水位,导致部分雨水管网长期处于充水状态,降雨量大河道水位升高时形成雨水反灌管道,路面雨水无法排出形成积水。(5)部分路段,尤其是交叉口雨水口设置偏少,地面雨水径流时间增长,排水不及时形成积水。3设计原则(1)复核流量,满足功能原则,天目山路雨水管道建设时间较早,原管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3年,已不能满足最新规范以及新的杭州市防洪排涝规划地面主干道5年重现期的要求。本次设计采用最新的暴雨强度公式:q=9 634.8981+0.926 9lgPt+31.5461.008 (1)结合5年重新期进行流量复核,并复核汇水范围。(2)根据复核结果,对不满足要求的明挖段管道进行改造,按新标准实施到位;考虑道路暂无整治计划,建议盾构段的盾构施工时予以保留,仅对城管委提供的积水点进行整改,消除积水点,待后期道路整治时再按新标准翻建。(3)对满足要求的雨水管道进行清淤疏通,确保管道能够满管运行。(4)对道路标高过低的路段适当抬高道路标高,对雨水口偏少的位置增设雨水口。(5)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增设低影响开发设施,适当调节雨水量,缓解积水。4解决方案道路积水对路面环境、城市容貌、交通状况等均会造成影响,增加交通事故频率,甚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亟须解决道路积水问题。针对积水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性解决道路积水问题。(1)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最新标准及杭州市最新暴雨强度公式对雨水管径进行计算,复核雨水管径。根据复核结果对明挖段雨水管道废除新建,提升排水能力,同时对盾构段雨水管道进行清淤处理,最大限度提升排水能力,待后期条件成熟再提升改造。雨水管径复核如表3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09.002.T003表3雨水最大管径复核路段现状改造后范围古翠路~古荡绿色广场D500D800明挖段古荡绿色广场~古荡湾河D600古荡湾河~武林广场西通道D1 000D1 200盾构段武林广场西通道~建国北路D1 000D1 200明挖段mm(2)针对天目山路玉古路口及天目山路保俶路口道路标高过低的位置,在本次改造时适当抬高路面标高,缓解路面积水情况。(3)针对天目山路教工路口及各个交叉口,在各道路低点增设双箅雨水口,减少路面雨水径流至管道的时间,避免路面积水。(4)管道改造完成后,加强对雨水管道的养护清淤,确保管道能做到满管运行,同时加强对河道水位的监控,确保河道水位不超过规划水位,保证管道内雨水能正常排出。(5)增加低影响开发设施,调节雨水量,市政道路常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类型主要有透水车行道、透水人行道、分隔带下沉式绿地等、雨水调蓄蓄渗设施。(6)结合天目山路实际情况,应用海绵措施:①透水沥青路面。考虑到天目山路为城市主干路,交通压力大,若采用透水路面,车辆长时间碾压会对路面造成破损,本项目中不推荐应用。②绿化分隔带内设置下沉式绿地或生物滞留设施。天目山路两侧均有绿化分隔带,可以通过设置海绵设施将机动车道及非机动车道雨水引入分隔带,调蓄雨水。但是天目山路下市政管线繁多,分隔带内各类市政管线已布满,若设置海绵设施需增加管道的埋深,且后期管道的运行养护也存在诸多不便,因此不推荐分隔带设置海绵设施。③人行道透水铺砖及生态树池。人行道仅为行人服务,相对压力较小,可以设置相应的海绵设施,选择在天目山路人行道下设置透水铺砖及生态输出,收集人行道雨水并起调蓄作用。透水铺装如图2所示,生态树池如图3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09.002.F002图2透水铺装示意图10.3969/j.issn.2096-1936.2021.09.002.F003图3生态树池示意图④调蓄渗蓄设施。常见的设置主要为调蓄池及渗蓄池,一般设置于绿化带内,考虑到天目山路绿化带内及机动车道下管线繁多,调蓄渗蓄设施难以设置,因此本项目不建议设置调蓄渗蓄设施。5结语综上所述,在享受城镇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应高度重视道路积水问题,科学分析产生道路积水的原因,提出解决积水的针对性措施,并结合低影响开发设施从生态方面科学合理的设置调蓄设置,减少或避免出现道路积水,保护城市安全。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