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设施管理是跨多学科专业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管理学科。根据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的定义,将设施特指为服务某一目的而建造、安装或构件的物件。狭义上,设施是指已建成并具有使用功能和经济效用的建筑物和配套设施、公用设施;广义上,设施还包括与上述物理实体相关的服务性、支持性活动等。民用建筑设施管理具体可认为是整合建筑物相关的人员、设施设备以及技术等组织资源,以实现保持高品质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提高投资效益,达到改善组织的运营能力的目的[1]。设施管理通常包括组织管理、空间管理、资产管理、运营与维护管理、环境管理、能源管理等方面。其中,环境管理是民用建筑设施管理中重要部分。设施环境是指在满足人员对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设施空间服务范围内提供的舒适和健康情况或条件。设施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的感官感受,因此设施环境具有以人为主体的空间的基本属性和特性。文中所阐述的民用建筑设施环境管理,特指通过采取各种管理措施及技术措施,为建筑空间服务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环境宜居的设施环境。1设施环境管理的分类指标探析对于民用建筑设施环境管理的评价,首先要研究设立评价标准。从设施环境管理的结果目标来看,设定评价指标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民用建筑设施环境管理评价标准中具体指标的设定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重点关注设施环境对人的体验感受度。“以人为本”的建筑设施环境管理范围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筑室内环境管理的目标,为健康舒适目标;二是建筑室外环境管理的目标,为环境宜居目标。室内健康舒适目标,可从空气品质、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热湿环境等角度设置管理结果目标的具体指标[2];室外环境宜居目标,可从场地生态与景观、室外物理环境的等角度设置管理结果目标的具体指标[2]。民用建筑设施环境管理的分类指标分类如表1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1.05.002.T001表1民用建筑设施环境管理评价标准指标分解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健康舒适室内空气品质水质室内声环境室内光环境室内热湿环境环境宜居室外声环境室外光环境室外风环境室外热环境1.1室内健康舒适具体指标探析室内空气品质是室内建筑人员无法避开的第一环境因素,其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但也易被人忽视。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有很多,但从设施环境管理的结果目标考虑,评价可只需考虑室内具体的污染物种类及参数限值。我国已颁布的关于空气品质的有害物、污染物等物质限量标准包括《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14)等[3]。符合健康要求的建筑给水水质是另一个重要的直接的环境因素。首先建筑饮用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是保证建筑设施内人员健康的重要前提。当然,我国针对建筑内的其他供水系统也有相关水质标准要求,如管道直饮水系统供水水质应符合《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 94—2015)的要求。集中生活热水、游泳池循环水、采暖空调循环水、景观环境用水等水质都已颁布了相应的行业或者国家标准[3]。在建筑环境内对人员噪声感受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方面:第一,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内的室内背景噪声值的大小,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中的提到的房间噪声级;第二,房间楼板的撞击声大小,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被楼板的撞击声噪音困扰。建议从民用建筑设施环境管理的结果目标考虑,可将房间噪声级和楼板撞击声作为声环境管理的主要评价指标。建筑内的光环境对人们的用眼健康十分关键,也对建筑内人员的工作生活氛围产生影响。对于光环境的管理首要原则就是最大化利用天然采光,具体评价指标可根据《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0)的规定执行。在天然光不能被利用的空间或时间,室内光环境需要借助于灯光照明来实现,室内照明的数量和质量可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的要求进行评价。空调环境下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参数是建筑设施环境评价的指标参数要求,非空调建筑具有保障室内热湿环境的被动措施也尤为关键。对室内健康舒适所涉及的五大类具体细化评价指标总结归纳如表2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1.05.002.T002表2室内舒适健康细化评价指标的汇总序号评价指标细化评价指标1空气品质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的规定限值,管理要求高的民用建筑可将空气污染物浓度低于规定限值的10%~20%作为评价指标。2水质生活饮用水水质满足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其他供水系统的水质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要求。3声环境室内噪声级、楼板撞击声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中的低限要求,管理要求高的民用建筑可将标准中的高要求标准作为评价指标。4光环境室内天然采光质量符合现行《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的要求;室内照明质量符合现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的要求。5热湿环境热湿环境主动调节的暖通空调系统,其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的规定;建筑应具有保障室内热湿环境的被动措施。1.2室外环境宜居具体指标探析建筑室外场地环境噪声是建筑设施室外环境首要关注的指标。《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规定了5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限值。建筑设施室外声环境评价可根据建筑所在功能区按照评价限值进行评价管理。室外光环境主要考虑建筑设施本身产生的光污染控制,建筑外立面的玻璃幕墙系统对周边反射光的污染控制,室外景观夜景照明和建筑泛光照明等的光污染限值应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的要求[3]。目前关于室外风环境、室外热环境尚未有比较通用的国家或行业的规范标准。这两类指标可借鉴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中对建筑室外的风环境和热岛强度评价标准进行设置[2]。综上所述,对室外环境宜居具所涉及的四大类具体细化评价指标总结归纳如表3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1.05.002.T003表3室外环境宜居细化评价指标汇总序号评价指标细化评价指标1室外声环境室外场地内的环境噪声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的要求,管理要求高的民用建筑可按提升1个声环境功能区的标准要求作为评价指标。2室外光环境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及反射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符合《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 18091—2000)的规定;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限值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的规定。3室外风环境在冬季室外典型风环境下,室外人行区风速小于5 m/s,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在过渡季、夏季典型风环境下,室外人活动区不出现无风区或漩涡。4室外热环境室外平均热岛强度≤1.5 ℃通过表1对民用建筑设施环境管理评价标准指标的分解,以及表2和表3对室内健康舒适和室外环境宜居两类指标下的细化评价指标探讨总结,可以初步形成民用建筑设施环境管理评价标准的框架。2设施环境管理的技术措施2.1室内健康舒适具体技术措施探析(1)空气品质。在建筑室内装修时对空间装修材料进行选择把控,严格按照我国已发布的系列绿色产品评价标准进行选择,该系列标准对装修产品中有害物质种类及限量有明确的严格的规定。在建筑设施运营中,于室内空间和建筑主出入口设置禁烟标志。在通风设计中,采取机械排风,保证厨房、餐厅、打印复印室、卫生间、地下车库等空间相对相邻空间为负压。对于人员常驻空间的暖通空调设计满足新风量要求,增加或提升空调净化设备或其效率,必要情况下(如空间人员密度大且常变化)可采取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报警,且与通风系统联动的技术措施[3]。(2)水质。包括生活饮用水在内的给水储水设施制定清洗消毒计划、频次,定期按用水类别进行水质检测。建筑内卫生间选用结构自带水封且水封深度≥50 mm的便器。所有给排水管道、设备设施,尤其是包括雨水回用、中水在内的非传统水源管道和设备,要设置清晰明确的永久性标志。储水设施的检查孔口加锁,溢流管、通气管口应防止生物进入[3]。(3)声环境。在布局上优化建筑平面、空间布局,让主要功能空间远离噪声干扰。在建筑新建或改造中,隔墙、外窗等构件隔声性能按《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中较高要求选择;楼板加装减震垫、铺设木地板会地毯等措施,降低楼板的撞击声。在机电系统中,对设备层、机房等噪声明显的空间采取合理隔震和降噪措施;采用同层排水或采用高静音排水管,降低排水噪声。(4)光环境。采取高透光外窗、导光设施、下沉庭院等措施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效果;采用窗帘、百叶、调光玻璃等控制天热光源造成的不舒适眩光。对于照明光环境的管理,要定期进行照明质量的检测,及时更换光衰减的照明灯具。(5)热湿环境。采取增加通风口、优化平面布局等措施,改善自然通风效果。对于独立空间,合理设置现场可独立调节的热湿环境调节装置。建筑外窗或玻璃幕墙在内外合理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2.2室外环境宜居具体技术措施探析(1)声环境。在建筑地界四周设置高大乔木绿化或立体绿化,形成声障屏。建筑临近交通主干道、或其他噪音大的交通线路时,场地周边设置隔声屏障。(2)光环境。设置高大乔木绿化或立体绿化,起到遮挡反射光作用,对于玻璃幕墙建筑,幕墙玻璃上贴漫反射膜。在夜晚的光环境中,要优化改造夜景照明亮度、角度以及运行时段。(3)风环境。对建筑室外风环境进行模拟或者实测,对风环境不合格的局部区域设置风导流等。(4)热环境。室外活动场地设置乔木、花架、构筑物等遮阴措施;室外硬质铺装材料选择浅面饰材料。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屋顶设置绿化或者屋面涂刷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大的涂料层。3结语随着全球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建筑设施环境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利用新技术使生活、工作环境更符合人们的要求,提高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是当下建筑设施环境管理发展方向。针对建筑绿色设计、建筑设施运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民用建筑设施管理评价的具体指标。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