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种真菌毒素[1]。黄曲霉毒素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定为Ι类致癌物质,是肝癌的主要致癌物质[2]。畜禽采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会导致中毒、疾病甚至死亡,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温暖、湿润的气候最适宜霉菌毒素的生存。王国强等[3]研究我国不同省份的321份饲料及饲料原料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污染情况,发现所有的检测样品AFB1都呈现高阳性率,表明AFB1的污染在饲料中很普遍;与2017和2018年的数据对比,2019年上半年饲料及饲料原料中AFB1的污染率有所上升。黄俊恒等[4]调查发现,2018年所采集的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饲料及饲料原料,发现各个检测样品中饼粕类中的AFB1超标率最高,为13.2%,其含量为45.95 μg/kg,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20 μg/kg),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黄曲霉毒素对畜禽和人类的健康存在巨大威胁,需要对黄曲霉毒素的脱毒方法进行研究。因此,文章综述黄曲霉毒素对畜禽的危害以及国内外对于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1黄曲霉毒素的分类及性质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由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组成,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5]。黄曲霉毒素主要有3大类:B类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B1)和黄曲霉毒素B2(AFB2),G类包括黄曲霉毒素G1(AFG1)和黄曲霉毒素G2(AFG2),M类包括黄曲霉毒素M1(AFM1)。B类和G类黄曲霉毒素通常存在于谷类、干果和坚果等农作物中,是世界上粮食的最严重的污染源之一;M类黄曲霉毒素通常存在于动物的组织、尿液及牛奶中。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无色至浅黄色的晶体,在紫外线下发出强烈的荧光,AFB1和AFB2可以发出蓝色荧光;AFG1可以发出绿色荧光;AFG2可以发出蓝绿色荧光;AFM1可以发出蓝紫色荧光,该性质是黄曲霉毒素检测的重要特性。黄曲霉毒素不溶于水和非极性有机溶剂,易溶于极性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特别是二甲基亚砜)。黄曲霉毒素对于光和热很稳定,在中性溶液中不易分解,在强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但在pH值为9~10的强碱溶液中能够快速分解生成没有毒性的盐。因此,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常用氨处理的方法去除黄曲霉毒素。但是,这个反应是可逆的,一旦遇到酸性条件,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便会恢复[6]。根据黄曲霉毒素的特性,目前主要有2种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辨率和灵敏度高、速度快、特异性强、定量准确、色谱柱可反复利用、流出组分易收集等优点。酶联免疫吸附法操作简单、定量准确且对样品纯度要求低,适合用于大样本的检测,已被普遍运用[7]。2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极强,是目前已经发现毒性最强的霉菌毒素之一。黄曲霉毒素各个种类中AFB1毒性最强,AFG1和AFM1毒性次之,AFB2和AFG2毒性较弱。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是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8]。毒素受环境因素、暴露水平与时间、年龄、健康和营养状况的影响。幼龄的动物往往比成年动物更加敏感;动物营养状况越差,对黄曲霉毒素越敏感。口服一次剂量AFB1对多种动物及家畜的半数致死量(LD50)(mg/kg)为:家兔0.3~0.5、小鸭0.34~0.56、猫0.55、狗1.0、猪0.62、绵羊2.0、山羊3.0、小鸡6.5、仓鼠10.2、大鼠5.5~17.9[9]。2.1黄曲霉毒素对畜禽免疫系统的危害当猪发生黄曲霉中毒时,大量的胞内酶释放到血液中,会使血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尿素氮和肌酐含量上升,从而引起肝脏和肾脏的损伤。给1日龄雏鸡饲喂AFB1污染的饲料会,显著降低雏鸡的生产性能,在肝脏中诱发组织病理学病变;AFB1可以显著增加血液中丙二醛的含量,降低血液和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谷胱甘肽的活性[10]。黄曲霉毒素会影响家禽免疫器官的发育,引起免疫器官的肿胀、萎缩甚至坏死,从而影响家禽的免疫机能。利用AFB1(0.3、0.6 mg/kg)处理1日龄雏鸡,14日龄时剖检发现,雏鸡法氏囊、胸腺与脾脏的体积缩小,颜色加深;21日龄时剖检,0.6 mg/kg组的法氏囊、胸腺与脾脏的脏器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经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AFB1会导致雏鸡的免疫器官损伤,胸腺和脾出现淤血,细胞核碎片增多,法氏囊细胞碎片增多和淋巴细胞减少[11]。黄曲霉毒素除了对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还可能影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活性,从而影响分子水平的免疫反应[12]。Jahanian等[13]使用0.5、2.0 mg/kg浓度的AFB1处理7日龄的小鸡,其中2 mg/kg污染的雏鸡肝脏白介素-2(IL-2)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白介素-6(IL-6)mRNA和CRP mRNA的相对丰度在AFB1处理组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升高。2.2黄曲霉毒素对畜禽生殖系统的损害AFB1对家禽的生殖系统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种禽。AFB1会使公禽的睾丸发生萎缩、精子品质下降;母禽卵泡萎缩、产蛋率下降、蛋品质与孵化率下降。AFB1可以通过血液-睾丸屏障对精子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引起家畜生殖系统的损害。AFB1对畜禽生殖系统主要影响包括:破坏精子的膜完整性、影响线粒体功能、破坏线粒体膜完整性、影响精子受精能力。将精子暴露于低浓度的AFB1中几小时后会导致精子的死亡率上升,线粒体膜超级化;新鲜精液受精前暴露在10 μmol AFB1中会导致DNA损伤并且受精能力下降[14]。卵母细胞质量是影响雌性动物繁殖性能的关键因素,影响卵细胞的受精率,卵泡的发育质量又直接决定卵母细胞的质量。庞晓雪[15]研究发现,随着霉菌毒素含量的升高,后备母猪的卵泡数目有所下降;饲喂霉变玉米的后备母猪卵泡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浓度显著降低,雌二醇(E2)浓度显著降低,卵泡发育受阻。2.3黄曲霉毒素对畜禽生长发育的影响给雏鸡饲喂21 d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雏鸡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降低,料重比显著升高,说明黄曲霉毒素可以降低雏鸡的生产性能[16]。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含有320 μg/kg AFB1的配合饲料,4周后发现添加AFB1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仔猪体重与日增重显著降低[17]。畜禽生产性能下降可能是因为AFB1可以降低胰腺酶的生物活性,抑制其他酶和激素的合成,从而导致营养成分吸收障碍和代谢受阻;AFB1减弱消化酶的活性,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造成畜禽身体机能受损,食欲衰退,贫血,增重减少[18]。3黄曲霉毒素的脱毒方法黄曲霉毒素每年给畜牧业、农业和饲料工业等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想要减少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最重要是预防。脱毒只是对被污染饲料的一种补救措施。目前,主要的脱毒方法有物理脱毒法、化学脱毒法和生物脱毒法。3.1物理脱毒法物理脱毒法是通过高温高压、射线、吸附和萃取等技术来实现黄曲霉毒素的脱毒。Pukkasorn等[19]研究过热蒸汽对烘焙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影响,使用高温的过热蒸汽处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在300 ℃处理80 s、350 ℃处理40 s和400 ℃处理40 s时,花生中的AFB1含量显著降低,在400 ℃处理40 s时,AFB1含量减少83.86%,说明温度与时间的相互作用对花生中的AFB1的降解有很大的影响。但高温下饲料的形态发生改变,营养物质发生变化,适口性降低,营养价值也随之流失,这是高温处理的局限性。通过能够结合和固定毒素的吸附材料去除黄曲霉毒素也是一种典型的物理方法。吸附剂结合毒素,可以降低毒素的毒性,不会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或者破坏饲料的营养成分。蒙脱石是一种层状硅酸盐黏土,已经被应用于霉菌毒素的脱毒,它对人和动物无毒无害,已经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添加剂中[20]。Wang等[21]利用两种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蒙脱石(ZMts)对AFB1和玉米赤霉烯酮进行吸附试验,两种ZMts包括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和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LAB-35),结果表明,ZMts对于不同极性的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同时具有解毒作用。聚偏氟乙烯微滤膜上涂抹聚多巴胺(PDA)和聚乙烯亚胺(PEI)制成膜吸附器,在PDA/PEI复合膜上添加漆酶形成生物复合膜,这种膜对于AFB1既有吸附作用,也有酶的降解作用;利用膜吸附器处理含有100 μg/kg AFB1的苹果汁,每次完全吸附过后使用碱性溶液冲洗使膜吸附器再生,使用效果可以保持7次以上,说明膜吸附器在实际应用中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22]。瞬时弹射蒸汽爆破技术(ICSE)是一种快速降低试样纤维素物质中有毒物质并提高纤维素利用率的技术。含有AFB1的玉米秸秆经过2.4 MPa的ICSE处理,经过140 s的处理时间后,AFB1的降解率接近100%[23]。ICSE作为一种黄曲霉毒素快速脱毒技术有很大的应用前景。3.2化学脱毒法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中加入化学添加剂进行脱毒处理。在受AFB1污染的试样中加入1.9 mL 1 mol/L乳酸,80 ℃加热10、30、60 min,利用薄层色谱法(TLC)测定AFB1;TLC色谱图结果显示,在乳酸存在的条件下,AFB1的荧光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而减弱,说明乳酸能够有效地降解试样中的AFB1[24]。没食子酸是一种抗氧化剂,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黄曲霉毒素的生长与繁殖,可以显著抑制farB基因的表达,该基因可以参与过氧化氢酶体脂肪酸β氧化过程,这是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根本原因;没食子酸还可以抑制碳源调节抑制基因(CreA)的表达,CreA是黄曲霉毒素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25]。臭氧是一种天然的强氧化剂,它可以攻击黄曲霉毒素中的碳碳双键。试验研究表明,饲喂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小鼠体重增长显著降低,血清酶指标异常,肝脏和肾脏功能受损;利用臭氧可以充分去除受污染玉米中的AFB1,减轻其对血清、肝脏和肾脏的影响,改善小鼠的生长性能[26]。为探究臭氧处理对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小麦与玉米籽粒中真菌的生长和解毒效果,利用臭氧分别处理小麦与玉米籽粒,观察到臭氧可以完全抑制曲霉的生长,降低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饲喂经过臭氧处理的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籽粒,发现动物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降低,说明臭氧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生化指标[27]。化学脱毒法成本较高,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在实验室以外的条件下很难进行试验操作;并且经过化学试剂处理的饲料样品,风味和营养价值发生改变,适口性降低;试剂很可能在饲料中发生残留,有毒残留物质危害畜禽机体健康。3.3生物脱毒法微生物在降低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水平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人们尝试从自然界分离筛选出一些微生物,研究它们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机制,使被污染的饲料变成弱毒甚至是无毒。这种微生物降解的方法安全性高、成本低、效率高、特异性好。微生物的降解途径有两种:一是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对黄曲霉毒素进行脱毒;二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对黄曲霉毒素进行降解。有研究人员从鸡的盲肠中提取出一种非致病性的大肠杆菌CG1601,处理黄曲霉毒素后,经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现黄曲霉毒素降解率达到93.7%,证明这株大肠杆菌有着很好的降解效果[28]。Singh等[29]研究恶臭假单胞菌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效果,恶臭假单胞菌培养液与细胞裂解液培养24 h后,发现菌株的降解率超过80%,但是裂解液降解毒素所用的时间更短,在各种条件下都可以稳定降解毒素,说明裂解液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毒素降解方法。酶也可以很好地降解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一种从铜绿假单胞菌M19中提取出的胞外酶PADH,纯化175倍,产率为35%,其在pH值为6.0时,表现出最强的毒素降解能力,PADH在降解过程中表现为良好的热稳定性,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毒素降解的胞外酶[30]。Liu等[31]尝试使用漆酶来降解黄曲霉毒素,首先建立酶的同源模型,然后通过分子对接来分析漆酶与黄曲霉毒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最优的条件下,AFB1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0.33%。漆酶与黄曲霉毒素之间的是氢键作用,毒素降解的差异主要原因可能是黄曲霉毒素与漆酶表面建立的基团接触有关,二者相互作用越强,黄曲霉毒素降解效率也就越高。酶对于黄曲霉毒素有着很好的降解能力,但酶的提取过程比较复杂、得率较低和酶反应条件比较苛刻,很难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去除黄曲霉毒素的酶制剂。酵母及酵母成分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有效地去除黄曲霉毒素B1,不会对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造成影响。Zeinab等[32]通过体外胃肠模型来评价酵母细胞壁包埋腐殖酸对于AFB1的解毒作用,发现腐殖酸纳米颗粒是在葡聚糖甘露聚糖脂质颗粒的空腔内,以三氯化铁为络合剂,合成了腐殖酸纳米颗粒;与瘤胃液与肠液中单独的添加葡聚糖甘露聚糖脂质颗粒和腐殖酸相比,新合成的腐殖酸纳米颗粒与AFB1的结合能力更强,能够在瘤胃液中稳定存在,对AFB1的吸收有协同促进作用。4结论黄曲霉毒素污染给全世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需要探寻有效的方法来减少毒素污染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其中,利用微生物和酶降解黄曲霉毒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