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好公路养护工作,修复沥青路面病害问题,应充分发挥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优势。在具体养护工作中,借助加热机对沥青集料进行加热和软化,使用加热铣刨机,进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加热与翻松,并添加再生剂。使用自卸车添加新沥青集料,应用复拌机进行新旧沥青集料加热与拌和,使用摊铺机实施路面沥青摊铺,采用压路机进行压实,全面维护路面结构的完整性。做好相关质检工作,发现施工中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修复。1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类型及成因(1)裂缝。在公路沥青路面病害中,裂缝包括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前者通常与道路中线形成90° 夹角,会出现少数支缝,根据其破坏程度分为轻度裂缝、重度裂缝;后者呈纵向分布,这种裂缝属于单条裂缝,与道路中线呈平行关系。如果起初的道路施工设计方案不规范,沥青集料配置不符合标准要求,未做好养护工作,后期随着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车辆碾压,易出现裂缝。(2)坑槽。如果未及时处理公路沥青路面病害问题,车辆在经过裂缝与塌陷区域后,易留下坑槽。病害区域结构较为松散,车辆经过后,会附带路面表层的细小材料,加剧坑槽病害。(3)龟裂。龟裂属于多种裂缝并存导致的一种现象,在公路沥青路面病害中较为常见,裂缝纵横交错,形成网格状。根据龟裂面积大小、破坏程度,可将其分为重度龟裂、中度龟裂、轻度龟裂,由于未及时处理裂缝问题,车辆不断碾压,形成了裂缝密集的龟裂现象。(4)松散与塌陷。沥青集料配置不达标,使沥青混合料从路面流入结构内部,无法维护路面的凝固性、完整性,导致路面结构松散。随着车辆的碾压,路面结构更松散,如果未及时处理,松散区域会发生断裂,导致严重的塌陷问题。(5)车辙。车辙是车辆经过路面的痕迹,若路面施工质量不达标,承压能力不足,容易出现显著的车辙问题。若未及时处理裂缝、龟裂、松散和塌陷问题,会导致路面出现车辙。2解决措施2.1正确应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为了消除公路沥青路面病害问题,做好养护工作,应充分发挥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作用。在公路养护工作中,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应用时间较长,应用该技术可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省成本、提升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对交通运行的负面影响、安全可靠。在运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开展公路养护工作的过程中,常用沥青面层有SMA-13、AC-13。施工技术人员会使用这两种面层实现就地热再生,对再生沥青胶结料的性能进行测试,科学设计沥青混合料级配比,验证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试验路段,以优化再生施工工艺。为了优化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技艺,须量化施工流程,在具体施工中,应借助加热机,将沥青集料加热到标准温度,使用加热铣刨机进行再次加热、翻松。收集松散的沥青集料,全部投入搅拌机组,启用自卸车添加再生剂、新沥青集料,将拌匀的沥青用于路面均匀摊铺工作,并运用压路机进行压实。从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工艺类型来看,可分为整形型、复拌型、补强型。整形型工艺借助加热机,对路面进行加热与软化,通过试验了解原路面的材料,根据原材料定位再生剂的类型与添加量,再运用平行疏松耙对已被加热、喷洒过再生剂的路面实施翻松处理。在已再生的热路面铺洒少量的新沥青混合料,使新旧沥青集料相混合,并采取一次性压实措施,使路面成型。从病害处理效果来看,整形型适用于路面车辙、面层沉陷、松散、麻面、网裂等病害。复拌型工艺使用路面加热机,对路面进行加热、软化处理,再使用平行疏松耙对路面进行翻松处理,加入添加剂,收集松散的沥青集料。采用提升机将沥青集料输送到拌和机中,进行再加热、拌和处理。当沥青集料拌和均匀后,便用摊铺机开展路面沥青摊铺作业,使用压路机做好路面碾压工作。原路面沥青材料需要优化、沥青含量需要补充时,适宜选用复拌型工艺,这种工艺所构成的路面属于磨耗层。补强型工艺细分为优化补强、基本补强,优化补强可对施工技艺进行全面优化;基本补强以整形型为基础,可适当增加新沥青集料添加量,提升整形后的沥青路面高程,将新沥青混合料铺筑于路面层以形成保护作用。从病害处理效果来看,补强型工艺适宜治理轻度车辙、重度车辙、麻面、路面裂缝、路面沉陷、微表处脱皮、桥头跳车和沥青层偏薄等病害问题。与前两种工艺相比,补强型工艺会额外增加新沥青集料添加量与原路面的厚度,适当改变原来的路面高程,以增强路面承载力。在制备再生沥青集料时,应遵循再生沥青常规指标,通过试验严格控制再生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最佳掺量。针入度用以表述沥青集料黏稠度,在此试验中,将探针与特定荷载作用相结合,控制相关温度与时间,探针贯入深度为沥青针入度,约为0.01 mm。相比而言,沥青针入度数值越小,说明其黏稠度与硬度越高,针入度数值越大,沥青黏稠度与硬度越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再生剂掺入量越多,再生沥青集料针入度数值越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再生剂会对老化沥青产生软化作用,使沥青黏稠度降低。软化点可反馈沥青集料对温度的敏感性、高温状态下的稳定性,从基本原理来看,沥青集料的软化点增加,会提升高温状态下的稳定性,增强抗车辙能力。再生剂掺入量比例达到4%时,表明沥青软化点达到了SBS改性沥青的标准,符合沥青集料相关要求。软化点数值越高,再生沥青集料在高温下的稳定性越好,过多加入再生剂会损害沥青集料的高温性能,在养护施工中,须科学控制再生剂加入量。延度指沥青集料在外加荷载压力下出现变形却不发生破坏问题的功能称为延展性。在具体试验中,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采用相应的拉伸速率对沥青样品进行拉伸,沥青出现断裂的距离为延度数值。为了提升再生沥青制备效果,优化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性能,需要将再生剂的掺入量控制在4%。同时,应准确把握再生沥青流变指标,控制好再生沥青的旋转黏度、DSR、DSR时间扫描、BBR。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比影响公路养护施工质量,在配置沥青集料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做好沥青旧料分析工作,根据分析结果合理界定集配比,准确计算旧沥青混合集料和新沥青集料的加入比例。SMA-13沥青原材料,其试验分析方法包括离心分离法、射线法、燃烧法、脂肪器法等,旧沥青材料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可进行6次试验,将沥青材料油石比控制为6%,若试验结果的变化值未出现较大的偏差,则材料性质较为可靠。旧沥青集料长期被车辆碾压,存在细化、破碎等问题,在加热处理中,需要加入定量的粗集料,以优化集配比。在新沥青集料配置过程中,需要加入适量的玄武岩、机制砂、破碎的鹅卵石。在新旧材料拌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两者的毛体积相对密度、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吸水率等参数。2.2做好试验路段验证工作为了全面做好试验路段验证工作,应科学检测沥青路面平整度,做好路面构造深度质检工作,准确检测路面摩擦系数。在路面平整度验证过程中,需要做好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工作。车辙试验的外在温度为60 ℃,试验设备接地压强为0.7 MPa,行驶速度为42 次/min。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温度为-10 ℃,在中点进行加载试件的跨径为200 mm。路面构造深度质检工作方法以手工铺砂法为主,应准确测量平砂的直径,准确换算构造深度。在检测路面摩擦系数的过程中,可借助摆式测定仪,准确测试路面摩擦阻力。2.3做好沥青路面碾压工作为了控制沥青路面养护施工质量,应优化施工技艺,且应做好路面碾压工作。在正式碾压前,工作人员应采取科学试验,对沥青路面碾压机械设备进行质检,判断机械运行情况,并根据试验检测结果,正确选用设备型号。以压路机检测为例,工作人员应检测初压、复压、终压三个环节选用不同型号的压路机,对压路机的速度、工作方式进行规范指导。(1)初压。初压环节,压路机的振动压路速度应控制在1.5~2 km/h之间,压路方式为静压。(2)复压。复压环节,压路机的振动压路速度应控制在2~3 km/h之间,压路方式为振动。(3)终压。终压环节,压路机的振动压路速度应控制在3~5 km/h之间,压路方式为静压。施工人员需要控制基层松铺的厚度,确定压实方案后依次进行初压、复压、终压,在具体碾压过程中,应确保沥青混合料的含水量处于最优状态。3结语综上所述,为了修复公路沥青路面病害问题,应运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全面进行公路养护工作,须注重优化施工流程,科学制备再生沥青集料,并控制再生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最佳掺量,准确把握再生沥青流变指标。应科学控制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比,做好试验路段验证工作,严格控制公路养护施工质量。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