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安防领域不断深入应用,不断催生安防新技术、新产品,也为城市社区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深刻变革。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智慧安防技术赋能社区安全建设,促进新兴技术与社区安防系统的融合,正在驱动着社区安全管理向着更智慧的方向发展。1城市社区安全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些年,城市安防建设呈爆发式增长,社区安防管理也不断发展[1],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城市社区已经建设了可共享资源的视频监控网络,为安全管理、应急事件处置等提供实时视频数据和预警服务。传统安防技术与各类感知数据的融合应用,推动了社区安全建设的快速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满足社区不断发展的安全需求。安防技术的不足也制约了社区安全管理系统的升级扩建、资源共享,限制了社区安全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1)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支持。不同城市的社区安防建设虽然各具特色,但是优点难以相互借鉴,即便是同一城市,由于建设规范不统一,技术、产品更新后的社区安全平台改造难度较大。(2)安防建设智慧化水平比较低。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的安防系统与技术已明显落伍。社区安防应用依然是以实时监控、事后调阅等应用为主,智能化应用少,在事前及事中的处理能力普遍偏弱[2],难以做到实时感知、事前预警、事中干预和事后分析管理。(3)安防系统“孤岛现象”严重。各类安防系统相互独立,数据格式各不相同,难以整合共享,视频监控、门禁道闸、周界报警、人车卡口、消防等业务系统各自独立,不能与其他系统产生联动。(4)安防产品杂乱安全指数不高。许多城市社区安全平台建设分期进行,不同阶段采购的安防设备品牌不同,技术标准不一致,很多系统只是安防产品的简单拼凑,缺乏统一的规范,数据资源利用率较低,难以实现统一管理形成安防合力,导致整体安全指数不高。2智慧化平安社区建设目标和体系架构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慧化社区逐渐成为建设的重点。智慧安防设备的增加,使获取的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改变社区的管理模式,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3]。智慧化平安社区主要指在充分利用传统“人防”“物防”的基础上,突出“技防”手段的智慧化,将新兴的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等安防技术与社区安全建设相互结合,建立形成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可追溯的立体化、智慧化安全防控体系。通过对社区环境数据的采集、治理和挖掘应用,实现人员、车辆和重要物品的统一管理,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体系架构由智慧感知体系、智能控制网络、智慧数据空间和社区安全平台四大模块构成。智慧化平安社区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11.030.F001图1智慧化平安社区体系架构智慧感知体系采集社区环境数据,完成立体化安全态势感知。智能控制网络负责网络信号对接、控制指令的下发和设备数据、状况报告的上传,实现感知体系采集的信息进行汇聚。数据处理平台将智能感知终端获取的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并按照统一标准清洗治理,并根据情景策略建立主题库、开放数据接口,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撑。安防应用平台通过数据碰撞分析、场景建模,对社区安全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应用,构建智慧化平安社区空间,实现社区内的预警和巡查,为社区安全的事先预警、事中干预和事后分析提供支撑和保障。3智慧化平安社区设计规划智慧化社区安全建设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安防技术、资源整合、数据共享等多个方面,具有投资高、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实施前应在社区整体的层面,做好规划设计工作,确保统一的信息标准、技术路线、基础架构和组织管理,形成“体系架构+建设规划”设计模式,推动平安社区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转变。3.1智慧感知体系智慧感知体系是社区内全时空、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感知前端系统,负责完成前端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存储与上传,依托智能识别、智慧安防的新兴技术,为实时、全面感知社区内人、车、事等提供支撑,主要包括智慧接入设备和智慧终端设备的建设。智慧接入设备实现终端化感知接入的支持,例如移动信息数据采集设备、一卡通、蓝牙设备、FRID设备、WiFi和GPS接入设备等。智慧终端设备要涵盖电子化标签、定位以及辅助定位设施设备、智能环境感知、智能安防设备、智能交通设施、智慧消防设施和智能控制设备。智慧感知体系的建设应注重感知设备品牌与技术标准的统一,以支持感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针对跨品牌、种类的感知设备,应预留对第三方开放数据的接口,为上层智能应用的运行和使用提供便利。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布点方法,对前端网络进行总体、统一规划,促进后期各张感知网络深度协同与应用[4],实现社区数据实施采集和即时预警。3.2智能控制网络智能控制网络实现社区网络信号对接、指令下发和设备数据、状况报告的上传。负责控制底层智慧感知设备,并汇聚感知体系采集的信息数据。将物联网技术横向贯穿,加强智慧感知体系与智慧数据空间融合,实现万物相连、感知的统一交互机制。将感知终端发出的信息经过智能控制网络,自动分发到不同的处理中心,各渠道汇聚的信息被分类融合。传送过程根据网络的链路状态进行智能调节,并匹配最优的途径将信息及时送达目的地[5]。智能控制网络分为接入传感层和网络传输层,接入传感层由各种智能控制、传感设备构成。包括终端设备接入、传感器和智能开关控制模组等,主要完成信息的采集以及控制命令的执行,实现智慧感知设备的控制、联动。网络层主要由智能物联网网关、数据采集器组成,依据5G时代高性能数据传输的需求,支持上层智慧数据空间的应用,建立高性能的数据通道。物联网关主要负责联网信号和TCP/IP网络的对接、控制指令的下发和设备状况report的上传、物联网设备基本信息及其物联终端设备管理、情景策略设置等核心功能。网关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汇聚,并且根据地址分发控制命令给相应的传感设备[6]。智能控制网络应支持与第三方系统的对接和多种类型的终端状态安全画像。3.3智慧数据空间智慧数据空间作为社区网络、视频等信息数据采集、管理、加工和共享的环境,既包含统一的数据处理,又包含统一的数据权限接入控制以及统一的标准要求等,是支撑上层数据分析、安全应用、打通业务系统的基础。利用数据治理和大数据的底层技术,搭建一个能够支撑社区安全信息、数据管理的统一的、标准的、高质量的数据中心。为智慧安防体系提供治理服务,实现智慧感知数据标准的统一构建,为安全数据的深度集成与管理应用深度融合提供支撑。3.4社区安全平台社区安全平台充分发挥物联网、智慧识别、智能感知等新技术在社区综合数据中的融合应用,通过建设更贴合社区实际的安防系统,建成环境智能监测与控制一体化的安全平台。借助各类监控检测和感知设备,完成社区安防事前预警、智慧联动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安防系统建设主要围绕“社区安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三大场景,重点在态势监测、风险预测、辅助决策三个方向借力智慧安防技术的赋能[7]。利用智能设备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研发覆盖社区的智能安防应用系统,各系统之间紧密合作,在平台中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互,按照既定的功能特点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的智能化管理平台[8],实现对环境的自动监控。整合社区内各类安防应用系统,实现无感知认证、智能出入登记、异常行为分析、智能预警等,构建设备相连、处处可感、智慧预警、智慧巡更、智慧灾情预警和控制、可视化检测等安全、可感知的社区安全环境。弥补传统安防事后查证、人工决策可能带来的缺陷,促使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智能化决策成为现实[9]。4结语本文提出的智慧化平安社区体系架构和建设规划,通过对社区环境基础信息的智能化采集及大数据预警预测和动态管控,构建了全时空、全方位、立体化动态防控的智慧化安防平台,形成了智能化、高集成的社区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了人防、物防、智慧技防的在城市社区安全管理方面的融合,更好地发挥平安社区建设的整体效能。随着智慧安防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快速更新,如何使城市社区安全建设向着更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将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