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金属热处理领域,辐射管加热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相较于U型、W型辐射管加热装置,I型辐射管加热装置具有单位面积热辐射率高、辐射管表面温差小等特点,在高炉温、高加热负荷场合具有更大的应用优势[1]。I型辐射管加热装置通常与自身预热式烧嘴配套使用,完成辐射管间接加热的同时通过自带换热器,对加热后烟气进行最大限度的余热回收。I型辐射烧嘴通过被预热助燃空气和燃气的高速半混合燃烧,在烧嘴喷出口处烟气流速能够达到120~150 m/s[2]。辐射管加热本身属于限制空间燃烧,且I型辐射管烧嘴由于采用高速燃烧的方式,烧嘴燃烧时极易产生局部高温区,造成燃烧烟气中NOx排放的增加[3]。近年来,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等环保要求愈加严格,现有的I型辐射管烧嘴排放水平已不能满足超低排放标准的要求,推动着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持续进行。本研究以热态试验为基础,通过对I型辐射管烧嘴应用不同技术手段降低NOx排放,取得理想的NOx排放指标,实现热处理炉燃烧系统的超低NOx排放运行。1烧嘴结构及MnOx模式介绍自身预热式烧嘴与I型辐射管以及陶瓷内管配套使用,构成一套完整的燃烧装置。烧嘴自身配置多级翅片式换热器,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高速喷射至陶瓷套管内部后,从辐射尾部折流后进入陶瓷套管与辐射管间的间隙,对辐射管本体进行加热。烟气沿陶瓷套管流入换热器的尾部,与烧嘴用助燃空气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烟气通过烟气排放口排出。由于烧嘴采用半内混式高速燃烧结构,并在限制性空间内燃烧,极易生成NOx,造成NOx排放超标。为有效降低NOx排放,烧嘴在原空气壳体上增加烟气回流装置,对部分外排烟气进行引射回流,回流烟气在烧嘴壳体完成与助燃空气掺混并经翅片管换热器预热后,送入燃烧区与燃气混合燃烧。为进一步降低NOx排放指标,将烧嘴燃烧状态区分为正常空燃比常规燃烧模式和MnOx燃烧模式。正常空燃比常规燃烧模式下,辐射管内温度小于800 ℃,空气与燃气在燃烧室内完成混合,高温烟气通过燃烧室出口高速喷射进入陶瓷内管,混合速度快,燃烧强度高。在MnOx模式下,辐射管内温度大于800 ℃,燃气与空气在燃烧室内半混合且不引燃,混合气从燃烧室出口喷出后,在辐射管内高温区域进行自燃,通过混合气的高速喷射,卷吸烟气的同时形成低氧弥散式燃烧。自身预热式I型辐射管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及燃烧模式如图1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1.07.011.F001图1自身预热式I型辐射管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及燃烧模式2试验装置与试验内容试验采用特制I型辐射管烧嘴实验炉,实验炉尺寸2.8 m×1.3 m×1.5 m,炉体内衬为耐火纤维板,试验炉单侧开11个测温孔,对辐射管表面温度和炉膛温度进行测量。试验烧嘴功率80 kW,试验用燃气为天然气,热值(34 288±0.03) kJ/m3。试验装置系统示意图如图2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1.07.011.F002图2试验装置系统示意图选用两种不同辐射管,辐射管直径分别为Ф 280×8和Ф 320×8,辐射管长度2 m。试验过程中,用TESTO350系列烟气分析,完成对烟气成分、混合后助燃空气氧含量以及对NOx指标的分析。预热空气温度、炉膛温度以及排放排烟温度用K型热电偶测量。通过对烟气回流掺混空气量的调整,得出不同烟气回流比例下,外排烟气中NOx含量及降低效果。炉温在800 ℃以上,通过对正常空燃比常规燃烧模式和MnOx燃烧模式下烟气排放NOx指标的分析,得出MnOx燃烧模式对NOx排放抑制效果。对两种不同辐射管直径相同燃烧状态下烧嘴NOx排放指标进行分析,得出辐射管面积对NOx排放指标的影响。随后将烟气回流和MnOx模式同步应用,进一步对比分析NOx降低效果。试验过程中记录:(1)空气流量和燃气流量;(2)炉膛温度;(3)烟气成分;(4)辐射管表面温度均匀性;(5)空气压力和燃气压力;(6)烟气回流量;(7)烟气掺混后助燃空气氧含量。3试验结果分析3.1烟气回流比例对降低NOx排放的影响烧嘴在相同功率条件下,不同烟气回流率、不同炉温条件下,烟气NOx排放指标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1.07.011.F003图3不同烟气回流率下NOx指标结果表明,NOx数值均为折算到8%基准氧后的指标。采用烟气回流方法对助燃空气中的氧含量进行稀释后,相同温度下的NOx排放指标较未回流前明显下降,并且随着回流烟气量的增加,NOx排放指标进一步降低。1 000 ℃炉温条件下,无回流排放值375.8 mg/m3,而当烟气回流量由10%增加至35%时,NOx排放值相较于基准值由276.8 mg/m3下降至135.9 mg/m3,降低幅度分别达到26%和63%。无论烟气是否回流,NOx排放指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回流率35%时,炉温由650 ℃升高到1 020 ℃,烧嘴NOx排放值由87.7 mg/m3上升到141.6 mg/m3。将烟气回流至助燃空气中时,助燃空气中的O2含量被稀释,在相同烧嘴结构下,燃烧区域火焰最高温度降低,从而有效抑制高温热力型NOx的生成。增加烟气回流后,烟气中O2和N2浓度同样被稀释,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NOx生成的作用。3.2MnOx模式对降低NOx排放的影响MnOx燃烧技术是通过对燃料混合及燃烧方式进行改变来降低NOx排放的一种方式。对烧嘴在正常空燃比常规燃烧模式和MnOx模式下NOx排放指标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1.07.011.F004图4MnOx模式对降低NO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烧嘴切换至MnOx模式,相同温度下NOx排放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1 000 ℃炉温条件下,NOx排放由正常空燃比常规燃烧状态下的375.8 mg/m3降低至239.4 mg/m3,下降幅度达到36.2%。两种燃烧模式下,NOx生成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烧嘴切换进入MnOx燃烧模式后,当炉温由800 ℃升高1 050 ℃时,NOx排放指标由185.5 mg/m3升高到262.4 mg/m3。烧嘴切换至MnOx燃烧模式后,火焰不在燃烧室内进行引燃,燃烧室仅完成助燃空气与燃气的半混合,混合气通过喷口高速射流至辐射管高温区域内。由于在自燃点以上,混合气直接被引燃的同时,高速卷吸辐射管内的烟气进行回流掺混,燃烧区域形成高温低氧的燃烧环境,NOx的产生被大幅抑制,最终排放指标也大幅降低。3.3辐射管散热面积对NOx排放的影响对比两种不同辐射管直径下,相同烧嘴及相同运行工况下NOx排放情况进行测试,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1.07.011.F005图5不同直径辐射管NOx排放指标结果表明,烧嘴在两种不同直径辐射管上应用时,辐射管排放值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相同应用条件下,大直径辐射管排放值更低。1 000 ℃炉温条件下,应用大直径辐射管NOx排放值由375.8 mg/m3降至276.8 mg/m3,下降幅度达到26.3%。辐射管直径增大后,相应的炉内有效辐射面积增大,相同炉温条件下,辐射管辐射到炉内的有效热量增大,相同供热条件下,辐射管热效率更高,管内烟气加热及循环烟气温度更低,管内局部高温区更少,NOx排放指标更低。3.4烟气回流和MnOx模式同步应用对NOx排放影响为进一步降低NOx排放指标,同步使用烟气回流技术和MnOx燃烧技术。烧嘴保持30%烟气回流率,切换进入MnOx燃烧模式,烧嘴NOx排放指标试验结果如图6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1.07.011.F006图6烟气回流和MnOx模式同步应用对NOx排放指标高温状态下,采用两种技术综合应用于自预热烧嘴,NOx排放值出现明显降低。降低效果较单项技术更为明显。综合技术应用后,不同温度下NOx排放指标较正常空燃配比常规燃烧无烟气回流时下降约70%。较仅采用烟气回流单项技术时下降约30%~35%。综合技术应用后,1 030 ℃炉温条件下,NOx排放指标达到119 mg/m3,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规定值。两种技术的叠加应用,进一步强化了辐射管内燃烧区的低氧环境,局部高温区被进一步稀释。同时烟气引射量的增加,火焰混合强度进一步降低NOx排放,在低氧高回流环境,燃烧火焰亮度进一步变暗,部分状态下由于回流量增加甚至出现了无焰状态,这些都为降低NOx排放创造有利条件。4结语通过对自身预热式I型辐射管烧嘴各种降低NOx排放方法进行热态试验,测试结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采用烟气回流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自预热烧嘴NOx排放,并且随着回流量的增加NOx排放进一步降低。(2)采用MnOx技术和增大辐射管直径的方法均能够有效降低NOx排放,MnOx技术应用受高温条件限制。(3)多种技术叠加应用于自身预热式烧嘴,能够取得技术叠加降低NOx排放的效果,在一定的高温环境中,应用NOx排放指标能够满足国家超低排放标准规定。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